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抢花炮
通道侗族自治县广泛流传抢花炮的活动,在该县岩坪一带,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抢花炮比赛多半是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进行。侗乡有诗歌写道:“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枪花炮;要得侗族姑娘爱,花炮场中逞英豪。”可见抢花炮还是青年择偶的媒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侗乡各村寨每年轮流主持枪花炮的活动。主持的村寨准备篾藤编织的圆圈数个,约茶杯口大小。圆圈周围缠以红布再用丝线扎牢,亦称红炮圈。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炮筒口上,然后点火放炮将其射向高空,待其落地时各选手争相抢夺,无论落到水塘里、悬崖上、屋顶或树枝上,大家都奋不顾身地抢夺。抢到红炮圈者必须甩开他人争抢,把红炮圈送到裁判台上才算获胜。继而是二炮三炮或四炮五炮的抢夺。抡到头炮圈的村寨,由主持村寨发给染红的肥猪一头,银元一包,镜屏若干个等奖品,并获主持来年抢花炮的资格。抢花炮时,双方都严守传统规矩,不打人踏人,不弄虚作假,全凭智慧、力量和速度取胜。
1949年以来,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委将“抢花炮”进行整理并制订竞赛规则,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体委也为完善和推广这项运动作出了相应的贡献。整理后的抢花炮运动,花炮圈已改为直径5厘米的铁环,外缠红绸。赛场长60米,宽50米,两端各队放一花篮。比赛以队为单位,每队上场各10人,全场比赛时间为40分钟,上下半场各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铁炮置于赛场中央,点燃铁炮将铁环冲至空中落下时,双方运动员蜂拥抢夺、突破、堵截,以抢到铁环并将其送至对方花篮次数多者为胜。1986年5月,在吉首市举行的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列为竞赛项目,吉首市、江华县;江永县、城步县、泸溪县、桑植县依次获一至六名。同年8月10—15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湖南代表队获亚军。
二、踩芦笙
清代道光年问编撰的《靖州直隶州志》载:“每岁正月内,男女成群,吹芦笙各寨游戏,此往彼来,宰牲款待,名曰‘踏歌堂’,中秋亦然”。
今侗乡踩芦笙以中秋为盛。踩芦笙中的“踩八卦”是人数不限的集体表演。参加表演者先列队进入侗寨公共场所,指挥者引导队员按事先测定的子午线踩踏入场,芦笙齐奏,队员们按芦笙曲调的缓急抑扬,健步起舞,表演出威武雄壮的芦笙团体操。舞时按八卦八门起舞,从“开”门入,“生”门退场。
踩芦笙以双人表演的“公鸡斗架”,单人表演的“鲤鱼上滩”、“猛虎下山”、“龙凤盘坐”最为精采。“公鸡斗架”:一“鸡”以爪腾扑,一“鸡”巧妙周旋,要求表演者身段柔软,配合默契;尤其是口含芦笙相互穿跨而过时,不相互碰撞,难度较大。“鲤鱼上滩”实际是柔软体操,表演者在口含小号芦笙翻旋转翅180度时,还要吹奏“鲤鱼上滩”曲,倒手翻接前手翻,甚为惊险。“龙风盘坐”是一足伫立,一足盘腿,吹奏芦笙。“猛虎下山”有如捕获猎物状,亦须翻腾跳跃。
参加“踩芦笙”表演的队员身穿绣有侗族花纹的舞衣,衣长过膝,衣边缀有若干小贝壳和古制钱,皂巾缠头并插鸡尾与银毛(以银制成形似鸡尾毛)。指挥者手执红伞,身披红毯,头束素巾,并左插鸡尾毛,右插银毛。
踩芦笙一般仅作表演,唯中秋节举行踩芦笙比赛。各参赛队须吹奏整齐,舞步一致,进退仰合与旋转应不差分毫,如略有差错,则笙簧变音,即为败阵
[SITESERVER_PAGE] 三、虾公舞
虾公舞是侗族正月舞龙舞狮的前奏。舞狮之前,“跳狮桌”已摆成“品”字形,扮虾公者红衣红裤、红头巾,袖口、腰间、小腿部分皆扎以袖带、腰带、绑腿,便于跳跃翻腾。表演时口含虾公灯,绕狮桌倒立行走。双人虾公舞,则各翻筋斗跳上一级狮桌,再倒立翻上第二级狮桌,叫“虾公跳岩”;两人先后在二级狮桌上倒竖并以脚相抵,叫“虾公斗架”。
四、哆毽
相传哆毽始于宋代,侗族哆毽是用手打,以拍得最高、最远,按得紧稳、落地最少为优胜。其打法有男、女单打和男、女对打,也有10多人围成圆圈的团体赛。带竞技性的打法是拍毽者分两队对拍,中间站一人称为“寨工”。此人须经常跑动,截击两方来往拍打的毽于,谁的毽子被截住就被罚为“寨工”。哆键技艺高超者能一口气连续拍打六、七百次。哆毽分青草毽、稻草毽、芦苇毽、鸡毛毽4种。以鸡毛毽制作最讲究,先用两层白瓜壳做底盘,上扎各色鸡毛,略向外弯似初放龙菊。鸡毛管穿以铜钱和一种叫“茨谷”的珠子,打起来铿锵作响哆毽是一种社交性的体育活动,象跳交谊舞一样不得拒绝对方邀请。不会哆毽在侗家是奇事。哆毽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媒介。男女对拍多在山坡上进行,彩毽飞来传去,称为“飞花传情”。
五、草球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身着民族盛装的侗族男女青年,总是在鼓楼里、草坪上或田野里玩草球,并通过草球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草球用稻草扎成,直径10厘米左右。玩草球时,人数不限,先公推一聪明能干、美丽出众的姑娘将草球抛起,接着大伙一涌而上,你争我抢,抢得草球者有权将其抛给心目中的任何一个异性。如抛球者不是接球者的意中人,出于礼貌应先接住再通过同伴将球掷给抛来者。如抛球者是几个人的意中人,那么其余几个同性者可以进行阻拦,抛球者则采用快速奔跑、转换方向等动作来摆脱阻拦,将草球抛给意中人。如按球者认为抛球者是自己意中人,也可主动配合共同摆脱阻拦的人,整个活动热烈而紧张,大家都讲究文明礼貌,从不发生非礼之事。
[SITESERVER_PAGE] 六、学斗牛
学斗牛原为侗家牧童在山上模仿牛打架玩的一种游戏,当今已成了有规则、有裁判的“学斗牛”比赛。这种比赛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以秋收后为盛。学斗牛应先划出相距约3米的两条平行线,比赛开始,两入进入平行线内,裁判员发今后,双方可用头和肩撞击对方,不准用手推,不准伤人。以将对方挤出平行线外为胜。
七、三三棋
三三棋也称侗棋,其棋盘由3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按重心重合套在一起,有4条连接四个顶角和4条连接3个正方形对应角边中点的线,最小的正方形完全空心,共24个棋眼。对弈双方各执12枚棋子(可以小石于等充当),双方棋子的颜色或形状应有区别。对奔时,双方轮流布子,谁先三子成二线,谁就可提掉对方任何一子。谁的棋子无法走成三子一线或无路可定时为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