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体育科技的运用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2-12-31 17:00 【字体:

  体育科技成为湖南体育腾飞的翅膀。湖南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72年,省体工大队成立调研科(后改为科研科),是湖南最早的体育科研机构。1979痒7月,在此基础上建立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并跻身于全国4家重点体育科研所行列。从此,体育科研工作列入省体委的重要议事日程。1981年6月,湖南省又在全国率先成立体育科学学会。
  进入80年代以后,体育改革使体育科技成为湖南体育腾飞的动力。按照“以竞技体育为中心,一手抓科学,一手抓管理,全面振兴湖南体育”的指导思想,首先加强了科研队伍的建设。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设2个研究室,有科技人员26人。省体育科学学会,已建立9个分科学会,共有会员300余人。长沙、衡阳、湘潭、邵阳、自治州体委建立了科研机构,14个地州市均成立了科学选材领导小组。其次,紧密结合湖南体育运动实践,积极开展体育科研活动。省体科所承担参与国家体委和省科研课题100余项,有23项科研成果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项获厅局科技进步奖。该所的“运动机能评定与恢复重点实验室”于1996年通过验收,成为第一家国内同学科中处于领先水平的实验室。在运动疲劳、营养药物研制使用方面,保证了省优秀运动员坚持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地市县在科学选材中配置了骨龄拍摄、生化分析等仪器设备,扭转了过去凭经验感觉自动检索的局限性。体育软科学的研究,特别是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情报等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成果,对推进湖南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改革中加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据1962年9月对全省公共体育场地调查统计,有体育场2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8个,灯光球场25个,运动场地14个,射击场地14个。70年代中期省政府将体育场馆重新列入建设规划,省体委也借用各种大赛,积极筹集经费加速修建体育场地,先后建起10座体育场馆及其他体育设施,投资额为1198万元。1982年全国第一次体育场馆普查时,湖南省体育场馆16座,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80年代以后,各级政府通过法规,使体育场地建设合法化、正规化、管理制度化。1981年10月,省政府以湘政发[1981]113号文,批转省建委、省体委《关于搞好城镇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报告》规定:城镇体育场地应列人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安排,不准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省政府名义发出搞好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文,湖南属首例。1981年12月,国家体委在全国体育系统计划财务会议上,印发了湖南的113号文件,要求各省市体委按湖南的做法办理。
  此后,湖南体育场地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地掀起兴建体育场馆的热潮。1987年在长沙投资近8000万元兴建贺龙体育场和贺龙体育馆,分别可容纳观众6万人和6500人;全省14个地市有11个建有体育馆;长沙、湘潭、衡阳、永州、常德、郴州、娄底、湘西自治州均建有体育中心。省体委还兴建了长沙树木岭训练基地、郴州球类训练基地、岳阳湖南国际龙舟竞赛基地、常德水上训练基地。
  根据1998年末统计,全省共有体育场地19201个,场馆数名列全国第三位。其中体育场37个,1980年以来修建34个,占总数的92%;体育馆55座,1980年以来修建的44座,占总数的80%;运动场1859个,1980年以来修建的1822个,占总数的98%;游泳池111个,1980年以来修建的有70个,占总数的63%。
  体育场地的大规模兴建,为湖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体育的腾飞起了积极作用。如中国女排从1979年开始,先后7次在郴州基地集训,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奋勇拼搏,夺取“五连冠”起了积极作用,郴州基地因此被誉为“飞出了金凤凰的地方”、“中国女排起飞之地”、“冠军的摇篮”,受到原国家体委的表彰,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给基地命名为“排球之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体育科技的运用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1009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