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对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目标管理”的探讨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1-11-15 09:28 【字体:

  摘 要 本文试图从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目标着手,进而研究如何科学地确定目标和有效地实现目标。其目的在于寻求高校体育管理的斯途径,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目标管理
  1 前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完成教育的总目标服务的。从目前高校体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陈旧老化,不注意结合大学生渴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心理。教学内容多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再现: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课堂教育中的被动体。上体育课无非是“玩玩而已”,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无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为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针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彻底改革,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以规范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功能为目标,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符合未来社会的人才标准。因此,高校只有实施体育教育系统的目标管理,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
  2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主要目标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校体育应该为培养未来人才做贡献。近年来,高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明确提出“育人”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认为高校体育应有更深刻的内容。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高校体育除了要有计划、有目标、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无论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知识迁移能力,还是对促进思维活动,都是有益的。
  2.2 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高校体育不仅应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应使学生以充沛的精力进行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终身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增强学生体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SITESERVER_PAGE]  2.3 发展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应忽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而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切实抓好。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生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应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使学生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能够独立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并具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应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将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组织体育俱乐部和单项体育社团等,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2.4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高校是竞技体育的网络之一,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可以造就一批体育人才。实践证明,从小学一中学一大学形成相对稳定的训练网络,在高校对部分学生通过运动训练的途径,提高他们的竞技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之在开展高校群体工作中起骨干作用,以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普及和提高是必要和可行的。
  2.5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高校体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思想教育工作应结合体育的特点进行,把“教书育人”渗透到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果断以及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
  3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目标的相互关系
  3.1 目标的相关性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各类目标都有各自的特定地位和作用,且由于众多目标处于同一系统之中形成了实施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和依赖。例如,在实施增强体质目标时,就必须依赖体育科学指导;在实施终身体育思想培养时,就离不开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因此,在实施某一个具体目标时,必须考虑目标间的相互关系,使目标管理过程产生良好的共振作用。
[SITESERVER_PAGE]  3.2 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中目标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对立关系,那是由于不同目标都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实现而引起的,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分配诸方面。例如,为了提高运动队的水平,必须提供足够的经费和教练员等,但由于人力和物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这一目标占有的财力、人力、时间过多了,必然使其它目标的需求受到限制和削弱。反之亦然。但是,如果在提高运动队水平时,能先选择易出成绩的项目重点抓,而对其它目标采取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并在某一阶段里提供较优越条件,加强科学管理,力求投入较少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得较大效果,便能使矛盾的对立趋于统一。
  3.3 目标的优先序列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在众多的目标中选择相对重要的,分清轻重缓急,排列优先次序,是十分重要的。
  排列优先序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系统的自身条件,并与政策和上级指令及这一目标对于总目标的贡献率等关系密切。例如,某校长期重视运动队建设,有较好的基础和运动水平,在比赛中能够给学校争得荣誉,重视经费的投入,又有较高水平的教练员等,这样可优先考虑发展提高运动队水平的目标。当然如果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为了某种需要,同样可以优先发展这一目标。必须强调指出,高校体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如果这一目标不能实现,其它目标不能弥补,而且还将影响其它目标的实现。因此,这一目标应当首先得到足够的重视。
[SITESERVER_PAGE]  4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管理环节
  4.1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目标的网络结构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是由多结构——体育教研部、教研室、群体组、竞赛组、业余训练组;多层次——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教研部主任、教研组组长、教师,学生;多序列——教书育人、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等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应该有总目标、长期目标、近期目标和个人目标之分,并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系、完整有机的目标体系。同时各目标分别由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教研部主任以及各教研室主任、教师制订和实施,要从整体功能去考虑、去认识、去工作。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系统内部各目标功效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求在实施各目标时既要分工又要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加强,这样才能使“系统中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因此,每一个体育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可“相互加强”的因素,以不断提高其整体功能。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目标管理”由计划、实施、考核、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组成。这些环节按先后顺序互相衔接,相互促进,形成螺旋状管理模式。在这四个环节中,计划是起始环节,并统帅整个管理过程;实施是为了实现计划的具体操作,是目标管理的中心环节;考核是对实施的监督和检查,是中间环节;总结是对计划、实施的总评价,是管理的终止环节。
  5 注意的问题
  5.1 应建立一衡量成效的“评价”体系评价是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目标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评价要依据科学的标准,要使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化,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例如,制订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形态、机能以及体育锻炼达标、竞赛成果等评价标准,并使之标准化、数学化、等级化。
  5.2 目标的一致性所谓“目标的一致性”是指高校体育教育系统中各层次的目标都应与总目标保持一致,否则将会影响总目标的成效。实践证明,没有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或者是有目标而无管理,甚至相互扯皮,这样必然内耗丛生,效率降低。只有在整体目标前提下明确分工,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也要和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5.3 重视对目标成效分析在运用目标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对目标成效的定量分析,也要重视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揭示体育管理工作的规律,找出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便修订目标,改进管理措施。例如,对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情况分析时,如果达标的百分比下降,就要分析是管理上的缺点,是教师未曾尽职,还是学生体质的原因。总之,重视“目标管理”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是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科学化管理程度的有效方法。
  6 结 论
  根据以上研究和分析,为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质量,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相应目标。“目标管理”既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管理工作的归宿。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管理网络,并重视各管理环节,才能使高校体育教育有序、有章,相互促进,相互加强。

  本文作者 蒋 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
       贾宝剑 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对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目标管理”的探讨

1009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