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江苏警官学院警体部 江苏 南京 邮编210012)
摘要:党的十六大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对我国大众体育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大众体育文化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大众体育文化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大众体育文化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势动力,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辅相成。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众体育文化;城市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决定于我国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和变化,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成果使我国经济有了质的提升,买方市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转换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02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0美元,已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城市居民5年生活质量变化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
后,中国城市居民最向往的生活巳从“经济富裕”转变为“身心幸福”,将更偏重“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作为首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说明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开始从水平提高向质量追求的方向发展,对生活的满意度成为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体育的各种活动如健身、消费、旅游、欣赏、阅读中去,形成一股巨大的大众体育文化潮流。与此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大众体育文化无庸置疑地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众体育文化的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众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我国城市体育人口将在今后几年中迅速增长
体育人口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有意识有目的的从事一定量度、程度和深度的锻炼,并在锻炼期间内,其时间具有科学平衡时数的身体锻炼者和体育运动者个体的总和。”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相对不发达,体育人口在全民中的比例与日本(63%,1995)、美国(56%,1995)、德国(61%,1995)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经济相对不发达是主要因素。但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大众体育的重视,颁布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使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在今后几年我国城市体育人口将会大幅增长。
[SITESERVER_PAGE] 1.2 城市体育消费将逐渐形成规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将大大推动我国21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更加追求需求性消费和精神享受,力求全面开拓人的体能和智能,对健康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过去那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观念已被“三维健康观”即“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美状态”所取代。由此,城市居民在一生中将持续不断的从事体育消费,而且体育消费的形式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以观赏各种体育比赛为主的“观赏型市场”,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参与型市场”,以集观赏、
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市场”,以购买体育器材、服装为主的“实物型市场”将更加火爆。其中“观赏型市场”在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将有特殊的作为,并成为体育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1.3 各种以大众体育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将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概念,不能单靠GDP体现,其中大众体育文化活动的内涵必须加以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休闲之风渐成气候,但多数是被动“休闲”,如闲逛、聊天、看电视等,这些休闲方式客观上导致了我国的社会人文环境与时代发展步伐不和谐的节奏。而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发达国家已被广为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以积极生活:“体育与健康”为主题的会议,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使体育成为一种可激发人们昂扬精神状态和积极上进的休闲方式,营造出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城市经济研究的范围及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二次浪潮即工业产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尔后一次次的新技术革命,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20世纪,城市化进入黄金时期,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世纪初只有13,世纪末则提高到50。城市化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越来越被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农民有序地转变为城市居民。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在社会综合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向大、中、小城市聚集,这就决定了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环境、城市经济效益、城市经济区域、城市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来说属宏观经济范畴。因此,城市政府应与其他政府一样,主要任务是宏观调控,主要职能是公共服务,其中包括进行市政建设和维护秩序,为企业经营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SITESERVER_PAGE]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在经济的发展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使经济的发展同人的发展相结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所谓文化建设,就一个城市来说,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的价值取向、市容市貌、生活方式、主要的传统风俗、名牌产品、建筑风格、健康水平等等。目前,在有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只注意经济开发,不注意人的精神面貌,事实证明,大大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实际上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特色经济,就没有特色文化;没有特色文化,也就没有特色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文化。这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实力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辐射力之所在,吸引力之所在。否则,就谈不上特色经济,谈不上发挥优势,更谈不上生命力和影响力。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城市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大众体育文化的支撑作用
大众体育活动的重点在城市,城市体育活动的重点在社区。要大力推进大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在城市和社区构建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大众体育文化设施,这就需要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持,可以说,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大众体育文化水平。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社会余暇时间大幅度增加,城市居民如何有益于身心健康地度过余暇时间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从经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在小康社会时期,余暇活动方式的选择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快,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余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休闲体育是余暇活动的首选。
休闲体育活动是现代大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日本有关统计研究表明,在所有的休闲活动中与体育相关的达70%左右,充分说明了休闲体育已成为经济发达社会中休闲发生的主流。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它并不重视,对其研究也十分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的程度,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要求。但事实上,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程证明,休闲活动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社会生活必然的构成部分,社会人的个人消费活动大都在休闲时间中进行。因此,加快城市经济建设,不仅有益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益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休闲体育是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富裕时的一种享受,是休闲方式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性的一种。随着小康社会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扩张,许多城市已把开展体育活动,建设和规划休闲体育场地、场馆和设施,提供休闲体育服务,作为促进、提升城市形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到政府和广大城市居民的重视和欢迎。城市生活节奏紧张,人口密集、活动空间狭小等增强了大众热爱自然、喜欢与自然亲近的感情。而余暇时间的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了休闲活动的可能性,在休闲中放松心情、沟通情感、释放压抑、消除疲劳、发展个性、增强体力和活力,成为城市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活需要。
[SITESERVER_PAGE]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大众体育文化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势动力
包括休闲体育在内的大众体育在城市的广泛普及,成为一种大众体育文化,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内需,拉动了消费。城市居民不管是参加哪种社会体育活动,客观上都要求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本身就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要求散步就必须有公共的广场和道路;要求打台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场馆;要求看足球篮球等比赛,就必须有相应的球场和俱乐部。因此,城市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务的领域。政府把它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动员各方面的财力去建设。这种基础建设,就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另外城市居民参加各种大众体育文化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用品和器材,这种消费,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
城市居民自发的参加各种大众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时间、内容的要求,且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形成了城市的大众体育文化。这种城市大众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唱戏”的舞台,这就势必促成政府组织大型体育活动赛事来满足这些需求。2002年5月在绵阳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大会期间群众观看各种比赛项目达30万人次,参与同场竞技达万余人次。体育大会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拉动了绵阳经济,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在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整个会期,绵阳城区餐饮业总额同比增长35.2%,市区零售额同比增长18.5%,机场客流量同比增长50%,汽车、火车客流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业、通讯业收入与2001年同期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对我国旅游、建筑、建材、通信、商业服务等产业直接且长期的影响。大众体育文化已广泛成为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势动力,认识到体育是产业,认识到大众体育在城市居民中普及的潜在能量,认识体育也是一种文化,就更加充分认识到了大众体育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体育锻炼时将会更加注重娱乐性,讲求效果的全面性。体育与文艺、旅游、休闲的结合,娱乐性的增强,使健身活动的支出增加,势必会刺激休闲娱乐市场的发展,进而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大众体育文化开展较好的城市,体育竞赛及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广告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彩票、人才培训、体育商标及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各种形式的体育赞助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城市经济效益,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正基于这种特点,许多城市把体育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会,广迎四海嘉宾,大力宣传自己,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带动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同时大众体育文化的广泛普及使我国体育在社会化、产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上也将取得更大的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大众体育文化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宋光春.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及大众体育文化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6期
[2]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岩.孙淑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全民健身体系[J],成都体育学院院报,2003年第2期
[4]杜伟.间扬.社会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院报,2003年第2期
[5]李明.对“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初步理论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9
[6]郑晓幸.宏观经济管理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7]张尚权.张岩.体育经济学概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8]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