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录兰
(湘南学院体育系 湖南 郴洲 邮编423000)
摘 要:以湖南省17所中学的2040名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的闲暇活动。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闲暇时间以听音乐、体育锻炼为主,学生最喜欢从事的活动是音乐,其次是体育锻炼,并且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所在学校组织和安排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感到不太满意,但湘北优于湘南。为此,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旨在呼吁中学各级领导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应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锻炼的工作。为深化学
校体育的改革,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和机会。
关键词:中学生;闲暇活动;音乐;体育锻炼
1 前言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环教育,是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质量。因此,这个时期在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同时,如何安排好中学生的闲暇生活,占领青少年的业余阵地,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人才,已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本文力求从社会学角度,结合体育的特点和功能,对湖南省中学生闲暇生活的安排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湖南中学生的闲暇生活情况及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而探讨在发展中的城市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提高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而健康的闲暇活动阵地。从而促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湖南省中学初一至高一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长沙市一中、九中和三十五中;湘潭市一中;株洲市一中和株洲师专附中;岳阳市一中;邵阳市一中;常德市一中;益阳市一中;怀化市一中;吉首市一中;衡阳市一中和实验中学、永卅市一中;郴州市一中和四中的2040名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2040份,回收2018份,有效问卷2010份,有效率为99.6%。
2.2.2 访谈法
走访了八所中学的部分从事普通教育、体育教育、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与他们探讨有关当前中学生闲暇时间及闲暇生活的现状,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中学生的闲暇生活的关系等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课时间
2040名学生中,每天上七至八节课,大多数每星期上课平均时间38~40小时,占23.3%;其次为35~38小时,占41.7%;再次为30~35小时,占27.2%;超过40小时的比较少,只占7.8%。相比之下,中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少,大部分只有12~15小时,可以看出,湖南省中学生的功课压力较大。
3.2 闲暇活动
中学生闲暇时间喜欢参加什么样的括动?他们经常参加哪些活动?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听音乐是湖南省中学生最喜欢的闲暇活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音乐对大脑具有良好调节作用,因而被中学生所喜爱,加上现在随身听和各种学习机的普及,听音乐也就十分方便了;其次是体育活动,这直接与学校的场地器材及重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湘北经济较湘南发达,故场地器材较充足,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较好,在“对目前你对所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是否满意”调查中就有32.7%的同学感到不满意,47.6%的同学为一般,只有19.7%的同学满意。这说明湖南大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不太令人满意,这是一个让人十分担心的问题,因为在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若不能及时调整大脑的疲劳度和锻炼学生的身体,这将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体质将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健康将受到较为严重的威胁。全国多次大规模的体质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耐力素质在下降,特别是城市13~15岁的学生下降较为明显,柔韧性和肺活量也在下降,城市学生中的肥胖和超体重比率增加,近视率明显上升等等,所以我们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此问题;其次本省中学生经常看电视的比例也不少,这可能
与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关系,闲暇时间少活动空间又比较狭窄,因而只好选择看电视这种比较简便的消闲方式。
表3统计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参加闲暇活动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求知欲高,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身体发展,且希望通过身体锻炼能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同时也表明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增强。对于喜欢闲暇活动的原因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参加闲暇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比较重视自身的感受,自主性强。对于参加闲暇活动的伴侣,答案比较集中在“朋友”和“同学”,这说明中学生有较强的群体归属需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学生也保持比较独立的个体。这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是相符合的,同时也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中学生参加健康的闲暇活动,设计、推广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对丰富中学生的业余生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3.3 闲暇活动与体育活动
由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闲暇活动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值得欣慰,当然与我们长期进行的体育教育是分不开的。但从33.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和16.3%的反对态度,也说明我们的体育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体育老师没有掌握好区别对待的原则,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有的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不允许自己的小孩去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
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调查的结果不为乐观,笔者认为这与当今独生子女怕苦、怕累、意志较差有关,同时与各学校的场地、器材是否充足有关,有的学校场地、器材根本不足以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削弱了中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也与社会对教育的偏见,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据访谈得知:大多数学校一周只安排2—3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而每天均有七至八节课之多,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据调查,有47.6%的中学生对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不够满意,还有32.7%的学生根本就不满意,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生每天必须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很多学校也已安排于课表中,但现实却成了一个“门面装饰”。
3.4 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2040名中学生中有52.7%的学生只是通过“课间操”来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仅只有20分钟的时间,这与对“你所在学校每天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的调查结果(48.1%的学生认为只20分钟)相吻合,认为有30分钟锻炼时间的学生也只占33.3%,无论是20分钟,还是30分钟,都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中学生身体的需要,同时也没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更没有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的战略决策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方针政策。
3.5 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
由表6可知: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存在男女性别的差异,男学生多数喜欢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学生则多数喜欢一些参加人数不多、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的运动项目,如游泳、乒乓球、健美操等,这与男女生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关。关于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53.7%)中学生以兴趣为主体,愿意与兴趣相同的同学参加活动,从而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其次是主张以班级为单位,这与中学生的群体意识相吻合;具有超前意识的同学也不乏其人,有7.1%的中学生认为以俱乐部的形式较为合理,这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3.6 人生观
调查结果(表7)表明,湖南省中学生的人生目标不够明朗,服务社会的只占15.2%,人格锻炼的占19.8%,而追求享受和名利的分别占11.6%和9.8%,33.1%的为其他,没有特殊目标的却占10.5%,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有些不相符合,这可影射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人生目标欠明确,这与应试教育、社会竞争加剧、经济市场及父母给独生子女包办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各科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人生的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利用体育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湖南省中学生在闲暇活动中最喜欢和经常参加的活动是听音乐和体育锻炼。
2)中学生的群体意识较强,渴望在闲暇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身体。
3)学生理想的课外活动与现实的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和重视程度等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大多数学校未能很好地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随意占用了中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时间。
5)中学生的人生观存在着不够明朗的态度,未能体现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目标。
4.2 建议
1)加强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的改革,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培养“小群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2)学校的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定期对中学生开放,包括双休日、节假日,进一步加强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为学生锻炼身体提供良好的场地器材设备。
3)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的同时,多督促孩子在闲暇时间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积极推进家庭体育的开展。
4)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多举行一些参加人数较多的融趣味性、竞技性为一体的群体性体育竞赛,吸引广大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5)建立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养体育骨干,促进体育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6)针对中学女生(特别是高中女生)不好动爱听音乐的特点,设置一些适合于女生锻炼的运动项目,如融音乐和协调性为一体的健美操和芭啦芭啦舞等。
7)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加强对学生人生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许仲槐.97前后四地区学校体育——粤、港、澳、台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M].北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