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土家族体育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1-11-01 15:43 【字体:

  一、毛谷斯
  毛谷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体现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跳毛谷斯舞时,人们穿着用稻,草编织的衣裤,手持武器,从整队出发开始,做爬山、涉水、过桥、“理足迹”(跟踪猎物)、“埋伏堵卡”、“放仗”(放狗逐兽)、“发现猎物”、“围猎追捕”、“哟荷倒仗”(打死猎物后的狂欢)等围山狩猎的全套动作。
  二、高脚马
  高脚马以两根长齐肩部的竹子或杂木各安一块踏板做成。踏板离地面的高度为25—30厘米。骑高脚马的方法有踏板双向内、双向外,一只外一只内,还有夹夹脚、乌龙绞柱、观音坐莲、岩鹰展翅等。青年男女只要有两人就可进行比赛,比谁跑得快、跳得高以及角斗、争王位等。
  高脚马角斗比赛,先在地面划出直径为5—10米的圆圈,并通过圆心划出中线,比赛双方站立于中线两端,裁判发今后,双方即进入圈内开始角斗,可用身体和头部撞、顶、挤或用高脚马下端绊、扫等方法攻击对方,以迫使对方下马或出边线为胜。在角斗中禁止撞击对方头部、腹部和档部,亦不准用拳、腿、膝、争撞击对方。角斗每局为九斗五胜或五斗三胜。
  1986年5月1一5日,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高脚马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并拟订了《竞赛项目及其竞赛通则》。项目分男、女50米竞速,4×100米男女混合接力,男、女对抗赛等,详细规定了比赛方法及要求、犯规动作及处罚、裁判员职责及计分方法。在汉族及其他民族地区,亦有高脚马活动。
  三、摆手舞
  湘西龙山、永顺、古文等县土家族聚居区,流传着土家特有的摆手舞。摆手舞含祭把、跳摆手舞、唱摆手歌、表演“毛谷斯”和游戏等内容,有大摆手与小摆手之分。其动作主要是模拟农事及狩猎活动,据50年代调查,摆手舞中的农事动作有40多套。
  跳摆手舞前,人们聚集在摆手堂内先举行仪式,祭祀土家祖先“八部大王”和有关神灵。然后人们身披土锦,手持刀、枪、旗帜扮成甲士举行各种竞技活动。之后大家开始跳摆手舞,锣鼓放在摆手堂中央,根据人数多少或2人一排,或4人一排,男女均可参加。行列前有“导摆者”,中间有“示摆者”,其后有“押摆者”。跳时金鼓齐鸣,人们按鼓乐节奏且歌且舞。
[SITESERVER_PAG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步改革了摆手舞,变为徒手而不持武器,并剔除了祭把内容,日期也不一定在农历正月上、中旬,只要是喜庆佳节就跳摆手舞,且常编成大型团体操。组成万字格、申字花等图案,动作有天女散花、美女梳头、风吹杨柳、鹞子翻身、老鹰展翅等。
  1983年春节,龙山县有上万人参加摆手舞活动。此后,该县每年举行一次,参加的人数更多,湖北、四川等省的邻近县也派摆手队参加。
  四、打飞棒
  湘西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练就以木捧击毙飞禽走兽的本领。这种以掷棒保护庄稼的传统方法,逐步形成为一种“打飞棒”的体育运动。
  打飞棒比赛,人多可分几组进行。每场比赛时间可长可短,以打满事先约定好的棒数为限。甲乙双方选定一块长度不限、宽5米以上的平地,甲持一70厘米长的打棒,再准备数根30厘米长的飞棒,每赛一次用一根。场地一端挖一菱形小坑,深10厘米。比赛第一步为“挑飞棒”,甲站在小坑后方将飞棒横放在菱形小坑上,乙在甲前方数十米处对面而立,甲用打捧将飞棒向前方的空地挑出,乙尽力去抓住挑出的飞棒。如抓住飞棒则换乙挑飞棒,由甲抓乙挑出的飞棒;乙如未抓住甲挑出的飞棒,则仍由甲将打棒横放在小坑上,由乙站在飞棒的落点处掷回飞棒击甲的打捧。如击中打捧则与甲互换位置,如未击中则甲获第二步比赛资格。
  第二步为“打飞棒”。甲将飞棒抛向空中,并以打棒用力将飞捧击向前方,乙仍在甲前方数米处抓甲的飞棒,抓住了与甲互换位置;未抓住则乙拾起甲的飞棒扔回小坑处,甲则用打棒击乙扔回的飞捧,击得越远越好,这时乙仍可尽力抓住甲击出的飞棒,抓住了与甲互换位置,未抓住则甲用打棒作尺量飞棒落点与小坑的距离,并作记录。
  第三步为“宰鸡头”。甲将飞棒斜支于小坑内,飞棒一端露出地面,指向乙站立方向,称为“鸡头”,然后甲以打棒击“鸡头”使其弹向上空,再以打棒击之。乙仍可尽力抓住飞棒。如抓住了则甲本次无成绩,如未抓住,甲再次以打棒丈量飞棒与小坑的距离,并作记录。第二、三步两次丈量之和为甲取得的成绩。乙依上述三步比赛方法进行。如事先约定各打3棒,则以各自3棒成绩之和定输赢。
  五、抵杠与斗角
  抵杠与斗角为湖南农村广泛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尤以湘西土家族为甚。传说土家族曾用棍棒于腊月三十日击退来犯的外族部落后,在欢庆胜利时用棍棒作抵杠的游戏。土家族人民新年走亲访友、女婿首次给岳父拜年,进屋后都要先与主人抵3杠作为见面礼,至今土家山寨仍保留着这种风俗。抵杠为男子两人对抗赛。运动员系上腰带,各持圆木杠于的一端抵在自己腰胯一侧,一手扶住杠子,另一手向前握杠,裁判员发出“开始”口令后,双方用力向前推杠。以将对方抵倒在地或杠子从腰胯滑掉者为赢,一般为三战两胜,湘西一带还有以腹部、膝盖、前额、肩窝等处抵杠的。
  斗角是模仿牛羊斗角的活动,为男子两人对抗赛,由1—2人作裁判,采用三战二胜制,比赛分3阶段:互相用手推,双手互推并头互顶,双方手伏地专用头顶。在实际比赛中3阶段紧相连接进行。斗角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如失去推顶能力或被对方顶翻,不用力向前推顶而是突然松开或牵拉对方使之例地者,裁判员立即发出“停止”的口令,并判对方获胜。
  斗角有以下公认的规则:不能突然袭击;不能用武术上的摔、打、拿、捏;不能顶撞对方“五官”;对方认输之后不能继续推顶;裁判员发出“停止”口令后应立即停止进攻。
[SITESERVER_PAGE]  六、倒挂金钩
  传说土家族有位叫“惹帕”的姑娘,爱上当长工的汉族青年龙望。土司王为霸占惹帕,便在除夕于60米宽的酉水河上横拉一根粗绳,然后对龙望说:“如果你能用脚倒挂在粗绳上过河,就与惹帕成婚,否则休想!”勇敢的龙望双脚倒挂在粗绳上一步一步往前移,双手还表演各种生产动作,在剩下约5米的距离时,土司王命家丁砍断绳子,龙望跌入酉水河中,悲痛的惹帕也跳入酉水河。为怀念这对不同民族的情人,土家族便把“倒挂金钩”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流传至今。
  当代的倒挂金钩分大挂(用膝关节挂)、小挂(用脚背挂)两种,表演或比赛的形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3种。比赛前先由各寨挑选出自己的代表,上穿花条绣银钩胸衣,下着青色镶金边裤子。当然不是在酉水河上,而是在一块空坪里竖起两根相距50米左右的木杆,系上用葛藤绞成的粗绳,下面烧着炭火,并放上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参赛者一边倒挂往前移,一边双手表演各种劳动生产动作和武术招式,以不跌下而顺利到达者为胜。
  七、抢贡鸡
  清代雍正“改土归流”前所撰《永顺县志》有“抢贡鸡”活动的记载。枪贡鸡以农历正月最为盛行,与今篮球运动有类似之。处分团体赛、个人赛、表演赛3种。“贡鸡”有青草鸡、稻草鸡、竹蔑鸡,另一种鸡毛鸡是先用两层白瓜壳做圆球;并嵌以一定数量的铜钱,外面用布缝好露出钱眼,然后在钱眼插上各色鸡毛,穿上彩珠。
  团体赛每队一般为5人以上。如系姑娘参加,则可自由组队或猜拳成队;如男女青年一起参加则为男女对抗赛,偶尔也进行男女混合赛。比赛开始,首由一人用脚尽力将贡鸡踢到十六、七米的高度。贡鸡落下时双方队员全力拼枪。如甲队抢得贡鸡立即抛向乙方队员,如击中乙方队员而又未被接任,则乙队应向甲队贡“鸡”;如乙队接住了甲队抛来的贡鸡,就再将贡鸡踢到十六七米的高度,谁抢到了又可打向对方要其向本队贡“鸡”。所谓贡“鸡”是把“鸡”轻而稳地踢到对方队员怀里,使之易于接住。最后以双方谁抢得“鸡”最多,接得最准,向对方贡“鸡”最少为获胜。团体比赛几轮,赛多久,由双方赛前临时商定。
  个人赛一般在5人以下时采用,个人赛以踢得高、变化多、失误少为优胜,其动作有一串二踢、内外踢、前后踢、倒勾踢、后旋踢等。表演赛为团体赛或个人赛的前奏,以表演各种动作为主,有单人与多人两种。动作有滴鸡、绕鸡、垫鸡、传鸡、滚鸡、扣鸡等。
  八、争王棋
  争王棋是土家族人民喜欢的民族棋类之一,流传在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桑植等县。土家族的棋种很多,如打三棋、卡档棋、围栏棋、和尚棋、转角棋、“五行”棋等等,这些棋均为二人对奕,唯独争王棋是三人共下。
  下争王棋时,3人各自找4颗小石子,其中3颗为“出于”1颗为“走子”,画好棋盘(如图)后,3人同时任意出示手中的石子,一颗、两颗或空掌均可,接着将3人出示的石子相加,以和数定谁先走棋。如果是“一四七”,则为东方的甲获前走一步的权利,余类推。走棋的路线是从各自的“家”中先行至自家门前的点上,然后各自任意按顺、逆时针方向绕外围一周后,再自“家”门前的外圈点上入中圈,依次再入内圈,直至中心点,再北上进入北方的三角形,绕三角形一周后,再从三角形靠外圈的点依次直奔王位,谁先到王位中的最高点谁就获胜。行棋规则规定,走子应按点依次前进,不许越点。前进时碰上别人的“走子”,可将其打入“厕所”。打入厕所的走子不能马上回“家”,应先到水井“洗澡”,挨再次获得走棋权时,方可回“家”并行进一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土家族体育

1009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