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优秀运动队始建于1956年。最初仅有篮球、排球、体操3个队共28人。1958—1959年5月在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热潮中,通过选拔组建了田径、乒乓球、羽毛球、赛艇、举重、摔跤、射击、技巧、拳击、击剑、游泳、跳水、水球、足球、棒球、垒球、手球、网球、武术、跳伞、航空模型、滑翔、航海模型、摩托艇、航海多项、摩托车、自行车、无线电等28个项目的运动队,运动员总人数达300多人。期间,相应成立了湖南体育学院、衡阳航空俱乐部、邵阳航空俱乐部、岳阳航海俱乐部、湖南射击摩托车俱乐部、无线电俱乐部等专项管理机构。
第一届全运会后,撤销了拳击、棒球、垒球、击剑、自行车、手球6个项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又撤销了水球、赛艇、跳水、摔跤、技巧、网球、武术7个项目。保留的18个项目中,有的仅保留骨干或种子队员。1963年起,运动队伍的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和迎接第二届全运会的举行得到加强。这年9月湖南体育学院撤销后,运动系由省体委直接领导,并加强了五个管理军体项目俱乐部的领导力度,同时各运动队进行调整和补充新队员。1964年恢复网球队,1965年撤销航海多项队,成立蹼泳队,恢复水球队。截至1966年5月底,运动员总人数增至500多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运动队的各项工作处于停顿状态,训练被迫停止。1969—1970年撤销了管理军体项目的五个俱乐部及其所辖的跳伞、滑翔、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摩托艇、蹼泳、无线电、射击、摩托车等9个项目的运动队。保留了运动系所辖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网球、水球等10个项目的运动队,1970年恢复重建技巧队和跳水队。1971年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和比赛,1972年运动系更名“湖南省体育工作大队”(简称体工大队)。1972—1973年又恢复了举重、武术、射击3个项目的运动队,加上述12个队,共15个运动队,运动员总人数又恢复到500多人。(除射击队归口军体处管理外,其他各队归属体工大队)1975—1976年,成立了衡阳航空运动学校、湘潭航海运动学校、长沙军事体育学校。恢复了滑翔、跳伞、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蹼泳、摩托艇、摩托车、无线电8个项目的运动队,1976年底,运动队达到23个,运动员总人数增至700多人。
[SITESERVER_PAGE]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湖南竞技体育指导思想大辩论、大转变的关键阶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总结和反思湖南竞技体育的设项和运动队建设上的经验教训,探讨湖南优秀运动队建设的路子。一致认为运动队建设上未从湖南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长期以来搞“大而全”,突出篮、排、足三大球,不惜多次到北方各地挑选大个子充实队伍,且为三大球配备一、二线队伍,而对适合湖南实际的,且在历年国内外比赛中显示优势的田径、游泳、体操、羽毛球、射击、举重等项目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南特点的建设优秀运动员队伍的路子。1984年8月30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湖南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同年10月13日,又成立了湖南省岳阳水上运动训练基地(1996年11月迁常德)。1988年后,确立了“女、小、轻、巧、水”五字方针,按照这个方针,对运动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撤销了一些在湖南没有发展优势的运动项目,加强了符合湖南特点的运动项目。1988年4月成立了湖南省体操训练中心,使湖南这一优势项月从体制上解决了业余训练与专项运动队的衔接问题。截至1999年底,省体委直接管理的运动项目为31个,其隶属关系是:湖南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设射击、男子举重、女子举重、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男子柔道、女子柔道、拳击、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垒球、跆拳道等15项;体工大队设田径、游泳、花样游泳、跳水、蹼泳、水球等6项;体操中心设体操、蹦床、艺术体操3项;水上基地设赛艇、皮艇、划艇、漂流、滑水等5项;衡阳航校设飞机跳伞1项;湘潭航海学校设航海模型1项。运动员总人数8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