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职工体育——发展历程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0-12-28 09:02 【字体:

  辛亥革命前,湖南城镇手工业和工矿企业工人,多自发地参加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传统体育活动。工人中以船民、铁工、木工善拳勇者居多。
  民国初期,工人有组织地参加社会体育活动者也不多。据民国24年(1935)省会民众国术俱乐部的统计,1712名会员中工人会员仅55名。省教育厅公布《推行农场、矿场、工厂、商店职工体育办法要点》国民政府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体育节后,长沙、衡阳等地相继出现一些由机关、企业、厂矿职员、工人组织的球队,如邮联、银联、教联、震队、光华、复兴、盐务等篮球队。民国31年、36年、37年湖南举行“九·九体育节”运动会,均有职工运动队参加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50年代末,湖南的职工体育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人数较多的厂矿企业成立了体育协会或体育领导小组。1954年,省总工会配备专职体育于部,次年,经过试点,普遍开展全省基层职工体育协会的组建工作。1957年底统 计,全省共建立基层职工体育协会2166个,会员18.48万多人。50年代,为在职工中推广第一、二、三套广播体操和《劳卫制》,全省先后举办多期职工体育骨干培训班,共培训领操员、 辅导员650多人。这批人回到各地(州)、市后,又为各基层厂矿企业培训了6100多人。据1959年12月省总工会、省体委联合调查统计的数字,从1956—1959年,全省职工(含机关干部)达到《劳卫制》及格标准的有12.45万多人。
  1960一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职工体育处于停顿状态。1962—1965年,湖南职工体育呈发展趋势。衡阳市的职工体育走在最前面,全市职工运动队和锻炼小组,由1962年的69个、600多人发展到1963年539个、1.23万人。1964年6月,省体委在衡阳市召开城市体育工作现场会;同年,国家体委转发了衡阳市《面向基层,做好体育工作》的经验。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省有20多个县市曾派代表来衡阳参观。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迫使湖南职工体育跌入低谷,各基层职工体育协会 停止活动。 
[SITESERVER_PAGE]  70年代初推广湘江机器厂(现名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立足基层,落实班组,发动群众开展小型多样体育活动”的经验。该厂第一分厂钻工李临庄,十六年如一日,天天晨跑上万米,体魄健壮,一年完成两年多的工作量,被誉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连年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1973年6月,全国职工体育座谈会在长沙举行,重点参观湘江机器厂,省体委推广湘江机器厂的经验,促进了全省职工体育的发展。株洲市以大企业为骨干的群众体育活动发展很快,全市17万职工中有4.2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70年代中期,株洲成为全国知名的职工体育先进城市。70年代末,长沙市以健身辅导站为特点的街道体育很有成效。该市从1976年以来,在居民中开展武术、长跑、医疗体操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举办350多期训练班,有1.1万多人参加学习,从中挑选500多人为辅导员,在全市设91个辅导站(点),进行教学 辅导活动。全市有1/4的职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进入80年代,省体委和省总工会先后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株洲市和长沙市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经验;1984年夏,省政府批转省体委、省总工会、共青团湖南省委等单位的联合报告,将每年6月和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确定为全省党政机关干部体育活动日,届时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1987年1月,省体委、省总工会和省经委联合在株洲电力机车厂召开大企业职工体育座谈会,商定全省大企业和职工体育活动抓四项工作,即:建立一个协。会,筹集一笔基金,每年开展一次大型竞赛活动,两年开展一次检查评比。当年的6月,“湖南省大企业体育协作会”在株洲成立,同时设立“湖南省大企业体育基金会”,首批筹集基金达22.5万元。从此,湖南的职工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株洲市被誉为全国职工体育三大缩影之一。这个时期的全省职工体育呈现 三个特点:
  (一)体育普及面扩大,活动内容增多。自1980年始,全省除推行第六套广播体操外,还在职工中有组织地开展“三操(工前、工间、工后操)、一拳(太极拳)、一跑步”运动。至于职工自由选择的锻炼活动,既有球类、田径、体操、健美操、韵律操等现代体育项目,还有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和各种医疗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1982年统计,全省426万职工中,有140万人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普及面大于以往任何一年。随着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协会组织也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据1985年统计,全省基层职工体育协会已由1980年的456个发展到9367个;各厂矿企业的专职体育干部也由183人增加到422人。
[SITESERVER_PAGE]  (二)社会办体育已成时尚。80年代初,湖南工矿企业推行承包责任制,职工体育出现经费和人员缺少的困难。株洲市率先创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株洲市有关部门规定,厂矿企业体育经费纳入承包范围,厂矿内部比赛经费由工会开支,外出比赛由行政支付。国家体委肯定了这种作法。1982年,省内出现厂矿企业联片组织体育竞赛,经费自筹的新气象;1986年,又出现厂矿企业出资赞助体育竞赛的好势头。1987年6月,湖南省25家大企业成立体育协作会和体育基金会,并于1987—1989年先后举办10多次体育竞赛。
  (三)体育场地成倍增加。1982年全省体育场地普查时,工矿系统只有体育馆1座,各种室内运动房66问,游泳池17个,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181个。7年后,分别增加到8座,100间,35个和251个。 
  1985年9月,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期间召开的全国职工体育经验交流会上,湖南从事职工体育30年以上的专职干部李昆仁、李中节、李见中、王洪儒、陈篾村受到表彰;评选出江南机器厂、长沙纺织厂、衡阳钢管厂、株洲电厂、湘潭电机厂一分厂冲压车间、华南光学仪器厂机动科、湖南物探队、洞庭氮肥厂、沅江机械厂、益阳和平照相馆工会小组共10个单位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集体,李昆仁等40人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个人,长沙、株洲、常德、郴州4市为全国开展健身辅导先进城市。1987年,津市被评为全国职工冬季长跑先进市,衡阳冶金机械厂、津市人民医院、南方动力机械公司、长沙船舶厂被评为全国职工冬季长跑先进单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职工体育——发展历程

1009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