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英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系 湖南 株洲 邮编412007)
摘 要:在高等院校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中均实行导师制;近年来在全国重点本科院校中实行导师制也日趋普遍,而在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制尚未采用。对我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实施导师制管理的实验结果表明:实施导师制管理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整体素质、思维方式、综合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行导师制管理有效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普通高校;导师制;可行性
1 问题的提出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成果显著,有目共睹。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土、博士生的培养一般采用导师制,部分重点大学在本科生的培养中也采用导师制,但在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的培养中几乎没有实行导师制。在当今市场竞争力很强的社会,普通高校面临生存危机,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根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精神,针对目前普通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现状,从改进管理方法入手,全方位培养学生,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我校体育系从2001年起才开始招新生,面临的生存压力大,若不及时更新观念、积极创新,显然缺乏生机。于是从2002年下期开始实行全程导师制试点,向管理要效益。初步试点表明效果良好,值得认真总结,并作进一步探讨。
1.1 普通高校学生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实行导师制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设计八道题;包括对导师制了解程度、可否实行导师制,导师的要求和选择,对高年级同学配备辅导员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95%同学赞同,97%希望能遇良师,并对导师的选择提出各自要求,也对现行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希望,热点是学生对专业知识地渴望、个人爱好、就业的预测和避免在校学习的盲目性。加上近年来高校普遍扩招,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教师上课工作量剧增,课堂教学质量下降,专科升本和生存压力更大,迫使我们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SITESERVER_PAGE] 1.2 普通高校学生实行导师制的条件
实行导师制的关键因素:一是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师资整体力量较强。从我系具体情况看,现有学生274人,他们在各中学接受专业基础训练时实际上已经具有导师制的雏形;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硕士研究生2人,基本上能满足学生选择。表明我系实行导师制管理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2 普通高校学生实行导师制的方法和内容
2.1 普通高校学生实行导师制的方法
2.1.1 实行双向选择
一是导师的选择。导师是导师制的关键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导师是实行导师制管理的首要环节。我系将讲师以上职称的老师挂牌上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个性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二是学生的选配。系部要求每个老师指导10~15名学生,根据师生双向意愿确定。对于一时无法确定的学生由系部统一调配或暂缓实行。
2.1.2 导师制的运作方式
学生从入校第一学期开始直至毕业全程实行导师制,除毕业论文可为本专业其他教师指导外,平时均由导师进行辅导。对导师指导任务较重地还可以配备1~2名年轻教师作助手,共同指导学生。每周二、四下午利用二学时进行活动,每个课题进行四周,每学期不少于三个课题,第一学年主要是以导人篇、基础篇、文明大学生等为主课题。第二学年以实践篇、应用篇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个性为主。为了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与环境,规定学生每天抽一个小时自学,每周至少拜访导师一次。
[SITESERVER_PAGE] 2.2 普通高校学生实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
2.2.1 全程全方位的品行指导
要做好学问先学会做人,导师的责任首先在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观察社会、适应社会。
2.2.2 全程的学业指导
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计划,明确方向,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2.2.3 全程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思想教育,要给学生营造思想氛围让学生自由地飞翔,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2.4 全程的能力培养
导师要从小事做起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和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各种操作应用及综合能力。
3 普通高校实施导师制的理论分析和设想
经过近一年导师制的试点,使我们初步感受到导师制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反映在2001级学生身上的变化便是最好的明证。
3.1 品行和综合素质
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体制主要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干事)共同管理,但因采取大面积地说教其效果不够理想。在导师制中,导师能在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中起着示范、权威作用,导师的思想、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作用和效果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见表1)。
[SITESERVER_PAGE] 3.2 主干课程成绩
在实行导师制中,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导师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中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方法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1级比2002级各科成绩都有较大地提高。
3.3 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在实施导师制的一年中,我们始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每月二次学术讲座,每周一次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形式多样,并组织学生成功地承接了株洲市第三届市运会及泸淞区中、小学运动会裁判工作,还有个别同学通过导师的推荐在外担任外语课家教工作。既丰富了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受到了当地教委和学校的好评。在语言和文字表达、外语读写、信息处理、微机操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
3.4 导师制的推广设想
经过近一年导师制的试点,将其回顾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学生巩固专业思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二是促进了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三是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当然也发现许多急需完善的地方:一是学生选择导师有局限性,有待充分利用全校资源与其他系部相互渗透。二是导师人数不足,可采用吸收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来弥补,形成导师——高年级辅导员——学生小组的模式。三是学生的考核和导师的课酬等评估体系的有待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2]高克明.金泽医院大学采取导师制教学的方法与分析[J],日本医学介绍,1998,9.
[3]刘北宇,高师实行普遍导师制的思考[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3
[4]陈棣沭等.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1999,2
*作者简介:陆海英(1978~),女,湖南新田人,湖南工业大学体育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