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1992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体委先后授予湖南东安、新化两县“武术之乡”称号。1996年国家体委又授予湖南冷水江市“武术之乡”称号。
国家体委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争创“武术之乡”的活动,并于同年3月8日公布了全国“武术之乡”的评选条件。省体委为继续开展争创全国武术之乡活动,于1997年4月22日至25日,对东安、新化两县按评选条件进行了复查,使两县均达到了评比条件所规定的各项指标。
新化、冷水江市以及东安县,人民群众素有习武之风。新化县地处资江中游,自古尚武,明、清两代更盛,习武者遍及全县各村寨。民国时期,该县习武者有增无减。据1936年12月《湖南国术》月刊载,“新化县25%的人会国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78年8月,江苏、江西两省体育代表团来新化鹅塘乡参观,该乡组织有3000人的拳术、500人的棍术、300人的刀术、100人的对练表演。由此可见该县武术发展与普及的一斑。20世纪80年代,新化县武术进入了有组织领导的发展时期。全县14个区镇87个乡,均先后建立了武协分会和辅导站,并建有县武术馆1个,私人武术馆4个,私人拳社22家,拳师达700余人。据1988年统计,全县已先后培训武术人才5000余人。民间拳师肖怡清、陈益球等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陈益球还撰写了《梅山武功》一书,并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1980—1988年间,新化县武术队先后8次参加省武术表演,获金牌16枚。
与新化县同属娄底地区的冷水江市,亦为全国有名的武术发展之乡。在娄底地区100多公里长的狭谷中,建有数十家武术馆,省内外每年来这些武术馆习武的青年近万人。全国武林百杰评选,娄底地区有2人人选;全国首批先进武术馆校,该地区占有3家。
东安县古为“远恶军州”,历史上多有武林侠士迁潜避难于东安,从而使各武术流派荟萃于此,为“东安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安县逐步建立了以武术为重点的业余训练网。50年代末期,全县有40余名拳师开馆授徒。1959年,该县拳师李德植、唐守才等创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安拳》,已收入《湖南省武术拳械录》。70年代末,全县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县业余体校武术班的业余训练网。80年代以来,东安各乡镇有武术辅导站,区设武术社,县有武术馆。90%的小学有武术队,80%的中学成为“武术之校”,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1988年统计,全县52万多人中,会武术的占16.3万人,为总人口的31.2%。县运动员参加省武术比赛,获金牌104枚;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金牌1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