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湖南的学校体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立新体育教学体系阶段(1950—1957年)。这一阶
段,湖南的学校体育主要是学习苏联的体育教学经验,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以下简称“劳卫制”);与此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1953年引进苏联体育教学大纲,1955年苏联专家来湘讲学,举办中学、师范体育教师学习班,系统地学习苏联体育教学大纲。接着省教育厅组织力量编写了《湖南省中小学体育教材纲要》,1956年上学期在全省普遍试行,逐步建立起学校体育的新体系。
(二)困难中前进阶段(1958—1965年)。这一阶段,学校体育受到了“大跃进”的冲击和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影响。1958年上学期开始的从大搞劳动人手的“教育大革命”,使不少地区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浮夸。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不少运动场地被辟为菜地,运动器材遭到散失,不少地区的学校体育处于停顿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学校体育还是在困难中前进。1959年举行了全省大、中学生运动会;1963年举行了长沙市大学生运动会,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965年举行了全省中学生田径选拔赛。这些运动会的召开,推动了全省学校体育的开展,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1965年在长春举行的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湖南代表队列团体总分第十三。
(三)动乱中遭到破坏阶段(1966—1976年)。一场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湖南学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从1966年6月起,学校停课“闹革命”。大批体育教师被诬为“牛鬼蛇神”,遭批斗,关牛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学校的场地器材亦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1970年前后,学校先后复课,但强调贯彻“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使体育课成了军训课或劳动课。学校班级普遍改为连、排建制。为适应当时体育教学的需要,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军事体育教材,如将跳远改为跨越水平障碍等,体育课已变得面目全非。这种状况,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开始有所改变。
(四)全面振兴阶段(1977—)。1977年11月6—16日,湖南省体委、省教育厅在岳阳市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于1979年10月20—26日,在衡阳市召开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集体97个,先进个人22个。这次会议被誉为湖南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主要功绩是:完成了学校体育拨乱反正的任务,开辟了改革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