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要求我们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现21世纪群众体育工作的新目标。
(一)充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按照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把体育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这项基本任务上,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将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全省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为“双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群众体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抓身边组织,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人民群众体育协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组织各界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指导机构,形成政府领导、依托社会、群众参与的新格局。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使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2万人,并稳妥地向职业资格制度过渡。全面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到2010年,全省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到测定人数的85%以上。依法加强对武术、气功团体的管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健身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侵害。
(二)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加快体育教学改革,保证体育课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每天在校锻炼时间一小时以上;将全民健身计划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青少年学会体育健身技能,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场地、师资、时间、医疗等方面给予保障。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鼓励社会兴办各种类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努力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
[SITESERVER_PAGE] (三)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辐射性组织网络。切实实施“体育下农村,健康奔小康”计划,努力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在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地方,使15%以上的富裕农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20%的农村富裕家庭拥有体育健身器材。乡镇政府把体育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60%以上的乡镇建立体育指导站,配备专兼职人员,乡镇和小康村拥有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因地制宜,科学文明”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使武术、舞龙(舞狮)、龙舟三大传统体育项目和其他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群众体育项目在农村广泛开展;使1/3的乡镇形成1—2个富有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每个市、州建成1—2个农村传统体育特色区域。
(四)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注重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体育健身场所。积极推行以“体育进家庭、花钱买健康”为基本形式的城镇居民健身活动,使50%的家庭、50%的职工、30%的居民和80%的机关工作人员达到“一二一”工程规定的健身要求。90%以上的城市街道和有条件的社区组建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辅导站、健身俱乐部等组织,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驻区单位多层面的,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网络,使社区体育经常化、制度化。
(五)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努力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帮助。新建体育场馆要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的特点,提供优质服务和科学指导。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要达到老年人口的50%。
(六)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发展现代体育结合起来,把发展体育事业与增进民族团结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