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但您是否关注过这三分之一时间的睡眠质量呢?全世界目前有将近20%的人存在着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失眠。我们平时所说的睡眠质量差是指难以人眠,或易惊醒,或深度睡眠时间短,或醒后难再人眠等,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失眠不仅仅是神经系统失衡的一种表现,更是反映了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失衡状态。而作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总管——松果体素(即由大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其在人体血液中浓度的高低,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各部分的平衡,对适应外界环境发生突变的应激能力以及生理上的昼夜生物钟的变化(如血压、心跳、体温、血流量、激素水平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自1958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勒纳和凯斯分离并鉴定了松果体素后,欧美科学家便开始对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松果体素的浓度,白天和黑夜可相差4倍以上。从晚上10—12点,是体内松果体素浓度快速上升的时段,到12~1点间,到达一天中的峰值。这个峰值一般可维持到凌晨4点左右,随后开始下降,至早晨6~7点降至全天最低,然后整个上午都维持在低水平上,下午2点以后又有所抬头。
人的生理年龄从35—40岁开始,随着大脑中松果体的渐渐萎缩与钙化,人体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开始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即使进入夜间,血液中的松果体素浓度仍达不到进入正常睡眠所要求的浓度,人就不能很好人睡。即使由于十分疲劳能暂时入睡,持续的深度睡眠时间也很短,再加上其他心理因素的持续影响,神经衰弱便难以避免。过去,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失眠症和神经衰弱患者都采用传统的镇静催眠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对人的反应能力、控制力、记忆力,乃至神经递质的传导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随着现代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以人工方法合成的松果体素已经可与天然分泌的松果体素媲美,所以,口服补充松果体素已经被欧美医学界认为是最经济、最直接的弥补体内松果体素缺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