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建设的历程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2-06-13 14:11 【字体:

  湖南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湖南和平解放,全省仅有省属公共体育场1个(即又一村体育场),县属公共运动场61个。有20%的县无公共体育场地,而且县属运动场是利用县城的文、武庙坪,校场坪及老衙坪因陋就简建成的,设备仅为自制的篮球架、排球柱、单双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场地建设投入加大,建设的速度加快。至1998年底,全省有各种类型体育场地共计29201个(未含驻省部队),其中标准体育场37座,体育馆55座。
  全省体育场地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70年代为第二阶段,80年代为第三阶段,90年代为第四阶段。
  在全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的第一阶段,湖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湖南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快体育场地的建设。省体委制订了湖南省城镇公共体育场地建设规划,对各类城镇体育场地建设提出了要求。配合1959年和1965年第一、二届全省运动会的举行,省会长沙及各地市县加速建设了一批体育场馆。如省体育馆、长沙劳动人民体育场(现为贺龙体育场)等,为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场地设施基础。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使整个体育战线陷入瘫痪状态,体育设施建设无从开展,部分体育场地设施被占用,有的被毁坏。
  70年代初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恢复,体育场地缺乏的问题暴露出来。省体委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使体育场馆建设列入国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经过通报情况,反映问题,沟通渠道,使计划、城建部门认识到体育场地如同农民的土地、工人的车间、学生的课堂、科学家的实验室一样是生产设施,促使他们积极支持和配合体育部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此,从70年代中期开始,各地将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建设规划,积极投人场馆的兴建工作,有的还采取政府和社会集资相结合的方式,筹措资金,修建体育场馆。至1980年,全省新增体育馆10座,使全省体育馆的数量增至13座。1982年,全国第一次体育场地普查时,全省建成16座体育馆,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80年代,湖南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政策和制度使之合法化和规范化。1981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发[1981]113号文,批转省建委、省体委《关于搞好城镇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报告》,批文指出:“体育场地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在制订市镇总体规划时,应当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将体育场地预留出来,以免将来临时规划建设陷入被动。”并规定:“城镇体育场地应列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省政府名义进行城镇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文件。国家体委转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的113号文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照此办理。1985年省体委提出了“一手抓金牌,一手抓建设”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把建设,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摆在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来抓,使80年代成为我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该时期修建体育场17座,占总数的85%;修建体育馆25座,占总数的66%;修建游泳池77个,占总数的69%。兴建了长沙树木岭训练基地、岳阳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现为龙舟基地)、常德水上训练基地及湘潭、冷水滩、常德、衡阳体育中心,扩建了郴州体育训练基地。
  90年代,湖南经济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加速体育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全省出现了兴建体育场馆的高潮,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呈现在城镇、厂矿企业与学校。如90年代初,国家投资和全省群众捐款共8000多万元,修建了大型现代化的贺龙体育馆。长沙市投资改建了贺龙体育场,使湖南场馆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据1998年末统计,全省共有体育场地29201个,场馆数名列全国第三位。其中体育场37个,1980年以来建的为34个,占总数的92%;体育馆55座,1980以来修建的有44座,占总数的80%;运动场1859个,1980年以来修建的1822个,占总数的98%;游泳池111个,1980年以来修建的有70个,占总数的63%。正是大批新型体育场地的修建,为湖南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进全国前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建设的历程

1009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