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湖南省体育业余训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6-11-02 09:31 【字体:

  骆先鸣
  湖南省体育局,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业余体育训练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湖南业余体育训练出现了明显增长趋势,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本文通过对全省业余体育训练情况的调查,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
  关键词:体育训练;研究;办法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十分重视青少年业余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些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值得研究。

  1 湖南业余训练基本情况
  近年来,湖南业余训练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办校规模、训练水平、在训人数,后备人才输送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全省现有10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5所县级体校;2005年全省新注册体育后备人才4822人,总量达到14130人。举办了17项比赛,参赛人数为5765人,涌现出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举重有一人达健将级运动员标准,27人在6个级别上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屡屡打破省青少年纪录。田径、游泳、射击等项目有42人次在32个项目上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在体操、摔跤、柔道、跆拳道、皮划艇、赛艇、花样游泳等项目上,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身体素质等都有明显提高。全国十运会湖南获得的13枚金牌中有10枚为新人所夺得,其中,廖蓉、熊美丽、廖雅丽、李萍、蒋李双、刘贺瑞、韩冰等都是近年来业余训练中涌现出的新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后备人才培养的产能与效能不同步
  随着体育业余训练的发展,湖南体育业余训练注册人数创出新高,与江苏、辽宁等体育强省的差距逐步缩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体育业余训练更科学地符合“精品工程”战略的指导思想,按照培植精品项目,培育精品人才的总体要求,在总量上去的同时,大力提高后备人才的质量就成为了当前的重大课题。现在,制约湖南业余训练产能与效能不同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输送质量下降。以前体操苗子进省专业队必须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现在二级、三级,甚至“毛胚”都进来了。田径、游泳、摔跤、柔道等项目,进队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也有所下降。第二,青少年常年竞赛重规模、轻质量。常年竞赛放宽了参赛标准,参赛单位和运动员数量陡增,但参赛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参赛者,只能充当“陪赛者”,造成办赛质量降低。
[SITESERVER_PAGE]  2.2 业余训练的设施陈旧
  全省业余训练的投入在逐年增加,条件在逐步改善,但设施陈旧、训练器材短缺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县级业余训练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很难保障业余训练质量的提高。
  2.3 高层次的“体教结合”力度有限    
  体教结合的重点、难点在下面,关键瓶颈在上面。体育是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共同事业,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一致,责任一致,利益一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但近年来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争夺体育后备人才资源越来越激烈,而业余训练中人才争夺矛盾最突出的又以田径项目为盛。田径成本低、开展广,是高校最热门的竞赛项目,人才需求量大,省田径运动队教练们因自己选中的苗子不能如愿来到省体育运动队训练而去了高校,自己又莫奈其何,只能叫苦不迭。

  3 解决问题的办法
  3.1 改革竞赛,注重实效,优化竞赛结构
  着力把好后备人才质量关。现行的青少年竞赛体制,对推动全省业余训练人数的增长,调动县级业余训练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忽视了训练、比赛质量的要求。随着参赛人数的剧增,出现了办赛质量不高,成绩不优,“陪赛者”居多,浪费较大,效果较差的情况。造成了基层训练求量不求质,常年竞赛整体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竞争,基层经费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要提高体育后备人才质量,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以提高市、州级体校、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县级重点校班的选材质量和训练质量,提高竞赛水平,提高后备人才整体培养水平为目的,修改完善现有常年比赛竞赛规则。一是积极发挥竞赛的杠杆和调控作用。引导基层把业余训练的重心转移到出人才、出精品上来,不断优化竞赛结构,提高业余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精办比赛,降低承办和参赛成本。省运会和常年比赛,在参赛人数上,要突出重点,控制参赛人数,从竞赛规程的源头上减负,缩小规模,精办比赛,引导基层教练员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三是设定参赛标准,提高办赛水平。省级常年比赛要设定参赛标准,控制参赛单位和人数,提高比赛水平。倡导市、州一级多举办选拔赛、对抗赛等竞赛活动,选拔组队参加省级比赛,形成竞赛梯次化机制。另外,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也可根据需要,设立一些达标赛、调赛、精英赛、集训赛等丰富的业余训练竞赛形式。
[SITESERVER_PAGE]  3.2 优化结构,增大出口,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后备人才基地是做强做大精品工程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实牢靠,精品工程才能建成坚固大厦,精品项目才能枝繁叶茂,精品人才能层出不穷。
  3.2.1 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建造强大精品工程项目群。奥运战略、全运战略、省运战略是“奥运争光计划”的有机整体,作为省级全运战略又是重中之重。湖南参加十运会有喜有忧。“喜”的是精品项目继续保持优势,游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忧”的是基础大项田径、水上项目金牌颗粒无收,教训深刻。得“119”者得天下(奥运会和全运会的田径、游泳、水上项目共设119枚金牌,简称“119”工程)。“119”工程的项目占据全运会项目的1/3,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湖南要完成好第11届全运会的目标任务,必须在“119”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突破的基础在业余训练,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结构,化解产能过剩风险,重视加强“119”项目开发。实现业余训练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产出效益型转变。优化项目结构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第一,量度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人种现实条件,合理选定精品、重点、一般发展项目,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第二,效率原则。对全运会设牌少,经费投入大,人种综合素质无忧势的项目,不能盲目铺新摊子。对已经形成精品或重点的项目要有效扩大规模,并逐步增加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的布局;第三,集约原则。加速建设市州级体育运动学校的“三化”进程,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整合区域资源,协调市、县发展,形成逐级输送机制,提升中级训练集约化程度。打造成县级重选材、市级重培育、省级重提高的“精品人才”培养的“金链条”。
  3.2.2 切除“肠梗阻”,保障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的畅通。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主要有四条:一是进省优秀运动队,二是上大学,三是去解放军体工大队,四是交流外省市。省优秀运动队的容量有限,加上高校和外省优惠条件的诱惑,使尖子后备人才“外溢”成为行政手段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主动疏通渠道,切除后备人才输送的“肠梗阻”,扩大有效出口,增加输送效益。具体措施:第一,根据“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制订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和体育后备人才有序交流制度,设立体育后备人才专项基金,实行贡献奖、输送奖、输送质量奖评定制度,提高奖励标准;第二,加大体教结合力度,与省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人才培养的战略伙伴关系,采用双注册,享受省队同等待遇.共同培养精品人才。具体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本省青少年常年比赛(含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获得前8名成绩的学生运动员,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实行双重注册,并进入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的优秀后备人才库,实行跟踪管理。第二,对省青少年常年比赛(含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获取前10名成绩的运动员,应满足省内高校需要,优先予以录取。特别是对于重点优秀后备人才,要预先控制,严密跟踪,确保留在省内高校和省优秀运动队。省外高校招收的我省优秀运动员,需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性比赛。第三,加强省体育局与省内高校的联系,利用各自的优势,各自的资源,共同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或建立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共同发展湖南体育和教育事业。第四,鼓励、支持省内高校积极从外省招收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特别是我省奇缺的体育项目和人才,并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实行“双注册”,省体育局训练单位和高校共同培养,共同使用。双注册运动员实行学籍与省运动队双重管理,省体育部门承担该部分运动员的伙食训练补助,以不断增强我省竞技体育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竞争力。第五,加强二级运动员审批复审管理,杜绝利用审批二级运动员之机非法牟取利益的不正之风。建议在每年6月全省二级运动员复试之前,省教育和体育部门对各地二级运动员资格进行全面复审。加大向解放军体工大队输送后备人才,实行全运会比赛双计分;加大向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输送后备人才,享受省队同等待遇,共同培养精品人才;加大与外省市协议交流,全运会比赛实行协议计分;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联系,设立后备人才交流平台,把本省运动队不能吸纳的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地交流出去,所获经济效益“反哺”原输送单位。
[SITESERVER_PAGE]  3.3 强化建设,服务基层,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和执教水平
  教练员是业余训练工作的关键环节,教练员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和执教水平,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其一,逐级建立教练员档案,实施系统网络化规范管理;其二,增加教练员培训专项经费,制订并实施教练员长效培训机制,为教练员提供学习机会,鼓励教练员学习进修,不断提高业余训练水平和执教能力;其三,提高训练科技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实施科技下训练基层活动,送理论、送知识、送科技到市、县。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湘讲学,定期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和著名教练员,到基层进行巡回讲学、指导训练和帮助选材。其四,实行教练员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为那些有事业心、有能力的基层教练员,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3.4 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夯实业余训练基础
  在推进市州级体育学校规模化、正规化、集约化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县级业余训练硬件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其—,将兴建改善体育设施纳入“城镇化”进程。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借助湖南“三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将改善体育设施列入城镇发展规划,努力增加投入,兴建体育设施,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其二,重视“赛会经济”作用,积极申办体育赛事,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创新市运会举办模式,鼓励县级承办或联办。通过举办综合性运动会,达到增加投入、兴建设施、改善条件、夯实基础、促进业余训练发展的目的。其三,大力拓展体育彩票销售,增强业余训练造血功能,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其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在政治上关心,在业务上帮助,在生活上关爱,提高教练员的综合待遇,逐步改善教练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加收入,让他们安心、舒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体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3.5 转换机制,发挥优势,形成县、市、中心一条龙的训练体制
  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像工业化大生产,注重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化。资源讲求集约化,生产讲求规模化,产出讲求效益化。省体育局所属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竞技人才精加工的工厂,锻造精品项目,产出精品人才。他们的上游是国家体育总局所属的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家队),他们的中游是市州级体育运动学校、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下游是县级体校。这样一个金牌产业链,目标一致,分工不同,下游精选“原材料”,中游将“粗产品”加工成“精产品”,上游精炼世界级“极品人才”。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产业链”紧密连接在一起。要转换机制,发挥优势,分类指导,批准位置,进入角色,尽快形成县、市、中心一条龙的训练体制,互为依托,分工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湖南省体育业余训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009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