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古称吐纳、导引,亦称食气、行气。1973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即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其中“却谷食气篇”所描述的就是导引行气的道理。出土帛画中的“导引图”,绘着44个人物习练导引的姿势,有屈伸俯仰、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等形态,反映两千多年前气功在长沙地区的发展水平。
20世纪50年代,长沙月亮山汉墓出土的“尚方饮玉清铜镜”,镜背面的铭文是:“尚方佳境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揭饮玉泉饥食枣”,这当是墓主人在生习导引之术的物证。清人李元度辑《南岳志.仙释篇》载“今缎黄之栖岳者以数千计……汇而列之仙道者得百有七人,名僧百六十三人。”细阅所述270名仙道与名僧,大都善导引吐纳之术。《南岳志》与宋代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两书,所叙道家精导引吐纳之术的人,最著名的西汉有王谷神,皮元曜、茅盈、王妙想等;魏晋时有铁脚道人杜巽才、魏华存等;唐代有轩辕弥明、龚庆长、缎瑛哲等;宋代有陈崇政、徐灵期等;清代有无心道人等。这些人在南岳传导引养生之术,并在民间普及推广。东晋大兴元年(318),司徒魏舒之女魏华存到南岳集贤峰结庐黄庭观,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年83岁而颜如少女。杜巽才所撰《霞外杂组》一书,为导引养生的专著,己收入《四库全书》。
1949年湖南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流传的气功主要有静坐功、壁虎功、灵子功、辟谷功、五禽功、五阴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使气功步入科学的殿堂,湖南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气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著名医学家伙县人龙伯坚撰写的《黄帝内经集解》、湘潭师范学院周士一教授主编的《周易参同契集注》、湘籍《易经》研究专家吴漱泉研究整理的《易经与气功》等著作,均对气功原理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20世纪80年代,气功已成为湖南职工和老年人健身、防病的重要体育项目。在群众中流传的有金刚功、返还功、大众气功、马王堆气功、鹤翔庄气功、少林达摩医疗保健气功、练功十八法、大雁功、八段锦以及大庸硬气功等。下面记述在湖南境内影响较大的三种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