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平1 蒋桂凤2 唐 艺3
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 长沙 邮编410079;
2.南华大学 湖南 衡阳 邮编421000;
3.湖南商学院 湖南 长沙 邮编410076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演变的,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军事等密切相关,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人的体质,通过体育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在体育运动中不断产生和积淀的规范人类行为和思想的体育文化是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体育文化的角度,谈谈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1 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运动词汇》中对“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我们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体育文化”可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运动形式(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
我国体育文化研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实现体育观念的现代化,即实现体育的价值观、体制观、战略观、运动观以及思维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重视体育工作者的教育、培养和个人修养,加强文化学、民族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人类学及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与体育科学的联系,全面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素质,并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热爱体育运动的公众,促进全体国民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体育文化有哪些具体内容?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主要表现为体育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体育制度规范、体育组织结构和各种体育运动表现形式。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SITESERVER_PAGE] 1.1 体育人员的文化
主要指体育工作者的文化水平、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态度、语言艺术、教练员的业务能力、科学化训练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运动成绩、运动员的服饰和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素养。
1.2 体育商品文化
主要包括能满足人们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一切商品。这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国度、民族文化的印记。
1.3 体育设施文化
指运动场地、体育馆、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恢复设施、体育设备、器材及灯光音响、广告宣传、交通运输工具、度量衡器、运动员的服装和用具等物质条件,既要实用,又要美观,令人身心愉悦。
1.4 体育经营文化
围绕体育运动而产生的服务体育的一切形式,如体育传媒、体育彩票、体育债券、门票及体育舞蹈等,都是体育经营文化范畴。
1.5 体育环境文化
主要指体育场馆的美化、亮化工程及门面装饰、招贴广告、体育橱窗陈列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提升城市品位。
1.6 体育管理文化
包括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同时还包括体育竞赛制度、竞赛规则、规程及人才制度的改革等。
1.7 体育服饰文化
是指关于人在体育运动中人体装饰的文化。体育服饰以体育运动为背景,以不同运动项目为对象,以人的审美心理活动为特征的“装饰”过程。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融科技与文化为一体,展示人体美、技能美,显现人的健康、向上、拼搏的奥林匹克精神。正如郭沫若所言:“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体育服装充分展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8 体育交往文化
体育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利用体育这一特殊活动方式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传播,是人们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以多种形式展现人们在体育领域进行社会交往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体育交往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规范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对交往参与者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并在公正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伦理准则和共性,因此最集中体现体育精神,对人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提升有强制作用和指导作用。
[SITESERVER_PAGE] 2 体育文化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的影响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体育文化亦然,是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高度集合,也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主要在两方面发生作用力:
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规则、体育规程、体育交往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的约束和教养,在消除偏见、实现对话、克服狭隘因素、增进友谊等方面有着政治、经济、军事不可替代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奥林匹克思想和精神由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倡导人顾拜旦提出来以后,被概括为“宗教、精英、休战、神圣和心灵美”五个要素写入《奥林匹克宪章》,其宗旨是:“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的生活方式……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这就清楚地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它适用于一切体育运动。我们党早就把体育与德育、教育、美育相提并论,寓教于体,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地把体育事业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属上层建筑领域,促进思想道德建设。清楚地表述了体育文化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贡献和作用,也是各级体育工作者努力目标和方向。
奥林匹克精神被举世公认的有五项原则: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格言和口号:“奥运会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更快、更高、更强”;“体育就是和平”;“和平、友谊、进步”;“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团结;团结起来,发展体育运动”等等。这些思想深入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对全世界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起到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和激励作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奥林匹克旗帜下集合,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仇恨,放弃偏见,搁置信仰,在比赛中增进了解、友谊和团结,促进交流,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竞技体育剧烈的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公德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观众也从中得到健康的娱乐享受,精神得到陶冶。现在随着报纸、广播、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和发达,全球的人民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在自己的家里关注和参与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人家好像是住在了地球村,一时间成了名符其实的友好相处的近邻,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的魔力。
[SITESERVER_PAGE] 奥林匹克运动能够长盛不衰,世界各国为争取四年一度的举办权竞争日盛,其原因是有严格的体育制度、体育规则、体育规程作保证,这些约定俗成、举世公认的体育制度、体育规则、体育规程象一张无形的铁网,把人们的言行紧紧地罩住,限定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只能循规蹈矩,谁也不能随意僭越。所以,它们把运动员、体育工作者、观众规范在一定的区域,扮演预设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组合成一曲庞大、合拍的剧目,同喜同悲、同欢同乐。
体育交往、交流,也遵循着一定的国际准则,各国运动员、体育工作者都要中规中矩,不可在交往、交流中失礼,丢国格、人格和尊严。体育交往、交流的参与者们言谈举止都代表着本国家、本民族的素质,置身其中,谁都会不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体育设施、体育管理、体育宣传、体育商品和服饰等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间接的软约束作用。体育场馆建设的美化、亮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人们有权享受文明进步的成果,也应该自觉维护和保护文明进步的成果,在公众场合下,人们一般都能自我克制,比较理性,加之体育管理和体育宣传,绝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道德,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只有少数极端分子、狂热分子才会置社会监督而不顾,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一些出格的、异常的破坏公众秩序、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平时有不良习惯的人在众目睽暌之下不敢特立独行,久而久之,这些人可以转化为行为举止端庄的文明队伍中去。体育商品和体育服饰是体育运动特别是职业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凝结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既要有实用价值,又要讲究美观、舒适,对人的思想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越科学、越美观,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越高的产品越受到人们珍视,用着它得心应手,穿着它感到十分舒适,显现人的一种精神状况,让人产生精神愉悦,在运动中还是在休闲中令人爱不释手,那么,体育商品和体育服饰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就产生了一种正面的影响。比如,穿着世界名牌运动服饰令人产生一种荣耀感,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打一场保龄球、高尔夫球是一种身份、地位、财富的炫耀,令人感到实现了一次自我价值。体育商品和体育服饰对人的言行的影响就是这么神秘和悠长,不经意间就渗透到人的心中了。
[SITESERVER_PAGE] 3 怎样运用体育文化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美国学者哈维多在《当代人类学》提出现代化是个过程,其中包括四个亚过程,第一是技术的发展;第二是农业的发展,由生存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第三是工业化;第四是都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日本学者竹内启在《日本的现代化是否已经完成》一文中指出,现代化有四个标准:第一是国家现代化,即建立有效的统治和保护体系;第二是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和商业生产;第三是社会现代化,主要是实现人的基本平等;第四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合理化,确立人的主体性。美日两位学者眼中的现代化很值得我们研读,他们不约面同地把现代化的最高阶段定义为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摆脱生产束缚,实现基本平等,获得自由的过程。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把人的健康素质的提高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一个要求提出来,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大突破,说明体育工作在新世纪党的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在于其健身的价值,而且在于其健心的作用,即提升人们道德素质中的作用。各级体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要存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在体育设施等硬件建设上与国际对接,而且要在体育文化等软件建设上注意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使用。我们认为在以下三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
3.1 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快市场化发展步伐
竞技运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是体育产业的骨架,也是体育文明、体育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突出抓好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美化、亮化工程,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形象工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其次,要抓好运动员队伍建设,提高运动水平,树立良好风尚,充分体现和展示奥林匹克精神,抓精品项目和精品工程,突出重点,创全国乃至全世界品牌,如大连市的足球立市,湖南的体操见长,要敢打敢拼,走向市场,让老百姓最大程度地参与和关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第三,通过市场运作,多举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让老百姓热爱体育,广泛参与体育,我省要以举办全国五城会为契机,全面提升体育设施、体育水平、体育文化、体育道德,促进和提高全省人民特别是长沙市民的素质。
3.2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是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学校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重要人生阶段,不仅要接受文化知识、政治教育,也要接受美育和体育,寓教于体,雕塑形体的同时陶冶思想和情操。体育是身体语言,是人类最原始的交流工具,内涵丰富,一举手一投足就能表达和张扬人的思想、品行、个性。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友谊合作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无不给人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影响。因此,校园体育文化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创造功能、娱乐功能、育才功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学生体质同步增长,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3.3 发展社会体育文化,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发展社会体育文化,要适应社区组织网络化、管理工作服务化、多元化形势,依托城市建设,规划一些居民小区,设立健身园;规划几个广场,设立健身场地、配置健身设施;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一些健身工厂,倡导和引导群众增加健康消费。从生活中、从民族体育运动和民族舞蹈中,从国外体育健身项目中吸取养料,根据我国民众特点,创编群众体育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舍宾、街舞、滑板等,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把体育运动生活化,逐步把这种新的体育生活方式变成人们健美、健身、医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生,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塑造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5]
[2]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