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湖南体操运动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1-10-26 08:53 【字体:

  清末民国时期的第一、二、三届全省运动会都有体操竞赛。特别是第三届,设有普通、器械和瑞典式体操。其中器械体操进行平台、木马、铁杆(单杠、双杠)等单项竞赛。1913—1918年间,长沙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于事夏义可举办两届体育训练班。对单、双杠等器械体操进行了专门介绍,体操运动逐步得到推广。30—40年代,体操只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部分内容,未列为省运会的竞赛项目,故未得到重视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少数中等学校开展课余体操训练。1953年举行的全省运动会设置了体操项目;省体育场于同年开办业余体操训练班。次年,袁洪章担任该班专职体操教练,湖南体操开始步入竞技运动的轨道。
  1957年底,省女子体操队正式建立,成为全省最早成立的三支运动队之一,1958年7月,男子体操队建立,省体操队正式组成,参加了1959年和1965年的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首届全运会前,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训练中热衷于响亮的口号和热烈的形式,大搞“献礼”、“放卫星”,训练欠周密的计划和切实的措施,因而成绩不佳。第二届全运会时,教练更换频繁,训练不系统,技术提高缓慢,仍无所建树。
  70年代湖南体操振兴,全队以优异成绩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而且推动了全省业余体操训练的发展。
  80年代初,体操在队伍建设、训练体制方面又有新招:一是先后选拔7名年轻教练充实教练员队伍,组成45岁和24岁左右年龄梯队;二是兴办省直和长沙市两所业余体操学校,并加强各地市重点业余体校体操班建设。为改革体操训练体制,1988年2月成立“湖南体操训练中心”,形成省队与业余体校相衔接的一条龙训练体制。到1988年,全省有业余体操学校两所,重点业余体操班4个、普通业余体操班3个,在训学生253人。
[SITESERVER_PAGE]  30多年来,培养15名高级体操教练、1名国际级体操裁判、36名体操运动健将。在世界体操大赛中获金牌1枚,在亚洲体操比赛中获金牌4枚,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获金牌28枚。体操队先后有150多人次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或比赛。1987年12月,在湖南体操队成立30周年庆祝会上,国家体操队赠送“为国争光,桃李满园”的条幅,表彰该队为全国体操事业作出的贡献。
  一、女子体操
  50年代初期,省体育场组织长沙周南女中和女师等校学生中的体操爱好者,在星期日进行训练。起初的项目为垫上运动、双杠和横跳箱。1954年之后统一为自由体操、跳马、高低杠、平衡木4项,训练进入规范化。是年,业余女子体操队参加3次全国体操赛。在全国第1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选拔赛中,孙孝贞获女子全能第六和高低杠第四名,成为湖南的第一名运动健将。
  1957、1963年,女子体操随迎接第一、二届全运会两度兴起,又因国民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而两次跌落。女子体操队1970年恢复后,范嗣光、程惠君、段二立等教练,借鉴国内外先进体操技术,总结本队的经验教训,决定走自己的路,探索女子少年体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的途径。大胆革新训练手段,采取素质先行,重点突破,狠抓基本技术,促进难度发展的训练方针。使一批女少先队员在较短时期内,掌握了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这一世界罕见的高难动作。于1972年10月在广西南宁全国体操锦标赛中,一举夺得女子少年团体冠军及4个单项第一名,轰动全国体操界。1975年9月,在第三届全运会上,首次摘取成年女子组团体赛桂冠。《人民日报》1973年10月载文,称誉湖南女子体操队为“小老虎”体操队。1976年国家体委授予该队“勇攀高峰战斗队”称号。《当代中国体育》写道:“她们(湖南女子体操队)不仅为训练少年女子体操队员快速成长积累了经验,而且在薄弱项目跳马和直体后空翻转体等技巧动作上创造了有效的训练方法,从而对我国体操运动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SITESERVER_PAGE]  80年代初,为解决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及时选调16名3个年龄层次的运动员入队,以梯队形式组成几个教学小组。在训练上以培养“全能型”尖子运动员为目标,提出“大胆创新,狠抓基本技术,力求准稳”的指导思想。尤其在1984年之后,女子体操队创造性地发展了女子体操难新动作,如高低杠上的“旋”下和单臂大回环;跳马的转体720度“旋”空翻等,并涌现出一批新秀,全队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1986年9月,陈翠婷和马英参加了在南朝鲜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陈翠婷获3项第一名,其中自由体操获本届体操比赛的唯一满分,成为亚运会明星,被誉为“中国小燕子”,被评为1986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被《半月谈》杂志推选为“1986年国内十大新闻人物”之一;马英也夺得跳马和女子团体两项第一名,两人还参加了1987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和1988年第24届奥运会,获得较好成绩。
  二、男子体操
  50年代中期,长沙、湘潭和衡山等地业余选手组成省男子体操队,参加1956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少年运动会,取得了较好成绩。50年代末和60年代前期,为迎接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体操男队努力训练,积极探索提高技术水平的途径。
  1970年以后,男子体操进入繁荣期,胡兆炎、易树基等教练员既抓老队员的提高,又抓选拔和培训少年选手。197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夺得少年男子团体冠军及5个单项名次,结束了男子体操队榜上无名的历史。1975年,老队员陶富之在全国锦标赛中夺得吊环金牌,成年男子体操登上一个新台阶。新秀彭亚平在1974年世界中学生体操比赛中获个人全能第一名,在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上又成为团体冠军成员,并获自由体操第三名。在1979,年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与队友合作获团体第三名,个人获自由体操第四名。
  80年代以来,男子体操队注重少先队员的严格训练。运动员宋文先后完成双杠的“希利夸尔”转体和单杠的“特卡切夫”接“京格尔”空翻等高难动作,一度成为男子体操队的砥柱。经过刻苦训练的少先队员李敬和周品,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夺”得3枚金牌。此后,李敬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在国内外比赛中成绩卓著,在1989年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登上男子双杠冠军的宝座,成为全省第一位体操世界冠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湖南体操运动

1009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