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湖南农民体育以武术和龙舟竞渡、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土地改革结束后,田径、球类、体操以及射击等军事体育项目逐渐引人农村。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省各级体委为发展农民体育运动,采取了以下措施:结合各种会议宣传农民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宣传窗、广播、黑板报、体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宣传体育与生产的关系,介绍锻炼方法与生理卫生知识;树立先进典型,举办短期、业余、小型训练班,培养农民体育骨干;组织开展基层单项小型竞赛;在一个地区内组织小区域协作。
上述措施之后,湖南的农民体育发展较好。据衡南、平江等39县体委统计,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民体育不仅有武术、龙舟竞渡等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广播操、射击、球类、游泳等项目,亦在农村广为开展,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越来越多。永顺、保靖、辰溪、攸县、临澧、浏阳、汉寿、桃江等县当时举行的县运会,农民运动员占一半左右,改变了民国时期由学生、职员独占县运会的局面。1959年元月,为检阅全省农民体育,湖南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次省农民运动会。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体育运动近乎停顿状态。1962年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农民体育运动开始复苏。1963、1966年,全省先后有5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上大批转业军人回乡,增加了农民体育的骨干力量。1965年中共湖南省委提出“体育工作面向农村”的方针,省人民政府发出“加强农村俱乐部建设”的指示,并制订《湖南省农村俱乐部条例(草案)》。这一年省体委在东安、桑植两县先后召开了农村体育工作现场座谈会,会后,全省大部分人民公社建立了农村俱乐部,成为了农民体育的主要阵地。1966年元月,省体委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规划》中统计:全省87个县,农民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有31个县,一般的29个县,较差的27个县。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湖南农民体育运动再次陷入停顿状态,尤其是以武术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大都被视为“四旧”而加以禁止。
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省体委为恢复和发展农民体育运动,先后派出工作组到东安县水岭公社冷山大队、桑植县洪家关公社蹲点,摸索开展农民体育运动的经验。1972年12月,省体委在东安县召开全省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开展农民体育应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并以民兵与青年为主要对象。会上,9个县受到表彰,桃源、东安两县以及东安县前进、杳脚两个大队,岳阳县沙南大队、桑植县洪家关公社等12个先进单位,介绍了开展农民体育运动的经验。
[SITESERVER_PAGE] 东安会议后,湖南农民体育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出现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多、面广、经常的局面。1975年9月1日召开的湖南体育工作电话会议上,省表彰的90个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中,农村社、队占32个,农村中小学15所。当年,全省有10个群体先进单位出席第三届全运会,其中6个是农村单位。1976年据78个县的统计,1972—1975年共举行县、区、社三级农民运动会3079次,参赛运动员74万多人。70年代湖南的农民体育已跻身于全国农民体育的先进行列。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湖南农村出现“政策活了,农民富了,参加体育活动多了”的新形势。为使农民体育进一步广泛开展,省体委先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农村体育及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县、先进乡镇的评比活动,制订了评比条例,并于1984年底分别在南县、桑植召开了省农村体育工作、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总结开创农村体育工作新局面的经验,确定每年端午节为全省农民体育节。1985年9月,省体委在东安县召开了全省武术工作现场会,确定农村体育以武术为重点,制订了《湖南省民间武术管理试行条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湖南已形成了创建体育先进县,乡镇举办农民体育节,开展以武术为重点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新格局。由于创建体育先进县和先进乡镇,农村体育的评估工作已由非定量性过渡到定量性,加强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决策的准确性;农民体育已由体委一家独揽过渡到体委与社会团体、乡镇企业和个人集资共同办体育的局面,形成了“政府管体育,社会办体育”的新特点。农村体育活动阵地除武术馆、私人拳社、农村俱乐部等外,各级文化中心、文化站和“青年之家”等亦蓬勃兴起。私人投资办体育以开办武术馆为主,如祁东县、新化县、东安县、冷水江市等,私人集资所办武术馆、院有数十家之多。
1986年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的洞口县广大农村,以文化站、文化中心和“青年之家”为阵地,农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据该县1985年对13个乡镇的调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占总人口的26.69%。全县有34个乡镇分别举办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武术、自行车等单项赛95次,综合性运动会14次,参赛人数达8218人次。这年端午节,该县石江镇举办全县龙舟邀请赛,观众达10万人。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省农民体育形成了以创建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为龙头,以富裕乡镇为重点,以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为主要内容的新格局。一些地方还将农民运动会制度化,纳入了两个文明建设规划,如举办“丰收杯”、“健康杯”、“致富杯”等多项或单项比赛。传统节日、墟日、农闲日的体育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例如桃源县九溪乡春节的板龙灯,剪市区端午节的踢毽、龙舟竞渡等,蔚为壮观。
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乡镇,集资办体育,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90年代初先后集资修建了简易篮球场12个,乒乓球台11个,组建了21支男女篮球队,7支芦笙队,11支民间武术队和文艺演出队,9支龙灯队,3支高脚马队。全乡一年四季都有文体活动。1991年7月举行的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黄土乡选手获5枚金牌。衡阳县台九村村办企业职工和其他体育骨干,捐资11000多元建起了篮、排球场,购置各种体育器材250多件。
1988年4月,湖南省农民体育协会成立,部分市、州、县(含县级市)和乡镇,也先后成立了农民体协。石门县自成立县农民体协后,至1997年底共举办县级运动会16次,各乡镇每年平均举办单项比赛4次。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1998年4月成立农民体协后,先后组织了6个体育队和4个兴趣队共426人,开展了多项文体活动,该村还集资3万元兴建了门球场、体协室等。
自中国农民体协1990年倡议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以来,截至1999年底,湖南省共表彰“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350个。临湘县江南乡、洞口县石江镇、茶陵县严塘乡、桂阳县樟市乡、郴县华塘镇、麻阳县高村乡、长沙市郊大托乡、益阳市金花湖乡、花垣县花垣镇等16个乡镇,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杨水平等172人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