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平
(吉首大学体育系 湖南 吉首 邮编416000)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休闲性的民俗游戏,很少有与古希腊大规模竞技相同和类似的成分,即使是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也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竞技导向格格不入。它极具生活情趣,以人为本,运动休闲,突出了丰富的娱乐内容,是社区体育取之不尽的素材。为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本文沿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根据有关资料和本人多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社区体育;发展
1 前言
社区体育以体育健身、娱乐和休闲为主,它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水准,为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是滋生现代体育的沃土,也是社区体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它极具生活情趣,以人为本,运动休闲,符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倡导和推广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向群众推广简便易学、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形式和方法的思想,有助于社区体育目标的实现,能为社区成员提供丰富多彩、纯朴形象、生活气息浓厚、运动量适中,适合于老、中、青、少年各阶层人士参加健身运动的项目。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必将对社区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2 新世纪社区体育的价值取向定位
社区体育是社区整体的一部分,是依附于社区发展而发展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我国城市长期以“单位社会化”存在,体育一直由单位、行业、系统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随着经济、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单位的许多非主要职能正在分离给社会,人们的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社区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是一个不完善的初级阶段。新世纪社区体育将是怎样的呢?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2.1 新世纪社区体育的内容与实施对象
从婴幼儿到中老年;社会角色差异大,有学生、工人、干部、社会闲杂人员和退休人员等;职业分布广,有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商人等。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不同社会角色的社区居民对体育有着不同的需求,为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社区体育内容必须包括竞技(游戏性比赛→非正规竞技→半正规竞技→正规竞技),健身和康复三大类运动项目,每一类项目均包含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换句话说,既有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诸多民族、民间的体育项目和健康、养生方法,也有现代健身健美手段。既有选择和改造过的竞技运动项目,也有各种民间喜闻乐见的非竞技性运动项目;既有室内的各种运动,也有运动场上进行的各种运动,还有野外活动。在运动的组织形式上,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以家庭为单位,以团体为单位。总之,在活动内容上将表现为灵活、多样与重点相结合;在组织形式上将表现为小型、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在健身运动和康复运动的规范要求方面,不强求统一模式,统一要求。
[SITESERVER_PAGE] 2.2 新世纪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
社区体育具有活动范围的区域性,活动设施的公共性,活动组织的民间性,参加活动对象的广泛性特点。因此应把社区体育价值定位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人的自身上,把满足个人需要与提高个人素质放到首位,也就是说社区价值定位是多元化的。
2.2.1 青少年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
增强体质、全面提高身心素质、接触社会。
2.2.2 中青壮年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
健身与健美,娱乐与休闲,成就与取胜,社会联络,康复。
2.2.3 老龄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
养护即延缓衰老、防治疾病,寻求心灵家园,取得社会认可。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区体育中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及心理状态。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独特活动形式,长期以来在愉悦民族心智、增强民族体质,改善民族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长盛不衰。
3.1 丰富社区体育内容,为社区成员提供新的生活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背影下产生的,它其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其运动本质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接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来源、自身力量的朦胧认识。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到高水平杂技化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极具生活情绪,以人为本,运动休闲,文体合一的特点,给人清晰而热烈的感觉,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节奏,能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激荡,一种铸造,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及的。回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阳光的照射和绿茵的抚摸,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和谐,是人们理想的生活空间。民族传统体育能给人们提供和创造这种机会,人们不仅可以在富有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环境中从事运动,发展自己所顾及而又无所不及的本性,还可以让人们在体捡劳动丰收、胜利喜悦中得以健身,加大人们微观活动空间,同时拓展人们宏观的心理空间。
[SITESERVER_PAGE] 3.2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区体育取之不尽的素材,可满足不同成员对体育的需求
只有根据自己生活、生产实践的环境去选择相适应的健身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健身功效。我国是一个地域性自然条件差异大的国家。对处于不同地域的社区成员而言,其适应和参与的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已挖掘整理出上千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供人们选用。东北地区的居民,可以选用冰雪类传统体育活动;生活在南方和中南地区的居民可以选择游泳、划龙舟、游水捉鸭、漂滩等较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生活在西北和北方地区的居民,就可选择马术、姑娘追、射箭等项目作为自己的活动内容;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居居则可选择攀登以及与狩猎有关的各种传统体育项目。除了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还有许多跑跳投类、体操、球类、游戏及其他形象、简单、易学的传统体育项目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社区成员参考选用。
3.3 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增强社区成员体质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其健身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质增强。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运动形式几乎都是“土生土长”,其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功效显著,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经济文体文化水平的发展相适应,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使得它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识、接受和参与。
3.4 协助社区体育对社区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在现代文明的异化作用下,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充满怀疑与困惑,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在蛮荒的世界中去寻找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异化的原始主宰与生命的力量。民族传统体育崇德、重仁、重义、轻利思想,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强调群体高于个人,义务重于权利的集体观和民族观,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和睦相处,把一时相互冲突、争夺化解为长远的和平与融通。这种积极的思想观可造就现代人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另外许多项目,只是用最粗拙直率的动作语汇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体验,通过简化与抽象的手段实现对世界的重新构造,奇妙的表现着力量与无法传言的灵性,将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诱发出来,冲破现代人平淡、麻木的精神状态,使生命充满生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在重温劳动生活的欢快与喜悦中追回失去的本能,找回失落的根基,回复人类精神之根,体会朴野、执着、真诚、力量、自然的感受,看到人类健康精神世界的体现。
[SITESERVER_PAGE] 4 新世纪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4.1 以社区体育发展为契机,加速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
社区体育要发展,在体制方面必须采用民办官助、体育自治的运行方式,在运动机制方面,充分沟通社会渠道;在运行控制方面以法律为准则;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以市场为根据;引进体育产业经营体制,让事业和企业并存、福利和盈利并存、有偿和无偿并存、经济利润和社会价值并存,利用高校、体育政府部门的专门研究机构和社区自己的力量,克服当前社区科研力量不足,解决专门问题的一条捷径,建立一套促使社区体育迅速发展行之有效的制度。民族传统体育可借社区体育发展这股东风,充分沟通社会渠道,发挥集团的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将挖掘整理的任务由政府部门和社会体育部门同时承担,从而加速发展。
4.2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结合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既有利于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观念,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人的发展看,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起着基础性作用。从社会发展来看,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人对自身健康与娱乐要求的提高,单纯依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因而,未来学校体育,要有意识地组织参与社区体育的活动,以满足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把自己的触角伸入到广阔的社区生活中,承担起发展及提高社区成员素质的任务,为社区体育开发人才资源,为社区体育解决部分场地设施问题,中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可以增强社区体育的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熔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中不仅能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注入新的内容,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增添活力,为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的身心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4.3 民族传统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协调发展
家庭体育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社区体育的主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余暇时间的增多,社区成员受教育程度会逐步提高,家庭体育活动在时间、空间、规模、内容等各方面将有较大的发展,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民族传统体育借助社区体育注入家庭体育,为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服务。社区体育为家庭体育提供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咨询服务、体育管理服务、体育活动计划和运动处方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使得家庭体育的开展更健康、更科学、更有实效。
5 结束语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将呈现融合交织的态势,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基础和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体育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选修课教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25
[2]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42—148
[3]赵学明.社区体育发展研究[C].湖南省第九届运动会体育科学大会文选,2002.381—385
[4]雷志灶.社区体育[C].湖南省全民健身学术论文集,2000.71—79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402SS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