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体育发展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探讨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4-10-15 17:11 【字体:

申忠华   
(湖南中医学院体育部  湖南  长沙  邮编410007)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影响新时代体育发展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要素。得出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是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注重体育资源分配才能使体育消费充满活力。
  关键词:体育发展;体育消费;大众体育;要素;改革;体育资源;分配

  1  前言
    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在变化,时代在更迭,人们的观念也紧随着推陈步新。恩格斯曾今说过: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息,新时代将迎来新的生活方式。而新时代,也在呼唤着新体育,呼唤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体育[大众体育也称为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这个概念最初来源古代欧洲的原始竞技风潮]。1991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明确的提出了“一切体育为大众”口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庄严承诺“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人类身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全面的健康”。至此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成为国际健康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逐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对人们以往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知识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摆脱了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体力消耗,同时余暇时间也相应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着简单的物质化标准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化、内涵化、愉悦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体育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仅仅意味着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及跑步、广播操等大众体育锻炼项目,而更多地是对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体现生命价值、享受生活快乐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敢于接受和应付各种生命挑战的象征。
    达尔文曾今说过:“适者生存。”在这个属于消费的时代里,一个能够被“消费”的体育,才是真正被大众所需要和接受的体育。
  2  影响和制约体育发展与城市体育消费的主要要素
  2.1  党和政府的引导指明了正确方向   
    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在5届人大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确定下来,成为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实现的法定目标,国家“六五”“七五”规划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3年国家体委以足球项目为突破口实行了职业化改革,在中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里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SITESERVER_PAGE]  2.2  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发展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又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与人口息息相关。2000~2010年按9.0‰中线标准估算,人口将达到14.10亿。人口总量膨胀与经济水平间的制约关系,在下世纪初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2000年左右已经初步进入老年型社会。1982~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前期阶段;2000~202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期间,老年人口将从1.27亿增加到2.29亿,年递增率为3.0%,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从9.81%上升到15.53%。人口的老龄化一方面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社会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另一方面必然引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农村的落实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占全国人口60%左右的农村人口,其剩余劳动力将逐步向城镇转移,1982~1990年平均每年增加374.5万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小城镇及卫星城镇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自身增长等因素,预计2010年我国市
镇人口将占总数的40~50%。市镇人增加无疑将影响社会体育的布局,对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空特征、文化消费比例及场馆设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3  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则预示着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反映人均食物消费量占总消费的比例,1991年为53.82%,2000年下降到48.0%,2010年可望下降到44.2%。文化娱乐费用的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1996年为0.30%,2000年上升到0.50%,2010年将达到0.80%。大量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65%时,开始出现娱乐消遣消费,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此消费呈持续增长势头。也就是说,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有一定的收入余额用于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生活领域中去,用以满足文化娱乐等需要的支出逐步提高,而作为文化娱乐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体育,其支出也必将有所增加。
[SITESERVER_PAGE]  2.4  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须时间支出后,剩余下来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工业化时代,闲暇时间有了明显改观,自由时间上升到整个生命时间的38.6%。现代信息社会,劳动时间明显缩短且相对集中,人们对闲暇时间观念加强,闲暇时间正以每年0.8小时/周的增长率递增,目前我国城市16岁以上人口的闲暇时间已达1,916小时/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逐年增长,社会服务系统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扩大,预计到下世纪初,我国城市人口人均闲暇时间可达30小时/周左右,制约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因素得到缓解。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相对集中,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闲暇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类型。闲暇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热衷的闲暇生活方式是社会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外环境,因此,闲暇生活方式也就成了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给劳动者带来身心上的高度紧张与疲劳,因而追求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协调发展,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共同要求和社会的时尚。
    文化社会学有关研究表明,串门、聊天、走亲戚这一中国传统的闲暇生活方式,随社会生产力的逐年提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已是人们闲暇时间活动主流,人们用于文化娱乐的费用支出也逐年提高,且增加的速度高于收入增加速度。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闲暇生活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养生型和消遣娱乐型的混合方式,从养花养鸟、品茗谈天、电话约见,到打麻将、看电视、卡拉OK、跳交谊舞、练气功太极拳,纷然杂陈,难分伯仲。但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得分仅为44.27分,反映出
人们对闲暇生活方式单调的不满。预计到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伴随着社会的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将从目前的简单混合型向养生、消遣娱乐、健康投资等交融混合型方向发展,人们将更加注重追求科学的人文价值、健康卫生价值和身心上的满足。
[SITESERVER_PAGE]  3  继续深化改革才是新时代体育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的惟一出路
  3.1  观念上的转变是重中之重
    首先,体育在新时代里必须从政治的阴影里独立出来。新中国的体育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诞生起便背负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把群体的政治需要凌驾于人类的根本需要,把社会的强制性功利需求强调过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的畸形体育。这种体育也许能够在一段时期可以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在推动体育真正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的过程里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极为有限的。在这个由消费所推动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中国体育管理机构从过去以运动会为周期,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体育”的观念误区出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体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引导人们进入健康活力的体育健身健美娱乐文化消费活动中去。
    其次,对于体育投入的选择面也应该更加趋向理性化与效益化。改革开放20年,经济发展将给中国体育提供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政府与管理部门对于体育的投入方式与目标依旧停留在“帮助、扶持”初始阶段。可纵观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投入的正确方式不是配皇粮,不是行福利,而是经济运作和产业运作经营的结果。体育的真正财源在市场,体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告诉我们,体育是组成完整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设体育产业的经济结构是有缺陷的经济结构,一个没有体育市场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备的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让“体育行业”、“体育消费”成为全社会惯以使用的概念,让体育经济成为经济学家们十分关照的领域,让体育及其产业,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沟通起来,让人们到体育市场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健康、寿命、娱乐、运动、观赏、社交、激情、休闲、美感、尊严……这一切或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3.2  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里,大众体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确实的遵从市场规律行事。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里所面临的最大阻碍,便是来自于政府职能在职业市场运作中的则权不明:在国家体育总局所辖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家行政部门面对体育产业化所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它也是承接着中国体育由专业化向产业化过渡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进行体育产业的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它既是“办”体育产业的业务部门,又是“管”体育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从这个层次上讲,国家办体育产业的并没有真正的遵循市场规律,反而是将行政权力带入了市场。这样便直接导致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利益主体不明确计划经济时代的旧习依然在阻挠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SITESERVER_PAGE]  在研究过一些西方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之后,我们发现,要改变上述情况,我国就需要进一步的推动体制改革。应当建立政企分离的管理机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体育产业部门的具体事物,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体育产业,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干预体育产业部门日常事物的状况。使中国的体育产业真正独立的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早日的腾飞起来。
  3.3  体育资源的重新再分配将让大众消费型体育充满活力
    产业体育里的资源一般指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能够保证该项运动正常进行的场馆设施和相关器材;软件则是指能够推动和指导该项运动高速发展与推广的专门人材。场馆与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其间只须符合两个观点:第一,必须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第二,要将建设好的场馆与设备切实的投入市场经济流通体系中去,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依靠税务部门得到利润回报。专门人材的分配要打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体制,把原本高密度集中起来运动员教练员等重新发送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角落,让他(她)们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把健康激情活力的体育之美,传播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每一块地方,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魏礼群.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1997
[4]谢琼桓.刘德佩.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想[J].体育科学,1997,17(9):1~5
[5]胡小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体育[J].2000
[6]施芳芳.西方体育文化思潮对我国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影响[J].1998
[7]朱维娜.宋娜美.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1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体育发展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探讨

1009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