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体育局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第二阶段工作以来,我市的群众体育工作在市局党组、省局群体处的亲切关怀和各县市体育行政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突出落实三个重点为工作内容,经过近六年的努力,全面展开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为实施《全民健身纲要》第二期工程并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绩
1、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当前基本情况。截止至今年二季度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市所辖区县市区的体育行政部门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都得到了保留和恢复,五县市区局都设置了群体工作专职机构,全市有12人专职从事群众体育工作(未包含体育总会与老年体协),过半数的同志有体育类大专以上学历。2003年全市群体工作政府财政经费投入约为8万元,带动各类非财政投入约为400万元,居民全年人均群众体育投入约为1元钱。每周参加两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市区达到了35%,在乡间约为15%。武术馆校经过市场配置,现存数量为4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个;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单项体育协会12个;健身辅导站210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2家;全市共有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5处。六年来共有300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国民体质检测人数达到了近10万以增强。市本级和五县区市区均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和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区域性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委员会,大多数街道和乡镇配备了文体专干。六年来,全市共新建标准田径场10处;多功能体育馆4座;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2处;体育技术培训与咨询中介机构3家。群众体育经费的筹措渠道由以前的政府财政独家投入发展到了以非公有制主体投入为大头,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后盾、其它渠道投入为补充的充满活力和后劲的新局面。市场因素对体育的资源配置和调节功能日益强化。健身项目亦由以前的拳、操、棋牌、球几类发展到十几类几十项,且新方法流行速度加快,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生动场面。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全新职业的发展,健身运动处方,健身医务监督等溶入了高收入人群的日常生活。
[SITESERVER_PAGE] 2、六年来取的主要成绩。经过六年的工作,我市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要求的全民健身体系框架。
(1)经常性地(指形成生活习惯,每周自发锻炼次数达2次以上)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前有较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均呈现出连续增加的态势。全市非农业人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在1997年约为非农人口总数的17%,农业人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约为农业人口总数的7%。2003年全市城市和农村调查数据显示,该年度两项指标分别在1997年的基础上分增长了18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较为经常,时间段分布在早晚、工作间隙及节假日,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农闲时节和农村传统节日,城乡居民的个人体育投入集中在购买观赏体育赛事门票添置家庭或个人使用的小型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等方面,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经费每年都有稳定的小幅增长。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由青少年学生和老年人较多,中年人较少的哑铃型结构、由于中年人的参与人数增加量有所改观。
(2)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改善,经过多次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的开展,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娄底电视台、娄底人民广播电台、娄底日报、娄底市政务网站等媒体对我市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都能及时给予宣传报道。各级党政领导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认同我市的体育发展水平是我市社会进步与三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性标志;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得比较成熟的对象进行试点,先在点上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三赢”原则:即全部工作必须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体育局的工作开展,有利于工作对象。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体育部门的编外工作者,他们都是体育事业的“星星之火”。我们站在加强队伍建设的高度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培训,公正评审,既是“婆家”,更是“娘家”。在社区健身辅导机构的规划布局上,我们采取统筹安排,协调各方的原则,尽量避免各机构在健身场地等问题上发生争执;在健身路径工程的布局上,我们充分考虑下岗职工、破产企业员工和农村居民的健身权利,尽量使更多居民受惠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在群众体育宣传工作方面,我们采取内外一齐使劲的办法,内部使劲就是以群众体育活动和重要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新闻媒体的关注;外部使劲就是采用主动走出去与新闻界的同志交朋友,与媒体打交道,以活动作为联系感情的平台和纽带,寓工作于交往当中,做到工作生活化。抓维权就是拿起《体育法》、《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武器,就公共场馆开放问题、私营企业员工工间操问题、学校举办综合性校运动会问题、体育教师相关待遇的落实问题、体育场地遭侵蚀与占用等问题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在抓重大赛事方面,我们引入市场运作模式,实现了从办赛事向管赛事的转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基本上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三个确保”上,即确保赛事的社会效益,确保赛事的安全,确保一定的经济效益。
[SITESERVER_PAGE] (3)已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周期性赛事和大众性体育项目。我市的县处级干部篮球赛到今年已连续举行了六届,富裕乡镇篮球赛与武术馆校武术散打比赛出现了多家单位争承办权的好势头。我市太极拳协会的集体太极拳表演,大唐华银金竹山发电厂的健美,市地税局的健身路径,涟钢的拔河、娄底监狱的腰鼓、秧歌等项目在他们自身所在的行业系统,全省以至全国都初具影响。
二、工作方法与工作体会
1、这几年我们的工作方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围绕三个重点,牢牢把握六个工作着力点。三个重点指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六个着力点指抓试点、抓培训、抓规划布局、抓宣传、抓维权、抓重大赛事。每次接受市局党组和省局群体处布置的新任务,我们都要选择一个各方面条件人次。
2、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对进一步开拓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1)以法治体,依法行政是根本。(2)群众体育领域其实是蕴藏巨大的资源库,开发潜力极大,我们现在还是充当着资源守护人的角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在体育自身领域内的优化配置。(3)我们认为,我国市县两级体育部门的工作范畴都应定位在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上,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石,意义重大。从事群众体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看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始终把履行好政府的体育职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摆在首位;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共生物,离开经济效益谈社会效益不是实事求是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群众体育工作总是以发展人本身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从人本身和社会法治两条途径实现人的需求的全面满足。
展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奋斗目标我们满怀信心,虽然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局党组和省局群体处的关怀下一定能与时俱进争创突出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