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仁
(湘南学院体育系 湖南 郴州 邮编423000)
摘 要:对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之间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两者之间存在互补的辩证关系解决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与关键;城市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体育;学校;城市社区;全民健身
近年来,我国体育发展较快,各种组织形式层出不穷。最新兴而又非常活跃的组织形式理应属城市社区体育组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全民健身纲要实施以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体育运动的强身健体、娱乐休闲以及社交等功能得以充分体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以地缘关系,自发、自愿结成体育群体进行健身活动。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生活的同时,也同样寻求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强壮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和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之道理家喻户晓。因此,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已更深入人心。各种体育锻炼方式,特别是那些令人有趣的快乐体育“套餐”与“快餐”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深深喜爱与青睐的全民健身的大众“佳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区体育没有足够数量与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使社区体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也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体育之需要不相适应。如何将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理清与摆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寻求两者间的最佳切入点,是当前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课题。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和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纲要,做好城市社区体育工作,无疑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1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与关键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有2.2亿在校学生,全国各级学校人数众多,并且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抓住了学生的健身体育活动,也就是抓住了全民健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与基础。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科学实施“坚定的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与意识,采用各种趣味体育手段,创新出其乐无穷的快乐体育竞赛、游戏活动”这一系统工程。过去那种只注重个别体育尖子培养,以少数人的几个金牌来衡量某一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评价理念,应当抛弃。因为它不能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国民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差距。惟有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学校体育才能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所以,检验一所学校体育工作优劣的标准,应当是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我们应从实现全民健身战略目标的高度将这一标准以法律法规形式在体育法律中明确的确立下来。
体育活动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内容。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结构。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幼儿时期到生命终止,都把体育锻炼纳入到自己一生的教育内容之中,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
[SITESERVER_PAGE] 1.1 幼儿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
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全民健身是中华民族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优生优育角度来分析全民健身,它不可能是仅靠几代人某一时期或阶段(如二十年或八十年……)就能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从现在起,注重幼儿体育的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对体育活动的爱好与习惯,并保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各个阶段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活动,锻炼强壮的体魄,成为一颗优良的种子,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才有可能成为坚强的一代,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全民健身在幼儿时期的重要性,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努力做好幼儿的体育教育工作。
1.2 中小学时期的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
人在中小学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的一个阶段。如果不抓好体育教育,他们不仅不能完成学业,而且还会失去强壮的身体。因此,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占用体育课的时间,侵占体育教学经费、场地等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高度重视。以法律形式制定有关条文,加以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积极努力做好创建我国中小学健康体育课程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如:教育思想以“现代健康”为指导,培养目标和模式以“社会化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材向“社会化、生活化”调整。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将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向健康型和娱乐型体育多样化发展,加强挖掘学生潜能和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结合全民健身不断地深入体育教育改革,并落到实处。
1.3 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意见》中指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是使学生科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转入社会体育自我教育的过渡时期,无疑对全民健身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所以学校体育肩负着时代的重任。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并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活动最有条件的群体。他们处在身心成熟的青春时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最佳阶段。应当使他们成为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学生,毕业后迈入社会,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特别是体育院校的学生,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他们是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当前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在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必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成为指导社区体育工作的有生力量。不言而喻,全国体育院校将成为培养全民健身中的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技术人才的摇篮。体育院校学生将使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充满活力,为城市社区体育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作出重大的贡献。
总之,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当努力做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接轨的有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为社会体育多培养人才。
[SITESERVER_PAGE] 2 城市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是城市居民为满足健身、娱乐、休闲、社交等需要,自发自愿集结而成的体育团体。他们以地缘关系所开展的系列体育健身活动形成了城市社区体育。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新世纪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这些都将主要依托城镇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得以实施。为此,将社区体育做为推动全民健身日益普遍化、经常化的优先发展阵地和我国群众体育,尤其是城镇社会体育发展的重点,由此可见社区体育在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2.1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为操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如谢军等同志发表在体育学刊2002年第2期上的《部分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一文中所指出的近几年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存在的问题是:①组织内部管理差,职责划分不清,活动无计划。从他们对16个社区体育组织调查表明约62.5%的组织无“社指”,约93.7%的组织无活动条件,约81%无挂靠正式机构,与当地政府的行政机关联系不紧密,组织内部无明确的管理者,健身活动无计划,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缺乏组织发展的中、长远目标。②组织活动经费缺乏,有活动经费的组织只占13%。③组织成员的体育意识心态的不稳定和单一性。④可供社区体育组织选择的活动空间与健身方式不足。⑤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不深入。他们的研究表明:我国大约有87%的锻炼点无正式组织机构给予他们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指导与培训,其原因可归结为:①体育行政部门与街道、居委会与辖区内的各体育团体三者间的职能关系梳不清。②体育局群体科人员不足,健身指导方面的知识、技能及方法欠缺,不适应健身者目前的需求。③“社指”的培训经费不足。社指向社会提供的指导渠道不畅,其数量与质量二者需尽快提高与加强。④各辖区的体育活动站、辅导站、晨晚锻炼点等比较无序,不规范,投有纳入街道、居委会的社区发展规划及工作范围内。
2.2 基本对策
根据本文研究要求与范围,认为第一个和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是可结合学校体育来加以解决的。社区体育严重缺乏体育指导和体育工作管理人才,这实际上是给予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工作岗位。社区体育服务机构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互促互补,各自都可圆满解决自身的难题。可见体育院校在帮助社区体育解决无社区体育指导员等有关专业人才的同时,社区体育也为对方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赋予了学校体育(主要是体育院校)的历史重任,即: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如社区体育指导中心或辅导站)在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如学校课程内容改革教育理念更新学生毕业就业渠道、岗位)提供良机的同时,对它也赋予了历史的重任:即加强全民健身工程相关软件与活件的同步建设。据有关研究资料报道:国家花巨资投入修建全民健身工程的过程中,相关软件(如锻炼方法、组织形式、游戏竞赛活动等)和活件(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设计社会体育发展的长远发展规划的社会体育管理的领导者)建设严重滞后,从而导致已修建的健身工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提高它们的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培训力度,自然落在了全国体育院校的肩上,以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发展之需。
[SITESERVER_PAGE] 3 结束语
培养一支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发展全民健身、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机构是体育院校毕业生又一新的理想就业领域或场所与岗位。在这里他们是大有作为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之间的互促、互补,有力的促进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做出了它们各自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少云等.论社区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4
[2]谢军等.部分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J].体育学刊,2002.2
[3]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4]张素珍.陈文鹤.上海市城市社区康复健身活动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
[5]李相如.展更豪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1
[6]毕永淦.对跨世纪的我国学校体育之展望[M].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3
[7]喻坚.陈风凌等.浅谈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M].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9—10
[8]孟月婷.史建新等.高校体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M].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 社,1996:11—12
[9]张勇.终身体育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M].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