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运动于民国4年(1915)左右引入湖南,当时称作“队球”,实行16人赛制,技术、战术相当简单。民国8年(1919)后逐步改为12人和9人赛制,技术水平慢慢提高。在民国10年举行的第五届省运会上,由第一女子师范作了队球表演。
20年代以后,湖南各大中学校争相聘请省内外体育名家担任体育教师,为全省球类运动发展准备了骨干。自民国13年(1924)第七届省运动会将队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全省各大、中学校,年级、班都成立了排球队,校内赛和校际赛频繁开展,使排球运动兴盛一时,技术水准提高较快。
民国12年(1923),湖南男子排球队首次出征武汉首届华中运动会,成绩列四省之冠。民国13年5月,湖南男女队双获第二届华中运动会冠军之后,在三、四、五届比赛中也保持不败纪录。
省女子队球队曾在民国时期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队球表演中获得冠军,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获第三名。
抗日战争时期,京广铁路沿线各城市的学校西迁偏僻城镇,临时开辟大量简易排球场地,开展排球运动,使湖南排球运动在非常时期仍得到发展。抗日战争结束时,湖南的排球运动水平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1948年5月,以周南中学女子排球队为主组成的湖南女子排球队,由陈嘉钧老师带领赴上海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力克所有强劲对手,在决赛中,由于赛场秩序无法维持和裁判不公,湖南队被判与台湾、上海队并列第一名。
[SITESERVER_PAGE] 民国时期,由于排球赛制(人数)的几度变更,排球规则几次修改,技战术也随之几度变化,影响了排球水平的提高和稳定。特别是女子排球仍停留在发、接、传球阶段,比赛中主要靠发球得分,能够跳起扣球和拦网的人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湖南排球运动借助原来的基础迅速开展起来,并实行6人赛制。1951年和1953年两度参加中南地区(6省2市)排球赛,省女排两次夺冠。因此,中南区体委于1954年委托湖南省体委组训中南女子排球队,这是在湖南建立的第一支运动队。
随着全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湖南女子排球队于1957年12月31日建立,成为全省最早成立的三支运动队之一。1959年5月组成男子排球队。同年9月,男女两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预赛,均未争得出线资格。
在此后的30年中,女子排球运动曾两起两落。60年代初,省体委领导下决心振兴女子排球运动,先后组成三支女子排球队进行训练。1964年,三支女排由省体育学院运动系调整,编为湖南女排一、二队,实力大增。是年11月,湖南女排一队经过艰苦奋战,晋升为甲级队,成为湖南三大球中的第一文甲级队。
1964年12月,日本女排来中国访问,促进了排球训练的革新。湖南女排以日本女排为榜样,坚决按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进行训练,做到“三不怕、五过夜”(即不伯苦、不怕累、不怕伤;思想、作风、身体、技术、战术过硬),技战术水平有较大提高。1965年9月,女队在北京第二届全运会决赛中,虽然队员身材较矮,但她们以严密的防守,灵活多变的快攻战术及顽强的作风,获得第10名。
“文化大革命”曾使女子排球队受到冲击,由于女排二队主力队员保留下来,在1971年恢复训练之后,女排仍然展现原有风貌,直至1974年都保持全国前10名的水平。
[SITESERVER_PAGE] 1975年,由于受“四人帮”“体育革命”的影响,训练不正常,队伍青黄不接,省女子排球队出现第一个低潮。直至70年代末,为了走出低谷,省体委努力培养本省女子排球人才。各地市业余体校大都建立了女子排球班,一大批身体素质好、基本功扎实的女子排球新秀涌现出来,省女子排球队从中物色了一批身材较好、有发展前途的苗子进行强化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王凯伦、贺平等先后选入中国青年女子排球队,分别参加了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赛,都获得亚军。
女子排球队在1979年之后,连续三次进行调整充实。1981年,调整后的女排运动员,在教练殷安宁等的率领下,到外地作封闭式强化训练,经过漳州冬训和娄底夏训,面貌焕然一新,当年10月,再次打入全国甲级行列。为迎接第五届全运会,省女子排球队于1982年底赴郴州训练基地,进行封闭式冬训。全队以国家女排为榜样,苦练基本功,技战术又有新的突破,在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决赛中,获第十一名。此后,该队连续两年夺得全国甲级排球联赛第六、第七名,5年脐身于全国甲级队行列。
1986年后,女子排球呈现老化现象,急需补充新生力量,而各地为抓金牌已不把排球作为业余训练的重点,使湖南女子排球队后继乏人,再次从高峰跌入低谷,到1989年才出现转机,一批年轻新秀茁壮成长,有望成才。
在第一届全运会后的30年中,湖南男子排球运动的发展,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状况。1960年男子排球队再次组队后,于1962年第一次去广东选调即将解散的广东公安男子排球队部分队员来湘以增强实力。1964年,这支队伍因未晋升甲级队全部解散,将男排二队升为一队。几年中,这文全新的队伍在无室内场地训练的艰苦条件下,以“三从一大”的原则指导训练,技战术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几度努力仍未定出低谷。
[SITESERVER_PAGE] 1970年,男子排球队经“文化大革命”停训4年之后恢复。面对排球后备人才缺乏的现实,省体委派员再次前往广东台山选招6名队员来湘,加强湖南男子排球队的实力。此后几年中,男子排球队根据队员身材矮、无空中优势的特点,提出了走自己的路,苦练全面基本功,突出顽强防守,苦练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突出二、三号位真假交叉跑动进攻的训练思想,取得理想效果。1974年,男子排球队不仅在上半年分区赛中战胜12支球队,以第二名获得进入第二阶段的比赛资格,而且于同年9月,在全国联赛的第一阶段比赛中,战胜广东、福建、天津等8支老牌甲级队,获得第四名,达到湖南男子排球史上的最高水平。
1975年4月,男子排球队在出访伊拉克组队时,个别主力队员未能成行,积极性受挫,给排球队留下不稳定因素,虽然在1975年的第三届全运会上获得第十一名,但随着几名老队员及广东队员的调离,队伍便于1976年直线下跌,掉入丙级队行列,从此一蹶不振,1986年,省体委为保重点项目,解散了男子排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