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18日,在举世瞩目的第27届奥运会上,湘西自治州保靖籍土家族举重运动员杨霞以抓举100公斤、挺举125公斤、总成绩225公斤的成绩,接连打破这个级别3项世界纪录,勇夺女子53公斤级冠军,为中国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举重金牌,为祖国争了光。
2000年10月,在北京再次见到这位土家族姑娘时,除了脖子上多了块奥运金牌外,她几乎与以前没有两样。依然是那份自信坚强,依然是那份活泼爽朗。她笑着说,我是大山的女儿,自然有大山的性格,自小我便学着用坚强和微笑面对人生。
自信和坚强,贯通了杨霞所踏上的坎坷曲折之路,这条路的一个迷人的驿站,便是悉尼奥运会领奖台。
山路弯弯通九州
杨霞出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社锋村,父亲杨柱根是保靖县航运公司的工人,母亲梁承翠是城郊的菜农。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便能吃苦,8岁时就开始帮母亲锄草浇菜。过早的承负没有压垮她的双肩,反而培养了她永不服输的信念。
在保靖县迁陵小学读书时,杨霞最初是练田径的。每天训练,她都穿着一双烂球鞋,超过所有女队员,跟着男队员跑。有一次训练完,老师让她用热水泡泡脚。杨霞艰难地脱下袜子,脚板上已磨起了好几个血泡。此情此景,正好被举重老师姚本福看到。“这娃娃,确实是块练举重的好料,身材、力量、关节柔韧性都好,又能吃苦。”深为感动的姚老师暗暗地对自己说。
其实,杨霞这时有着自己的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一名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当时湘西自治州举重名将龙玉玲名满全国,为祖国和湖南省争得了不少荣誉。一个期待放飞自己,一个希望选出好苗,双方一拍即合,杨霞便改投在姚老师门下练举重。
没练多久,杨霞的举重成绩一路飙升。为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姚老师便把她送至湘西自治州体校,师从李小平教练。这一年是1988年,杨霞才11岁。
[SITESERVER_PAGE] 来到体校后,训练量更大了,也就需要更多的营养来滋补。由于家境贫寒,杨霞有时便步行上百里回家带几只鸡和一些鸡蛋。这是她最好的营养品了。
就这样,深山中肥沃的土壤滋养了她一双充满力量的腿,也赋予了她大山一般坚强自信的性格。这,让她在日后的拼搏之路上受用不尽、
山里来的杨霞像家乡的岩石一样朴实无华,为了训练,她舍得吃苦,舍得流汗。突飞猛进的成绩和良好潜质,很快便使李小平教练意识到,州体校这片水潭已容不下这条蛟龙了。弯弯山路通九州,惜才的他带着杨霞直奔湖南省队,拜在陈义阶教练门下,让杨霞早日感受山外世界的广阔。这时是1989年11月,杨霞才满12岁。按常理,杨霞此时还没有资格当省队队员,但陈教练慧眼识珠,杨霞便成了省队的试训队员。也许,这时还没有几个人意识到,弯弯的山路上走来了一位未来的奥运冠军。
山外有山待登攀
走出了大山的杨霞发现了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这片蓝天下,她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举重。
来到省队后,杨霞学会的第一件事便是“舍得吃”。每天的大运动量训练太需要营养补充了。当时的杨霞身高1.42米,体重仅38公斤。然而一堂训练课下来,杨霞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食堂,面对丰盛的饭菜却一点食欲都没有,太累了。“明天还要训练,不吃怎么办?吃,必须拼命吃。”杨霞暗暗地告诫自己。一勺一勺往嘴里送,一点一点往下咽,吃下尽可能多的食物。
举重训练异常地枯燥无味。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每天都听着单调的“砰、砰”声。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每天都希望能举起不同的重量。杨霞在这次奥运夺冠后却说:“我爱举重,是因为它的魅力不可抗拒。”从踏上举坛的第一天起,杨霞就立下了夺冠的雄心。杨霞刻苦训练,每天要举起的杠铃片累计重量可达10吨。由于杠铃的摩擦,原来细嫩的手结下了厚厚的茧子,这是十几年来她与杠铃朝夕相伴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在延续着她的奥运冠军梦。
[SITESERVER_PAGE] 为了这个奥运冠军梦,杨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的举重杆都是男子用的,杆面比较粗糙。手上的茧是结了又掉,掉了又结,鲜血不时染红杆子。可杨霞总是告诫自己,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吃别人吃不得的苦,而更重要的是要磨练自己的意志。
1992年6月,杨霞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省队,结束了试训队员生涯。成绩自然也随之接踵而来,她先后于1995、1997、1998、1999年获得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八运会、全国举重锦标赛、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亚运会冠军,并于1998年2月1日跨进了国家队的门槛。
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台北参赛选手黎锋英抓举100公斤失手,杨霞却在第三把不动声色地将它举起,破了世界纪录。知情者莫不为此暗中称奇,因为杨霞平时抓举训练成绩最好就是100公斤。这是对杨霞长期苦心钻研抓举技术的最好回报。
在1997年全国八运会前几个月,也许是因为长期习惯的缘故,杨霞的抓举技术动作不很过关,影响了她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矫正动作,杨霞和陈义阶教练商量,决定采用强制手段。这下杨霞的苦便受大了。几天训练课下来,髋关节两侧的皮肉全拉开了,鲜血直流。训练完后洗澡,水冲在伤口上,痛得爱笑的杨霞直掉眼泪。几个月后,杨霞获得八运会冠军。
降体重是每个举重运动员都要面临的痛苦。小时候为了训练必须拼命吃,长大以后为了比赛又要控制饮食,这个矛盾在举重运 动员身上成了统一体。杨霞1994、1995年参加的是59公斤级比赛,1997年后参加的是54公斤级比赛,悉尼奥运会,杨霞参加的又是53公斤级。为了控制体重,杨霞要做到少吃饭少喝水。大赛前几个月,便要经常走进温度达100℃的蒸汽室,一呆就是半个小时。身上的水被蒸掉了,却又不能喝水,这是一种上甘岭式的煎熬。人走路腿都有点打晃,然而等在眼前的还有无休止的大运动量训练。但是,再苦,为了奥运夺冠,也要熬过去。
[SITESERVER_PAGE] 山的女儿山巅笑
夺取奥运冠军后,杨霞说,夺取女子举重首枚金牌的重任落在我的肩上,我深知比赛成功与否可能直接影响同去悉尼的3名队友,比好了,能鼓舞她们的士气;失败了,则会给她们带来压力。中国台北的黎锋英是我最强劲的对手,她对金牌也是志在必得,这种形势给我造成一定压力,但我坚信自己能比好。比赛中,教练要我举多少便举多少,一把一把去拼。最后她以总成绩225公斤超过对手12.5公斤获得冠军,并5次打破3项世界纪录。
其实,事情远没有杨霞说的这么简单。9月16日,她训练时由于动作过大,两个肘关节全扭伤了。比赛前一天,杨霞身体不适。教练们深感形势严峻。可杨霞反过来还去安慰教练,实力摆在这里,这点影响误不了大事。比赛前称量体重黎锋英脱去内衣称,而杨霞一时大意,竟穿了内衣过体重,比黎锋英重了0.04公斤。这可不是小事了,比赛尚未开始,杨霞便输了2.5公斤(举重比赛最小计量单位是2.5公斤,成绩必须是2.5公斤的整数倍方为有效成绩)。杨霞赛后也承认这是她最大的失误。
这里不能不提几个小插曲,因为杨霞的轻松幽默自信也是她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刚到悉尼不久,中国台北队的一名队医跑过来看杨霞训练。他对杨霞说:“听说你实力很强,到时候可要手下留情!”杨霞笑答:“我这个人从来心软手也软,我不会多赢黎锋英,就赢一点点。”还是这名队医,有一次同杨霞说要给她介绍对象,让她嫁到台北去。杨霞俏皮地回答:“中国台北队的好教练、好男人已被黎锋英挑走了,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比赛上场前,有人问:“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又是中国女举头一炮,紧张吗?”杨霞一扬右臂:“紧张什么,不信,你搭我脉搏。”
[SITESERVER_PAGE] 杨霞曾有说不出的苦衷。作为53公斤级世界女子举坛第一人,她却有可能参加不了奥运会。为了防止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包揽金牌,国际举联规定,每个国家和地区最多只能派4名选手,参加全部7个级别中4个级别的比赛。
赛场一直都以实力定胜负,可现在有实力夺冠却可能无资格参赛。听着杠铃砸在举重台上的“砰、砰”声,凝望着手指上缠着的一圈圈胶带,杨霞没有退缩,她发誓要以汗水“赌”明天。她牢记着国家体育总局的选拔原则:过去成绩相差无几的队员,主要以最近的状态和水平为准。杨霞竭力去提高自己的状态和水平,竭力让枯燥无味的训练融人自己的生命。
而这一切进展得并不顺利。杨霞于1999年12月25日人选国家集训队进行备战训练,可直到2000年元月底,指导她的教练才到位。由于不熟悉杨霞的情况,教练安排的训练量不够大,杨霞便自己加大训练量。有一天早晨,杨霞照常提前出操练技术动作、被教练发现了。教练批评她不该自己加量,作息时间全打乱了,还谈什么正常训练。杨霞诚恳地解释,自己以前的训练量就有这么大,现在总有“吃不饱”的感觉。而且自己如果拿不到奥运冠军,那就愧对三湘父老,愧对全国人民。刚刚还满面怒容的教练,看着杨霞坚毅的脸庞,满意地笑了。经过国内3次选拔和4次民意测验,杨霞终于取得了征战奥运的资格。
杨霞说得好:“夺取奥运金牌一直是我的梦想。教练、队友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人帮助我圆了梦,将我托到奥运领奖台。我今年还只有23岁,还要继续下一个奥运冠军梦。”大山给了她力量,给了她气魄,愿大山的女儿尽情挥洒山的神采、山的激情。
[原载《土家族百年实录》一书] (作者:禹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