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老年体协 秦可国
湘西自治州各乡镇农村群众有赶墟场的习俗,且历史悠久。赶场,自古以来都是以交换农副产品,采购生活必备物资为主外,还有就是交流思想感情,走朋会友,谈情说爱,自发结合赶墟场搞体育,也是多年来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打篮球、下象棋、舞狮、挥拳弄武,跳鼓等体育运动,吸引了更多的老年人参与。
一、高度社会化的墟场老年体育
1、全州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属云贵高原的武陵山区,与鄂、渝、黔三省市交界,面积1548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面积的7.53%。全州辖七县一市,全州总人口259.30万人(1999年),其中男133.93万,女125.37万人。农业人口219万,少数民族人口178万,占人口总数的68.65%。老年人口27万,占总人口10.6%,进入老龄社会,其中农村老年24.5万人,占全州老年人口91.8%,百岁老人51名,至2000年底还有28名。
全州国民经济得到发展,综合实力增强,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6.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92.95亿,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4.43亿,全州农民人均收入由1994年的678元增加到2000年的1302元。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精神生活有了追求,“有了粮棉油就想戏书球”。
全州156个乡,6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场,集市贸易市场178个,其中凤凰古信、山江、阿拉、龙山里耶、永顺万坪等万人以上的墟场20多处。墟场是乡镇机关所在地是各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墟场之间,公路四通八达。群众自觉的形成了“赶年场”、“边边场”、“圈圈场”的习俗。
[SITESERVER_PAGE] 2、老年人赶场办体育很有特色
以凤凰县、花垣县为例,各墟场五天逢墟一天,墟场之间日都是相互避开,如吉信,山江、阿拉墟场日分别为“初五、初十”、“三.八”、“二.七”。如花垣麻粟场、吉卫、茶洞分别以“一、六”、“三、八”、“五、十”为墟场日。老人赶场,不论农忙农闲纯属一种消遣,农贸物资交换顺手捎带,这些老人早起步行数里来到墟场,主要是观看热闹,喝茶、听山歌、聊天,亲自参与的体育活动就是下打三棋、打鼓、玩狮子、打拳。如2002年正月矮寨赶年场举行“百狮会”,80余匹狮子参赛,其中老年狮子队18支,200多名老年人运动员参与狮子竞技,吉首雅溪老年人在与青年人对抗中还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苗族地区逢“四月八”、“七月八赶秋”的墟甲,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员更加不乏其人,举行民族传统体育“八人秋”“上刀梯”、“椎牛”都是在老年人的指挥下开展;土家族地区的“六月六”、“端午划龙舟”也是由老人掌舵、打鼓指挥。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老年迪斯科、健身舞、木兰扇、太极拳也发展到乡镇,成了老年人参与的时髦运动。
3、州、县、乡镇加强领导,扩大了墟场老年体育的广深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州县乡三级政府对活跃的墟场体育,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各县市乡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全州有208个乡镇成立了协会或健身站,15548个活动小组。活动小组开展墟场体育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武术、龙灯、狮子跳鼓、登山、散步、象棋、打三棋等项目组队。根据花垣县的调查,全县21个乡镇均成立老协组织,人员153名,老人参与管理中心文体占19个,文化活动室52个,文体活动户78户,小型运动场6个,篮球场27个,篮球队296个,武术队258个,武术小组246个,拳师278人(老年人210名),龙灯队128个,狮子队144个,还有跳鼓、象棋等传统体育队210个,1350人。退休的原文体辅导员23人,均成为老年体育的活动骨干。全县18个墟场,每5天赶墟场一次,约有16万人赶场,其中有老年55000人次,参加体育活动的约11666人次。可见赶墟对扩大老年体育人口社会化程度的占有特殊地位。
[SITESERVER_PAGE] 二、墟场老年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1、墟场体育兴,边贸市场盛
花垣县毗邻重庆、贵州,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实际制订了“以乡镇为依托,引东托西”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个县的茶洞镇系湘西四大古镇之一,是个“一脚踏三省”的“边城”,墟场辐射周边5县12个乡镇,每逢赶墟有几万人参加。这里的老年人更是活跃,镇老协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参与墟场的文化体育,每年与重庆的洪安镇组织龙舟、钓鱼、象棋对抗比赛。1997、1999年镇老协为迎接香港、澳门回归,捐资扎起了“边城巨龙”长199.9米,160余名运动员挥舞,被列入吉尼斯纪录,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集体项目,打出了湘西体育的一大品牌,为茶洞镇成为“全国农民体育先进乡镇”作出了贡献,“体育搭台、经贸唱戏”,本来就十分活跃的茶洞墟场,更加引人注目,成了边贸集散墟场的中心。1991年该镇年成交额不到200万,到2001年全年成交额突破了4000万元大关。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发挥余热对社会的贡献巨大。
2、墟场体育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墟场开展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市场繁荣、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凤凰县吉信镇,是一个拥有13332人的集镇,有综合大市场1个,逢初五、初十赶场,辐射周边10个乡镇。每次赶场人数可达万人,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赶场的人们脚碰脚、肩碰肩,极其热闹繁荣。镇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闻名遐迩的南方长城贯穿南北。该镇1958年曾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卫生先进单位奖状,多年来一直保持优良传统。镇老年体协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办起了茶馆,活动室,修建了篮球场,门球场,允许在篮球场周围摆摊设点,收取管理费,补充了活动经费。由此可见,随着老协在墟场上的作用发挥,人民惊喜的发现老年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作用。
3、墟场老年体育有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
老年墟场体育来源于群众,札根于群众,生命力强,它面多人广,活动经常形成了民族体育传统,老年人在墟场中获得文化体育生活的满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享受到精神文明的实惠,开辟墟场老年体育大有作为,是扩大老年体育人口,提高社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农村老年体育的好场所。
[SITESERVER_PAGE] 4、积极开展老年墟场体育对增强民族团结发挥了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民族间为边界聚众械斗,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受损的事时有发生,凤凰县腊尔山镇全镇每年都举行规模较大的运动会,全镇邻村组团结,青年人打架斗殴和偷盗消除,人人安心生产,个个建设家乡。通过墟场体育人们得到广泛交往,各族群众增加了了解,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友谊。成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进一步发展墟场老年体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占领农村墟场体育阵地
老年墟场体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长治久安,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目前全州老年墟场体育管理松散,没有组织领导,完全停留在自由状态。随着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请自来”赶场的老人急剧增加,建议成立墟场老年体育指导站,在乡镇农民体协和老年人协会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2、积极发挥返乡退休老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大力宣传,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普及健康知识,改善生活方式。广泛地开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老年群体活动。
3、积极挖掘整理推广民间传统体育,因人、因地、因时开展老年群体自爱的体育活动,坚持业余自愿,社会需求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尊重民族习惯,推广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就有生命力,能吸引更多人参加老年体育活动。
4、适当组织老年体育比赛,烘托墟场气氛,招引商家促进贸易繁荣,经济发展,通过竞赛的杠杆,推动老年群体活动的普及。
5、农村集镇建设,必须规划好、建设好场地,解决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的基本条件,现有的活动场所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逐步富余起来的乡镇对老年健身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树立“花钱买健康”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