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转型期”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与探索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4-10-15 11:21 【字体:

龚德贵  毛治和  刘  锋
(湖南文理学院体育系  湖南  常德  邮编415000)

  摘要:以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了转型期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包括体育观念、体育组织机构与制度,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国家对小城镇建设的要求,构建了转型期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战略措施。
关键词:湖南;城镇;体育文化;发展

  1  前言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和桥梁,新型小城镇是打破我国传统社会二元格局的开始,发展小城镇可以避免交通、就业、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病”。建国以来,我国一直走着集聚型城市化道路,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建制小城镇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萎缩,功能趋向单一。1952年我国有建制镇5400个,1956年减少到3621个,1965年进一步减少到约3000个,在“逆城镇化”的“文革”时期,建制小城镇仅剩下2600个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现代化重新摆上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至1996年,我国农村建制小城镇的数量突飞猛进,达到了创记录的16124个,2000年更是超过了2000个,我国城镇人口总数达到4.56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3左右。新型小城镇有效地填补了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断层”,成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枝“奇葩”和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亮点”。
    体育是上层建筑,同时又是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之一。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也应具有享受体育活动和体育健身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义务。中国的体育现代化不仅属于城市,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不应仅局限于城市,中国辽阔的农村地区隐藏着极其丰富的体育人才。小城镇的桥梁作用表现在“小城镇是由农村中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郑弘毅,1998,4)小城镇建设的初期往往缺乏规模,社会发展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体育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投入较少,所以现代社会文明病也逐渐在小城镇出现。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任务是促进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发展是提高人类的各种能力,包括延长寿命、保持身体健康、增强抵御疾病能力。农村人口素质制约着中国人口素质,小城镇是中国农村的“龙头”,农村人口素质的发展应从小城镇居民素质开始,中国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应从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开始,中国农村人口的体质增强应从小城镇居民素质开始,中国农村人口的体质增强应从小城镇居民的体育观念和体育锻炼开始,中国地区差异的缩小应从小城镇经济、社
会和体育的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开始。
    为此,湖南省小城镇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见表1)。

  资源来源:国家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SITESERVER_PAGE]  现阶段的湖南小城镇具有以下成就:
  1)小城镇的发展,使全省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全省建制镇1055个,城市人口1916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9.75%。
  2)全省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大为提高,其社会总产值由100多亿元增加到1100多亿元,占全省生产总量的30%左右。
  3)小城镇的职能趋于多元化。小城镇功能由原来单一的政治中心转变为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由单一的低层次的交换功能转化为集生产、交换、服务、消费、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城镇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心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
  4)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据湖南省建设厅统计,2001年建制镇建设投资达47.7亿元,到2001年末全省建制镇共有住宅13972.52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及生产性建筑4746.44万平方米和3173.23万平方米。小城镇共有水厂641个,用水普及率88.32%,在道路长度、新增园林绿化面积及新增垃圾处理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5)小城镇建设规划得到加强。2001年,全省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及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00个,至2001年底,全省建制镇累计编制镇总体规划948个,累计调整编制完善建设规划977个,集镇累计编制总体规划达到2119个,累计调整编制完善建设规划1934个。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②湖南省建设厅:2001年湖南省村镇建设统计年报

    为此,我们通过对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探究其建设发展之路,这对研究转型期湖南省小城镇体育化建设的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SITESERVER_PAGE]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南省1055个建制镇。
  2.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查阅和研究了有关社会学、农村社会化、小城镇研究,小城镇体育研究以及统计学等文献、书刊、杂志等,采用不同形式就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等问题,向有关专家进行访谈。运用体育社会学的方法,构建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理论框架。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型期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理论框架构建
  3.1.1  体育文化建设的涵义
    旷文楠曾在《中国体育思想史》一书的序言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即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掀起的文化热研究中,多数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倾向于一种3层次文化构成理论,即认为一种社会文化是由3个层面所组成的:第1层面是物质层;第2层面为具体的意识形态层,如制度、组织、方法等;第3层面为最深的核心层,主要指一种文化价值观及与之相联系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体育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具备上述文化的3个层面内涵。因此,我们这里所言之体育文化建设,就是指在这3个层面上所做的工作及表现出来的状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体育文化建设具体化为以下一些指标,即党政领导与群众的体育观念、组织、机构、群众活动、业余训练成绩、竞赛制度、场地设施、技术推广、体育产业化与社会化状况等。
  3.1.2  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吴增基等主编的《现代社会学》一书认为:“所谓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的一个历史进程。这个进程的实质是城市文明在社会生活中的扩张,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变迁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城镇发展迅速,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随着我国设市速度的加快,其负面影响也明显暴露出来。这一点正如《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不论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相比,还是与市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中国城市不但在‘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方面,还是‘软件’(主要指城市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方面都发展得不够:交通拥挤、缺水、污染、住房紧张(当然,更谈不上住房质量和舒适)、气化率低、文化设施短缺等等,还在困扰着中国城市发展”。
    由于湖南省的自然环境与湖湘文化的历史背景,与全国相比,其城市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第二产业为主导。虽然,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城市普遍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的综合功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但从整体上看,湖南省城市的产业结构仍然普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见表3)。因此,就全国和湖南省的城市化建设而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除了要做好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制定好经济发展、产业、土地政策;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等工作以外,还必须办好小城镇的教育文化事业。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人口的大量集聚,必然要求有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文化建设为之服务。小城镇发展过程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和文化发展过程。体育文化的发展应是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否则,势必影响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正是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SITESERVER_PAGE]  3.1.3  体育文化建设的特征
    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社会体育的一般特征:即多样性、模糊性、复杂性、社会性等,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区域性。它不是以参加对象的单位隶属或职业身体界定参与者的身份,而是以“社区”这样的地域性概念进行划分。同处一个社区,无论是工人、干部、学生、老人、青年、小孩等,都是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对象。
    2)民间性。它是自发形成的,靠情趣、情感、共同需要来维持的,没有确定的权利、义务,其自筹经费、自我组织,自愿参加,反映较强的民间性。
    3)平等性。领导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二者的角色经常转换,即谁传授的健身技能好就又谁领导,并成为领导者。即使是社区体育文化指导员(本文以下简称为“社指”),自身是锻炼者、活动者,又兼任指导员、辅导员。
    4)公益性。“社区体育文化的活动,一方面是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内的绿化地带、楼间庭院、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进行活动的,表现出活动设施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另一方面,社区体育文化决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
  3.2  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3.2.1  党、政领导的体育观念
    通过抽样调查,常德市99个小城镇中,党、政领导对本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全国体育先进县:石门、桃源、鼎城区。都能将体育发展事业列入全城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并分配有一名城镇领导具体负责本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基本保证本城镇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事业投资。有很多领导本人十分酷爱体育活动。很多领导兼任某一协会的体育负责人,他们能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3.2.2  体育组织机构与宣传
    按照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要求,努力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湖南省现有28个县属全国体育先进县,他们的体育组织机构是比较健全的。即设置有城镇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了单项体育协会,建立了体育指导站,配备了专职或兼职体育干部,业务工作都有明确的分工并制定有必要的规章、制度。
[SITESERVER_PAGE]  3.2.3  群众体育活动
    通过抽样调查,常德市9个县级城镇中有6个城镇的体育人口达到和超过了全市总人口的35%。全市城镇的学校能够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能够达到规定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要求,建立有学生体育档案,有95%的适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定期召开学生运动会。
    乡、镇、街道和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能够在平时和节假日期间,如五—、十一、重阳节,由社会体育中心或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体育竞赛已基本形成制度。已取得“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的3个城镇,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对更好一些。
    在业余训练方面,9个县级城镇均有市业余体较并配有专职教练员,建立了基层代表队、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点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并分别为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高等院校培养和输送了一些人才。
  3.2.4  体育场地设施
    早在1986年11月29日,原城乡建设部和原国家体委颁发了《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通知,通知中要求2050万人口的城市至少应建有1个能够容纳15000~20000个座位的体育场,应建有1个能够容纳2000~4000个座位的体育馆,应建有2个游泳池和1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射击场。
    1994年10月12日由原国家体委、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县要建有2场、1池、1房。2场,即田径场,指有6条以上400米跑道、中心含足球场的标准室外场地;带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指有固定灯光设备和看台,能供篮球比赛训练、观众席位能容纳2000人以上的室外场地。1池,指游泳池,要求室外池为50米×21米,室内池至少为25米×11米。1房,指综合训练房,要求为长32米×宽18米×高7米以上的室内训练场。这些场地应是县体委直属的公共体育设施。”
    同时要求,“乡、镇要有公共体育场地,即1场、1室。1场,指建制镇和小康乡应有灯光设备或水泥地面的篮球场或200米以上跑道的田径场;1室,指至少要有保证教学的场地,厂矿、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要有简易体育场。”
    对照上述城镇建设的要求,湖南省29个城市均能达到,县级城镇也能达到,还有少数一些小城镇的条件较差,不符合城市公共体育设计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要求,也有一些城镇正是因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中某一条或某几条不符合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的条件要求而未能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行列。究其原因,并非当地的领导不重视,主要是由于经费问题而搁浅。
[SITESERVER_PAGE]  3.2.5  体育社会化与产业化进程
    体育社会化,主要是指积极发动和支持群众(包括集体和个人等)办体育,兴建体育场所,办体育俱乐部、组织运动队、举办体育比赛等,改变原来由体委独家办体育的局面。而体育产业化则主要是指体育部门要办好体育产业,增强城镇体育事业的整体经济实力。体育部门所属产业实体的收益,在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同时,应主要用于发展体育事业。
  3.3  转型期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战略构想框架   
  3.3.1  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3.3.2  总体目标   
    尽快使湖南省县级城镇体育文化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的标准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搞好体育的科学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建设。
  3.3.3  具体任务
    对未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城镇,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党、政领导重视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活动;②建立、健全体育组织领导机构;③落实群体活动的普及工作;④业余训练成绩显著;⑤体育竞赛形成制度;⑥注重体育技术推广;⑦建好体育场地、设施。
[SITESERVER_PAGE]  3.3.4  战略措施
    1)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积极发动和支持集体、个人办体育,兴建体育场所,成立体育俱乐部,组织运动队,举办体育比赛等。同时,教育、文化、农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以及各行、各业关心、重视体育,认真落实城镇体育工作计划,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2)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城镇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帮助体委办好体育产业,在贷款、登记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外,体育部门所属产业实体的收益,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同时,主要用于发展体育事业。
    3)加强执法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国家有关体育法律、法规。
  4   小结
    湖南省小城镇是目前我国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之一,经济的发达为体育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从党、政领导,群众的体育观念、组织、机构、群体活动、业余训练成绩、竞赛制度、场地设备、技术推广、体育产业与社会化状况几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小城镇体育化建设发展的进程。落实党的十六大文件精神,全面建设小康,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树立城市形象,标示城市文化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翔·周国华·贺清云等,推进湖南城市化进程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2]王小康.珠江三角洲小城镇体育发展预测研究[J].体育科学,1991.11(1):16 —20.
[3]约翰·卢卡姆(美).乡村城市化与体育商业化过程——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美国体育的变革[J].体育文史,1995,(3):50—51.
[4]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
[5]靳润成.中国城市化之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2.
[6]陆学艺.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8.
[7]汝信.199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
[8]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5.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转型期”湖南省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与探索

1009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