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以后,湖南的体育活动开始恢复。“文化革命”中保留下来的少数运动员开始自发地进行带娱乐性的训练,如印尼归国华侨梁秋霞和梁夏生兄妹,就是在“文革”中进行自发训练的典范,在恢复训练竞赛之后,梁秋霞便很快脱颖而出,在全国和世界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湖南“文革”中的体育运动是从恢复体育管理机构开始的。1969年2月,成立了湖南省人民体育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训练、办事、场地组。1972年3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1972)国发13号文件,撤销对全国体委系统的军事管制,湖南军区将湖南省人民体育革命委员会移交给湖南省革命委员会领导。一些熟悉体育业务的同志先后回到体育工作岗位。1973年10月,省体委机关恢复处室建制,设政治处、群众体育处、训练竞赛处、计划财务处和办公室。各地(州)、市、县体委在1968年均被部队接管或撤销,1972年后陆续恢复或重建。
全省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恢复,为体育工作的恢复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内建设事业和对外体育交往的需要,湖南体育运动于1970年重新启动。
首先启动的是竞技体育。1970年的8月、10月和12月,先后有朝鲜乒乓球队、阿尔巴尼亚男女篮球队和越南乒乓球队来湖南访问,11月国家田径队与广西、湖南田径队在长沙举行田径比赛,促使省体委组织“文革”中保留下来的部分运动员进行训练。当年11—12月,省体委组织148名运动员分两批到龙山洛塔、邵东野鸡坪办学习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抓好冬训工作。为加强运动队伍建设,迎接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从1970年开始在全省选招运动员,成立了运动系。1972年,运动系改为省体育工作大队,设男子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技巧、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水球、跳水、举重、武术13个项目,有近300名运动员进行训练。当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20周年而举行的全国篮、排、足、乒乓、羽毛球五项球类运动会,是自“文革”以来的首次全国大型体育比赛,湖南派出123人的代表团参赛。是年,经过两年大运动量、高难度训练的湖南体操健儿,在南宁全国体操比赛中,少年男、女团体组均获得总分第一。两名女运动员夺得全能、自由体操、平衡木和跳马冠军,震惊全国体操界,湖南体操队从此走上了攀登世界体操高峰之路。
[SITESERVER_PAGE] 1973年至70年代末,运动健儿以参加第3、4届全国运动会,举办第3、4届省运会,开展竞技体育训练。1974年9月,湖南的7名体育健儿随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7届亚运会,获得2金、2银、1铜在内的10个名次。湖南竞技体育在这一时期虽有一定进步,但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随后启动的是群众体育。1971年8月湖南召开了“文革”中的首次体育工作会议,其间总结了全省过去群众体育工作的经验,研究今后全省的群体工作,决定采取“以农村和厂矿为重点,以民兵为骨干、抓点带面,培养典型,总结经验,指导全面”的方针。1972年省体委派出工作组到东安、桑植、长沙纺织厂、株州湘江机器厂(现名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等单位蹲点,调查探索群体工作经验。随后在全省厂矿企业,总结推广湘江机器厂“立足基层,落实班组,发动群众开展小型多样体育活动”的经验。培养树立了该厂钻工、全国劳动模范李临庄这一先进典型,他16年如一日,天天晨跑上万米,体魄健壮,一年完成两年多的工作量,被誉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推广湘江机器厂的体育工作经验,促进了全省职工体育的发展。株州在70年代中,就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的群众体育活动高潮,全市17万职工中有4.2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全国知名的职工体育先进城市。1972年12月在东安县召开的全省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农村体育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以民兵和青年为主要对象。此后,农村体育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向前发展。据1976年对78个县的统计,1972—1975年共举办县、区、社农民运动会3079次,74万多人参赛。70年代湖南农村体育已跻身全国农村体育的先进行列。
业余训练也接着启动。在“文革”中停训的业余训练于1969年开始恢复,并以三条线逐步发展。第一条线是地、市、县业余体校,至1977年发展为97所,有专职教练277人,兼职教练405人,在训学生9763人,注重办校质量。第二条线是厂矿业余体校。1973年首创于株州田心机车厂和衡阳冶金机械厂,次年发展到11所。其中湘潭钢铁公司的网球、南方机械公司的羽毛球、江麓机械厂的垒球和田心机车厂的体操形成了各自的优势。湘钢业余体校网球班1974年10月成立后,坚持“从小抓起,系统训练”,选拔培养出一批国家优秀网球运动员。第三条线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72年开始各业余训练体校在学校设立训练网点,各学校根据自己体育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传统体育项目。至70年代末,省级体育传统学校达170所(含小学84所),各地(市)和县也相应地确定了一批传统校。
学校体育直到70年代末,在一部分学校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仍以军体课、劳动课等代替体育课。学生体质明显下降,1979年长沙市参加高考体检合格生仅占37.5%,受专业限制的占61.6%。学校体育的落后局面,引起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