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军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系 湖南 株洲 邮编412000)
摘 要: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全民健身的角度,论述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社区体育的新设想以及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高校;体育;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向小康型、富裕型过度,双休日、长假日制度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对余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锻炼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强身娱乐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纲要》中把积极开展社区体育列为重要一条,把社区体育作为推动全民健身日益普遍化、经常化的优先发展阵地,是城市体育的发展重点。
1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
1.1 出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以及群众自身的内在需求,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与日俱增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可以被群众用来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场地始终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为0.5㎡,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这已经成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瓶颈。
1.2 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活动经费缺乏、内部管理无力、活动无计划、成员体育意识的不稳定和单一性都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对株洲市15个社区的调查,无一人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社区保健指导员。所谓的社区体育组织不过是一些老年人自发的健身群体,且无场地和任何经费来源。
1.3 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用工作忙、身体健康无需锻炼等理由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高达41%。对广州市机关干部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有31.4%的机关干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有34.6%的每周参加1~2次,有25.4%的每周不足1次,还有8.6%的从不参加体育活动。从年龄层次上看50岁是一个分
水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1.4 缺乏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
由于场地及专职人员的素质问题,社区的广大居民在从事体育活动中有很大的盲从性,对自己适合于哪些健身活动,活动的量是多大,根本就不知晓,只是凭着一时的兴趣或需要,这就使得健身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通过对株洲市15个社区的调查,居民日常的健身方式大致为散步、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等,这样就难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要求。
[SITESERVER_PAGE] 2 对城市社区体育的设想
由于多种原因,城市的体育设施对居民的开放是很少的,要解决居民的健身问题只有在社区内部挖掘潜力。通过对株洲市的一些社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社区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健身需求。我们认为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建造、开发和利用社区公园对于满足居民的健身要求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社区公园的功能基本上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与此功能相配套,社区公园建造了亭台楼阁,放置了石桌石椅,修建了林荫小道等。第二,美化了小区的环境。社区公园中的植被覆盖率都相当高,从植被的种类来看,基本上以观赏性植物为主。第三,简单的体育锻炼身体功能。许多老年人利用社区公园开阔场地开展体操、舞蹈、武术等活动。社区公园的前两项功能是由设计者主动赋予的,而第三项功能的产生则是出于群众的客观需求,并非设计者的初衷。因此,社区公园除了开阔的场地外,不具备其它任何体育锻炼的设施。所以,目前的社区公园仅具备极为简单的体育锻炼功能。
出现以上情况与固有的偏见有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体育锻炼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割裂开来。受这种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园林设计者认为,要进行体育锻炼就应该到对公众开放的体育场馆去,而公园的作用只是美化环境和休闲游憩。事实上,体育锻炼与休闲娱乐分不开,娱乐性往往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之一。由于这种设计思想上的忽视,造成了社区公园利用率不高,而很多的居民又没有理想的体育锻炼场所。
作为城市中的大型绿化空间,社区公园环境好,有—定的空间容量,又靠近居民集中的生活小区,因此社区公园应该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理想场所。为此,有必要对社区公园的功能进行再定位。且定位的核心应突出体现两点:一是通过加强社区公园的体育锻炼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尽量完善的体育锻炼场所;二是不改变社区公园原有的两项基本功能,即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和美化社区的居住环境。在具体实施中应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尽量在所设置的项目中融入娱乐性,项目设计要兼顾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二是要尽量使所设置的项目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并特别注意设置项目的安全性。三是可适当地设置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械:主要是单、双杠、吊环、健身器等,并尽可能地开辟一些空地设置篮球场、门球场、小型足球场、网球场等。四是在每个居民区应尽可能地配备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社区保健指导员,以便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地、系统地进行体育锻炼。
[SITESERVER_PAGE] 3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
高等院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具备人才与场地的相对优势。处理好高等院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关系,是能否真正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的重要因素。
3.1 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在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匮乏
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而高校的体育设施除了教学、训练使用之外,课余及节假日基本上是闲置的,而且有些体育设施即使是上课时间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高校体育设施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提高其使用效率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匮乏、满足全民健身需要的一条有效途径。
3.2 在社区体育中,保健指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还没有配备专职保健指导员,大多是从体育爱好者中产生的业余人员,他们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组织社区活动的能力。而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且门类齐全,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是社区保健指导员无法比拟的。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师应是全民健身活动及社区体育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可喜的是,目前有许多体育专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体育教育转向了体育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城市社区体育保健指导员。高校的体育设施向居民开放,无疑也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社区居民从事健身活动。这样,一方面是对他们专业知识、能力的检验,另一方面为他们今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机遇。
3.3 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的另一大障碍就是全民健身意识的淡薄,要想开展好社区体育,加强全民健身意识,就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
高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园地,在高校体育中,“健康第一”的思想正在为大多数体育工作者所接受,随之而来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革把高校体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更重视能力和意识培养,如果,再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社区感情、社区体育意识的培养,引起他们对社区体育的重视,随着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技术、技能、知识就会带入社区。他们既是体育的实践者也是体育的宣传员,通过他们参加社区体育的直接行动,可以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其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SITESERVER_PAGE] 4 结论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应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高校要把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开放,利用高校人才、场地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加强服务社区的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有偿服务,来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的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及技能的培养,为其走向社会参加社区体育创造有利条件。社区体育组织可以通过高校的辅助,建立起自己的体育俱乐部、中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适合全民健身的大众体育活动,使城市社区体育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明华.广州市机关干部体育健身现状调查[J].体育学刊,2002.(2):26
[2]王必琪.论社区公园的体育锻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455
[3]扬风华.武汉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项目类型选择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