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楚人尚武。国运兴,武运亦兴。近年来,油南民间武术迅速发展,老武术家青春永葆,新。代迅速成长,共同耕耘着湖南繁茂的武术百花园。
湖南第一拳家刘杞荣
“生长洞庭,学武艺超群,江湖上有名声。竞赛刀枪剑棍,博得鼓掌雷鸣。赢得金牌银盾,一名冠军。南北两京俱拜倒,国家裁判几堪称。已往事,何须闻,且去田园息影。黎明挥舞太空,好似腾蛟起风,行若游龙。”
此曲调寄山亭柳,是刘杞荣于1974年春写的,概括了自己一生习武经历,很是得意。长沙书法家刘世善见了,颇为推崇,泼墨挥毫,书了出来,挂在刘杞荣的客厅里。
刘杞荣堪称当今湖南文武双全的第一拳家。
他是沅江县人,1912年生于茈湖口七头围子马家塘。那里是个鱼米之乡,武风颇盛。刘杞荣的父兄都喜欢玩拳弄棍。他本人从6岁起学拳。9岁时患了胀肚病,仍坚持练武,并拜当地有名的拳师贺新一为师,练南拳和棍术。久之,胀肚病也跑了!1930年,刘杞荣考入长沙大麓中学,利用课余时间练拳术。两年后,考取湖南国术训练所,正式接受武术训练。棍术教师范志桂是闻名全国的大武术家,一根子午棍出神入化,号称“棍精”。刘纪荣浴心求教,深得棍中奥妙。1934年秋,刘杞荣进入南京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湖南任省国术馆教官。1936年参加华中运动会湖南省选拔赛,获拳击、摔跤两项冠军。抗战时期,在第五战区干训团和21集团军军官大队当教官。有一次,刘杞荣乘船回玩江,途经一集镇时,有群盗前来抢窃,满船人吓得不知所措。刘杞荣见他们手中只有棍棒并无刀枪,心中有了主意。他吩咐大家不要慌,独自走上船头,大喝一声:“你们想干什么?”不等众强盗反应过来,他一个纵步跃上河岸,挥拳向最前头的强盗击去。这一招叫作“迅雷贯顶”,重若千斤。只听得“卟哧”一声,那强盗四脚朝天,鲜血直流。趁其他强盗惊愕之际,他劈手夺过一根长棍,一顿乱劈!“乱劈”是棍术攻防中绝技,乱中有术,劈中藏招,势不可挡。只几棍,便将他们手中长棍全部打飞,众强盗抱头鼠窜。
[SITESERVER_PAGE] 刘杞荣懂得,拳技和棍术,都需经过长年苦练才能长进,固步自封就会前功尽弃。夜深人静,他常在室内点几支香火,插在壁上,然后用子午棍去打香头,循环往复,练得棍无虚发。碰到名师行家,更是不放过请教机会。1940年,刘棍荣去安徽看望武术著作家向恺然,适逢全国著名武术家刘百川在座。刘百川的弹腿曾踢倒过一棵杨树。刘杞荣虚心求教。刘百川说:“你招架吧!”说完一腿踢去。刘杞荣顺着他的腿风一转,跃出一丈开外,屹立如初。刘百川大拇指一翘:“果然不错!”
1949年8月,刘杞荣随部在长沙起义。1959年担任湖南省体委武术队第一任教练。晚年退休后,潜心武术创新。他根据自己多年练武所得,融汇太极、形意、八卦、通臂及摔跤、搏击等精华,创编了“太空拳”。太空拳拳理内含、自然,精神贯于有形无形之中,运气灵通,缓慢深长,内以养气,外以健身。演练起来,周身旋转,高低起伏3肤肌骨节,处处张开;前后左右,往复折叠。其攻防技击特点十分突出。刘老说:“常练此拳,有如置身太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有飘然若仙之感。”。
为使太空拳流传于世,他以耄耋之年,秉烛而书,先后编著《太空子午棍》、《太空拳套路》(1—5路)、《太空拳推手运动》等,达数十万字。他不顾八旬之躯,热心向武术爱好者传授武功,使太空拳日趋推广。长沙有位叫彭德的退休老先生赋诗赞曰:“技击超群擅盛名,南强真见万人英。我惭衰老承师教,骨健神清乐养生。”
潇湘拳师肖湘
我们湖南,拳师众多,肖湘是屈指可数的太极拳大师。清晨,肖老经常偕同老伴到公园练武。他满头银丝,穿一身雪白的练功服,迎着初升的红日起舞,落如叶,定如钟,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鹤发童颜,游于行云流水之中;怡然自乐,引得行人驻足凝神。
肖老不仅太极拳功夫炉火纯青,南拳北腿、武当少林、内家外家、散打搏击、徒手器械,乃至医术气功,也颇有功底。他年过半百之时,还担任省武术队教练。花甲之年退休后,拜师学武者,门庭若市。肖老从不保守,尽将乎生技艺传于后生。且不顾年事已高,虚心向行家学习,切磋技艺,曰:“艺无止境!”
[SITESERVER_PAGE] 肖湘并非出自武术世家。他是涟源人。在那里,一年二度的春节热闹非凡。人们舞狮、耍龙灯、打拳弄棍,从大年初二三开始,耍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肖湘从小受到熏陶,爱上拳术,总想找师傅学几手功夫。1934年,他刚满10岁,从家乡来到长沙读书,正逢湖南省国术馆的武术教官到学校教师生练武。学基本功、应用拳、攻打连腿、形意连环拳、八极拳等,肖湘练得不亦乐乎。毕业后,为生活计,他跟着舅父学金石雕刻。肖湘操刀刻石十余载,忙里偷闲依然冲拳弹腿。说来也巧,他的隔壁住着一位画相的杨振寰先生,曾在国术馆练过武术,见肖湘嗜武如命,便邀他同去向太极泰斗吴俊泉先生学吴氏太极拳。这期间,他还认识了国术训练所的职业拳师蔡炳煌,向他学了许多拳术。长短器械,套路对练,得心应手。在长沙市和湖南省举办的武术表演中,均得过一等奖。1949年下半年,拳家郭歧风、彭玉林在长沙市体育场开办大众国术研究社,肖湘便向彭玉林学“吐纳术”,继而又随郭岐风学武当拳术。后来,长沙市举办国术训练班,肖湘受聘教授六路弹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湘的功夫又有新的提高,1958年被任命为长沙市武术队专职教练员。1960年曾去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教练员训练班学习,系统掌握了现代武术。1972年下半年调任省武术队主教练,所教学生,在全国比赛中屋创佳绩。如今活跃于潇湘大地上的不少拳师,是他的得意门生。
肖湘年岁大了,进了湖南省体委机关,但依然以武为伴,并潜心修炼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古老拳种,早期因其动作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而被称为“长拳”,也有取其绵绵不断之意而称为“绵拳”者。18世纪末,山西人王宗岳用《周于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著《太极拳论》,从此普遍采用“太极拳”一词。肖老先生练功多年,深知太极拳奥妙,练起拳来,心静意专,呼吸自然。太极拳在他身上,表现得柔和缓慢,圆活完整,协调连贯,虚实分明。郴州某部队慕名来聘,请他去当了好一阵子“教官”。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为肖老题词:“武以扬文,武以彰德”;武林名宿何福生书挂联以赠:“金石传万载,轻骑历八荒”。表达对”肖老先生的赞颂和钦佩之情。
[SITESERVER_PAGE]
岩鹰拳王刘烈红
某年元月某日,新宁县城菜市场顾客熙攘。忽听得一声惊呼:“杀人啦!”只见肉案下,一人倒在血泊中;另一边,一个人操着一把屠刀,还在拼命地追杀着一位青年人。顾客潮水般往两边退去,一场凶杀大案正在发展着!
“不许杀人!”随着一声怒吼,一位虎墩墩的汉子纵身来到凶手面前,不知使出什么擒拿功法,便缴了他手中的屠刀。
这大汉便是刘烈红。,刘烈红出身贫寒。6岁丧父,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为撑门户免受他人欺负,先后拜老拳师蒋兆鸿等苦练武功,后来到离家乡回龙寺50多公里的新宁县城考上了祁剧武功演员。26岁那年,被部队征召从戎。
刘烈红的拿手功法是岩鹰拳法。岩鹰,是鹰的一种,栖身于怪石嶙峻的高山之中,凶猛敏捷。老拳师蒋兆鸿于1935年毕业于湖南国术馆高级竞技班,他受岩鹰习性的启发,集形意十二形、少林五形、鹰拳、鹤拳之大成,精研出岩鹰拳。此拳以意领形,手眼身法步配合严谨;以气催力,精神气力功混然一体;神目钢爪,刚柔相济;动静分明,灵活多变;以静制动,以快制慢,后发于人而制人。蒋老拳师将岩鹰拳传给了刘烈红。刘烈红细心揣摩,刻苦钻研,深得岩鹰拳真谛,演练起来,迅猛刚强,快如闪电。那跌、扑、滚、翻,纵、跳、起、落,撕、叼、抓、扣,拿、锁、离、合,一招一式,无不体现岩鹰的迅猛刚强和灵敏快捷。
1979年夏,首届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在南宁举行。刘烈红一套岩鹰拳术,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裁判,荣获优胜奖;次年,他又在太原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获奖。从此,声名鹊起,被誉为“岩鹰拳王”。
[SITESERVER_PAGE] 1982年,他首次步入影视界,参加武打片《武林志》拍摄,饰剧中人牛武。他凭借自己扎实的武功和在新宁县祁剧团多年的表演功夫,将牛武塑造得出神入化。他一举成名,先后塑造了“独眼龙”(《乌龙山剿匪记》)、“游侠”(《儿子·老子·刀子》)、“李天豹”(《天国恩仇))、“鹰侠”(《少林小于》)、“陈光中”(《乱世黄金案》)等10多个艺术形象,并多次担任影视剧组的武打设计,成为湖南省大器晚成的武打影视明星。1984年当选为新宁县政协常委,1986年当选为省政协委员,1990年当选为新宁县政协副主席,并兼任新宁县体委主任。
成名之后,刘烈红更加谦虚谨慎。他以“受武不贪财,为人民做点事”为座右铭,勤勤恳恳地在新宁县这个偏僻山区工作着。
近年来,湖南兴起武术热和“办武术馆热”。一些武术馆想借重刘烈红之名,招徕学员,愿高薪聘请他去教武。刘烈红不为金钱所动。他说:“振兴新宁县的武术事业,是我的心愿。岩鹰本来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我愿在山区呆着。”
新宁县武术流派众多,刘烈红博采众长,团结新老拳师共同工作。良好的武功武德,谦逊细致的工作作风,使他获得全县武林各派的拥戴,被推举为县武协主席和邵阳市武协副主席。刘烈红的心愿是为新宁县武术界做点好事,为后人留点财富。从1990年1月开始他先后50余次上邵阳,下长沙,筹集50多万元,在新宁县城办起了“湘南武术馆”。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欣然命笔题写馆名。
刘烈红在练武教武的同时,刻苦钻研我国传统医术,尤其是伤科骨科诊疗技术,几乎达到手到病除的境界。几十年来,他为病人治伤治病、解除痛苦的故事成百上千。有时,他为抢救病人,不畏艰险,连夜上山采药。然而,他从不收报酬,连病人送来的锦旗因额,也一极不予悬挂。
他,仍是深山老林中的一只岩鹰!
[SITESERVER_PAGE]
梅山虎邹寿福
1983年春节,新化县举行一年一度的武术表演赛,场上来了一位虎背熊腰的汉子。只见他摆出一个猛虎亮爪架式,紧接着一阵翻江倒海般的冲拳弹腿,“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将虎威虎猛虎姿虎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8年10月某日深夜,列车驶进娄底站,旅客昏昏欲睡。此时,一个不轨青年乘机行窃,一位虎虎墩墩的大汉猛然而起,疾伸虎爪,钳住小偷手腕。贼伙手持凶器呼哨包围过来。汉子不慌不忙,圆瞪虎眼,三拳两脚,左右开弓,6名不法之徒抱头鼠窜!
这汉子大名邹寿福,30多岁年纪,新化县中医院主治医师。从小跟随父亲练武,后又拜访名师学艺,练就了虎背熊腰好身架和展转腾挪好功夫,尤其是一套虎拳,出神入化。可是,每当他脱下练功服,穿上白大褂时,看到的是一张张苍白的病容,摸到的是一丝丝虚弱的脉搏…他叹息了:练武强民,功莫大焉!
他决心办武馆,传武艺,为民造福!
新化县是闻名退还的武术之乡,旧称梅山。人们恋武成癖,著名的梅山武功便诞生在这片土地上。邹寿福的想法获得亲朋戚友的大力支持。1987年元旦,他开办的“振兴武馆”,鸣炮招生了!
武术馆开办后,门庭若市,慕名而来的习武者,络绎不绝。后来,邹寿福又三易武馆,并将“振兴武馆”扩建成“南北少林武术馆”,开设武术学校,长年面向全国招生。
邹寿福常说:“人家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慕名来学武,他们的父母将子女交给了我,我可要对人家负责啊!”他注重武馆基础建设,练功房、食堂、宿舍、医务室,井井有条;各类规章制度,章法清楚。他强调教练员“教武先教心”,要求学员“练功先练德”。学员入馆第一课,都要接受“学武为什么”的教育。馆规校纪人手一份,还对学员进行队列训练,养成闻风而动听从指挥的作风。
[SITESERVER_PAGE] 邹寿福对教学要求严格。他专门编辑了南北少林武术专科学校《武术教材》;自编自讲拍摄了《中华武术》电视教学片,从基本手法、步法、身法到套路和散打,边讲边演;还利用武馆的电视、录相、投影等设备,进行电化教学,效果颇佳。
邹寿福积极训练队伍,参加全省和全国各类武术和散打比赛,派出优秀学员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和武术观摩表演大会。开馆6年多年来,他本人和学员在各类比赛中获金、银、铜牌90多枚,从武馆毕业的2000多名学员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区的21个民族之中,其中有50余人学成之后在各地开设了武术馆。他自己更是虎威十足,在教武的同时,又热心影视,先后在电视连续剧《湖南和平解放》和电影《圣殿幽魂》、《儿子·老子·刀子》、《北京日出前到达》等多部影片中,担任武打设计或角色。
1986年春,邹寿福被授予一级拳师称号。不久,他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工作者。现在,他正编辑武术系统教材,结合自己练武体会,融汇各家之长,将中华武术精华留给青少年。
湘中苍鹰袁铁军
不知自何年何月始,世人怀着偏见,把习武之人汕为“一介武夫”。但是,凡与袁铁军打过交道的人,都感到他刚中寓柔,气质典雅,绝非鲁莽之辈。论文说武,引古证今,颇有见地。
1987年8月,袁铁军参加湖南省首批一级拳师考核,不仅拳打得好;理论考试也夹叙夹议,可圈可点。结果,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被批准为一级拳师。次年5月,省体委为组织武术队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搞了一次选拔赛,袁铁军闻风挟技而来,以矫健的鹰爪拳和娴熟刀术,征服了大家。是年10月,前往北京出席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获得优胜奖。于是,人们誉他为“湘中苍鹰”。他出生于武术之乡新化县,早在8岁髫龄,便跟随父亲学武,10岁进了县业余体校武术班。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SITESERVER_PAGE] 高中毕业时,袁铁军做着当大学生的美梦。岂料高考揭榜,录取的分数不够,美梦破灭了!他第一次尝到了文化浅薄的苦果。
他没有自暴自弃。学文既然不成,矢志学武仍有奔头。他吸取了高考不中的教训,在练武的同时,刻苦钻研武术理论,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有了明确的目标,自身便增添无穷的力量。他的武功日益长进,曾被广州军区某部聘为武术教官。“教官”生活,使他在教学相长中倍受启发,产生了开个武馆,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去研习中华武术真谛的念头。于是,在1989年1月,他在娄底亮出了“湘中少林武术馆”的招牌。半年后,他率武馆的学生参加娄底地区拳师教学比赛,首战告捷,获团体总分第三,他的学生还在8个单项中摘取了桂冠。
袁铁军深知,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理论浩如瀚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武术,首先应当钻研理论,以文论武,以“理”育人。他对新生上第二堂课便将武术的特点和作用做深入浅出的论述。以长拳教学为例,他时时将自然景象和“十二形”揉合到教学中去,使学员切实懂得“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真正含义,这些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形式表现得越充分,武术套路的节奏感便越为强烈。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要旨,并运用力学观点及时予以剖析。
玉不琢,不成器。袁铁军在教学中,匠心独运,不仅告诉学员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武术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攻防含义,如果学员不理解攻防含义,只会比划,依葫芦画瓢,就很难掌握动作的力点和力度,体现不出“武”的韵味和内涵。
袁铁军将教武与习文联系起来。他说:“创编一个武术套路,就像写文章一样,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一个好的套路,经过优秀运动员的精湛表演,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一篇珠玑锦绣的文章,同样使万千读者,为之身折神服。”他在进入娄底师专函授班后,更是读书成癖,文化大有长进。
[SITESERVER_PAGE]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李逵式的“一介武夫”越来越少了。如今,武术已结束了心记、手传、口述的原始教授时代,代之而起的是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武林艺苑,需要的是文武全才的一代新人。袁铁军在探索,在实践,在开拓。青出于蓝胜于蓝,雏风清于老凤声。文武结合,将使中华武术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
九澧奇人冉德喜
冉德喜凝神聚气,站桩冲拳,似乎又看见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掳掠……
那是1943年某月某日,日本兵打到了他的家乡澧县澧来乡斑竹村,村民惶惶不可终日,躲在密林深处,连大气也不敢出。冉德喜却“不识时务”,提前脱离娘胎来到人间。他的第一声啼哭给村民带来了灾难,侵略者闻声发现了这群逃难者,人们纷纷倒在血泊中。正当一把刺刀捅向小德喜母子时,一个戴眼镜的日本军官大概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也有妻儿老小,一声吆喝,令日本兵收回了刺刀,母子死里逃生。事后许多年,老人们带着悲愤将这个故事反复讲述着。冉德喜知道了自己的传奇身世。
有一天,他的爷爷又给他讲述这个故事。小德喜听后大吼:“我要学武功,将日本鬼子赶得飞跑!”自此,缠着爷爷要学武功。爷爷不善武,只好教他站桩。这些连外行都知道的“功夫”,小德喜一练便是半天。后来,他长大了,正儿八经地在家乡寻师学艺,有了一些功底。六十年代初,他来到津市新华工厂当工人,厂门口有位摆鞋摊子的曾师傅,操一口地道四川话。一天,冉德喜去修补鞋子,曾师傅道:“听说你练功夫劲头蛮大,只是有点不得路!”冉德喜一听大喜:“请前辈指教!”从此,在工厂背后的群山之中,冉德喜跟随这位补鞋匠,学到了正统的娥眉拳法。以后,又拜在常德名拳师纪文彪门下,渐渐在武林中崭露头角。1983年参加津市市首届武术比赛他连夺三块金牌。冉德喜永远也忘记不了爷爷给他讲的那个悲壮的故事。但他想,现在太平年间练武不能用来杀敌,也要为群众做点好事。有一次,一个在逃的杀人犯被发现,政法部门请冉德喜配合抓捕。冉德喜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接近罪犯,随即运气用功,蹬腿,跃起,一个狸猫扑食将罪犯抓获。
[SITESERVER_PAGE] 在苦练武功的同时,冉德喜浴心练习气功功法。为此,他专程前往河南鹤壁,拜峨嵋临济气功第十三代传人、中华气功进修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傅伟中先生学功。入门之后,自己又浴心钻研,在津市创立了“仙祖慧元功”。此功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动功的主要功法是“神龙调三花”,具有祛病延年,练气养生之效;静功有清静、益智、悟能、慧元四大法门,配以外气点穴、疏导、补泻等多种手法,形成慧元功的全貌。有歌曰:养生仙祖慧元功,妙法生化圆与空;观念吐纳调阴阳,升降开合妙无穷;纳尽天地日月气,采得丹药不老翁;一生勤奋能得“道”,浩浩然然混元中。近几年,冉德喜又创立“硬功外气诊疗班”,将气功与医疗结合起来,提出了“力以气显、气为医用”的理论。1986年10月,他将自己创立的原津市市江南精武馆更名为津市市武术气功学校,使自己所学更多地传入社会。1990年5月中旬,冉德喜应邀去桃源县进行组场气功治病并开设临时气功门诊,短短的6天时间,有数千人接受他的气功治疗,许多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拉着冉德喜的手激动地说:“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广东人俞永胜,小时候得过肺结核。有一次被人打了,肩肿骨下方疼痛,下腹部发热,大便6天一次,多方治疗未愈。俞慕名来求医,冉对病人进行药、气、针三结合治疗,不久便病好回乡。这样的例子,他自己和别人都能介绍许多,但人们依然不太相信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功。冉德喜有他自己的体会,体会深了便产生了理论。他认为,气功有玄感,气功学本身现在还有许多不明事物及现象,它不像武术、散打那样实打实,气的本身就是看不见的,而在看不见的地方找功,是耐人寻味和高深莫测的。其实,气功是人体的一门未来科学。冉德喜已对气功研究人了迷。他打算50岁以后,将精力投入到气功研究中去,用自己的研究方式、按气功学的观点去探求更深理论,去认识那些没有被认识的世界,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以上原载《湖南农村报》1992,2—11)
现代掌门人杨笃斌
在经济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形势下,民间武术何处去?
早春三月,我再访位于世界锑都锡矿山之麓的湖南冷水江“青龙武术馆”。这所由青龙门派传人杨笃斌于三年前创建的武术馆是一处花园式建筑,绿树红花中,一幢六层教学训练高楼拔地而起,学生宿舍、职工宿舍、食堂、体育场、练功场排列有序。
[SITESERVER_PAGE] “当今经济改革大潮猛烈冲击文化市场,你靠什么法术发展武术?”
这位身高一米八多的精瘦汉子不假思索:“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管理学校化,培训职业化!”
杨笃斌有个老祖宗叫杨天文,原是清廷武官,乾隆进士。他集少林、蛾眉、武当之精要,自创“青龙门”。这青龙拳与江南名拳“白虎”齐名,在湘中一带,曰青龙白虎,孺幼皆知。艺传五代,青龙拳传到了杨笃斌手上,其时,他年6岁。一沾上青龙拳,便爱之如命,20余岁便闻名乡里,一时弟子如云。
八十年代初,杨笃斌放开手脚教武;青龙弟子越来越多。1983年,身为涟溪煤矿保卫科长的杨笃斌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不久,当选为冷水江市武协副主席、娄底地区武协常委,并获得湖南省一级拳师称号。于是,好友们劝杨笃斌办家武馆,再振青龙雄风,杨笃斌怦然心动,去找矿领导商议,矿领导十分赞赏。不久,青龙武术馆鸣炮招生,只一年功夫,学生便有数百人。
青龙武术馆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道德良莠不齐,文化参差各异。年轻人血气方刚,练武之后,余勇可贸,便想一试身手。有些人还混迹社会,寻衅闹事。另有一些人,让其提笔写几个字,比铁杵磨针还难!面对现状,杨笃斌悟出:办武馆,既不能出杀才,亦不能出蠢才,而要出人才。武可以强身,文可以明智。历来有成就者,文武双修啊!
他眼睛一亮:走职业培训道路!
1992年初,一纸报告到了冷水江市教委,要求建立冷水江市武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SITESERVER_PAGE] 是年9月,市委副书记汤燮理来到武馆作实地考察。事实尽管在意料之中,却让人们大吃一惊:育龙武术馆成立不到一年,却拳打脚踢得红红火火。分别在全省和全国比赛中夺回好几块奖牌,被省武术学会定为“稀有拳种训练基地”。且场地宽敞,管理有序。汤书记临走留下一句话:“办成一所真正的武术学校!”接着,市教委主任段振卿串教委党组成员及各股室负责人一行10余人,来到武馆现场办公,就办职业中专的具体问题一一解决。1993年5月16日,中共冷水江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下文,将青龙武术馆明确定为:“冷水江市武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归口市教委管理,职工定编55人,设5处1室。文化教员由教委从其他学校抽调,教委发工资。不到两个月,全部到岗。不久,中共娄底地委编制委员会、地区财政局、省教委的批示也先后下达。武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诞生了!学校开设武术理论、运动解剖、中医骨科及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招收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品学兼优、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第一年,市教委下达300名招生指标,结果有800余人报考核校。其中本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的达500余人。
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社会的支持,使杨写斌兴奋和激动。带着这股激情,他完成了由武馆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转变。面对枫灾英姿的数百学生,突然之间又冒出一个念头:适应经济发展大潮,开发武术发展资源,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就业途径。
1994年元旦刚过,市公安局、市教委联合签署的申请成立“湖南省经警、巡警保安培训中心”的报告,经娄底地区公安处批准后,送到了省公安厅。不到一个月,省公安厅便下函同意冷水江市武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湖南省保安培训中心,确定了“坚持为社会治安输送合格人才”的培训方向。
豪情满怀的杨笃斌感觉到了肩上的分量。
春寒料峭,他来到北京,敲开了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的家门。徐才对他走职业化武术道路的举措很是欣赏。说: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但它是属于世界的。各国人民称中国为武术发源地,我们应当拿出真正的东西、真正的功夫献给世界!天下人不负中国功夫,中国功夫不负天下人!
[SITESERVER_PAGE] 第二天,杨笃斌去中国武术院拜访院长张耀庭,这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说,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习武,更要教学生如何作人。对社会负责,认真办学,培养懂武术的“四有”新人,是我们的责任。让学生会武艺、有文化、懂武德,应当成为武校的根本任务!
杨笃斌深深地点了点头。是啊!武术,天下人之所有,有德者之所属!无德之人得而祸天下,有德之人得而安天下!
他登上八达岭长城,脚踏烽火台,凝神远眺。但见群山如海,长城宛如一条巨龙,遨游于碧海之中。
(原载《中国体育报》199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