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伟人体育思想与实践对湖南体育的影响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6-11-02 09:10 【字体:

  李可兴 黄晓丽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出现了很多伟人,毛泽东和贺龙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而且是我国体育史上的两位巨人,他们的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他们的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比较,对新形势下促进我国体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指导“全民健身计划”、“学校体育工作”和“奥运争先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思想;实践;影响

  1 前言
  鸦片战争以后,湖南人才辈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左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共产主义先进思想的武装,更是出现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胡耀邦、王震等政治家军事家和李达、杨昌济、徐特立、谢觉哉等哲学家和教育家。毛泽东与贺龙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军队和共和国的缔造者,而且还是体育运动的思想家、实践家和创导者,是我国体育史上的巨人,特别是在开创新中国体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实践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深化体育改革的今天,研究两位伟人的体育观,旨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毛泽东体育思想体系,完善我国体育理论体系建设。这将对指导、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施行,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SITESERVER_PAGE]  2 毛泽东和贺龙体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背景
  毛泽东的老师,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学者、教育家杨昌济一生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把体育当成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杨昌济极力主张“教育不可不置重于体育”,要教育学生“不失竞争之勇气”“再得奋斗之勇气”。杨昌济认为,—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就必然缺乏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对恶劣环境没有抵抗力,不能吃大苦,学问和事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体育,人民体质衰弱,国势也必然衰弱。因此,体育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对于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青年毛泽东,像中国近代许多有识之士一样,也把提倡和研究体育与救国救民联系在一起,与人的健康和人性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1916年暑假,毛泽东专程到离自己所住的板仓40多里远的高桥方塘冲去拜访柳午亭先生(柳直荀的父亲)。柳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学,是体育运动的热心倡导者和实践者。毛泽东专门向他请教有关体育的问题。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他向中国社会展示自己思想见解的坚实的第一步,也是他作为杰出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之一。在这篇论文中,毛泽东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以及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作用;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体育锻炼与人的身心健康等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毛泽东认为,体育是一门讲究科学并且含有终身教育因素的学问。他结合古今中外的许多史实和现象,结合自己体育锻炼的体会,对教育进行了语义层面、社会价值层面、实用操作层面等各方面的分析和阐述,不仅汲取了西方近代进化论思想的精华,并且发扬了中国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提出了较为先进的体育思想和理论。毛泽东说:“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体育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体育能“使身体平均发达……有规则秩序可言”。
  从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看,有一点非常明确,他绝不是为体育而体育,为个人而体育。无论是提倡体育运动,还是身体力行地锻炼身体,毛泽东都是将其视为意志磨练与文明进化的手段和阶梯。毛泽东把体育与远大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贺龙出身贫苦,迫于生计,七八岁就随父亲常年四处奔波,亲眼目睹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在幼小的心田中播下了翻身作主人的种子。于是他虚心拜师学习武术,在素有“武术之乡”的摇篮中成长,逐步走向“两把菜刀闹革命”的道路,主要以部队生活为主。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他把体育作为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提出体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战士“练好身子,战胜敌人”。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开展体育运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服务的”,并于1942年9月2日在《延安日报》上发表“体育军事化”的题词。
[SITESERVER_PAGE]  贺龙最早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观点。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广泛开展部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于1940年7月同师政委关向应向全师(120师)颁发的《体育训令》中提出:“体育运动应当在全军中广泛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建国后,他又指出“普及和提高是矛盾的统一,提高是为国家争取荣誉,同时也是为了指导普及”。而作为体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这不仅是文艺工作的方向,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体育工作很快地接受这一观点,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时至今天这一英明论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毛泽东与贺龙体育思想(最终形成统一的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国际威望,彻底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因此,正确理解二者的体育思想,处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对促进两个“计划”的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 毛泽东和贺龙的体育实践
  毛泽东先进的体育思想来自于他的体育实践。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身体力行,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常年坚持不懈地进行冷水浴、游泳、体操、爬山等锻炼活动。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利用屋前的一口塘,学会了游泳技术,使他的身体由弱变强;在东山学校读书时,学校禁止游泳,他就和同学一起玩秋千、浪桥、毽子、爬山;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坚持“四浴”(冷水浴、雨浴、风浴、日光浴),并自编“六段运动”,每天早晨各做一次,还经常到湘江游泳。参加革命后,毛泽东带头参加多项体育活动。他在江西叶坪的小河中教战士和当地的青少年游泳;在工作间隙与警卫战士们比赛跑步和爬山。在1933年5月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上,毛泽东担任了总评判员,还与徐特立一起组织修建过沙洲坝的大操场。在延安时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毛泽东经常打乒乓球、游泳。建国后,毛泽东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是游泳。1954年夏天,毛泽东到北戴河办公,每天繁忙工作之后,都要抽出时间下海游泳,并写出了著名词作《浪淘沙·北戴河》。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此期间,工作人员陪同毛泽东畅游了韶山水库。1961年8月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虽然工作很忙,但每天下午都到庐山顶上的水库中去游泳。在1956年5月31日~1966年7月16日的这10年中,毛泽东先后18次畅游长江,其中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高龄在武汉畅游长江的壮举,传扬于世。
[SITESERVER_PAGE]  贺龙从农民起义领袖到开国元勋,以部队生活为主。少年时代的贺龙主要学习民间武术,从小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参加革命以后,对部队的体育活动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探索,特别是他一手建设起来的120师体育活动的开展极为广泛,他不但组织全师的官兵开展体育活动,自己还亲自参加排球、游泳、骑马、爬山、田径、投弹、刺杀等活动。建国后,贺龙主管全国的体育工作,他身体力行,带头锻炼,健身活动以篮球、排球、游泳、跑步为主。

  4 毛泽东与贺龙的体育观对中国革命和建国后体育事业的影响
  毛泽东重视体育的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一生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他号召开展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运动,来“提高人民的觉悟”。1941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毛泽东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1942年,毛泽东又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明确提出了体育运动直接为抗战服务的方针。就在这一年,延安成立了新体育学会,举办了抗战时期根据地最大规模的一次运动会,一些与生产劳动、行军打仗密切相关的活动成为了比赛项目,展现了根据地军民乐观顽强、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体育运动受到了高度的重视。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3年底,全国各地参加劳卫制活动的大、中学生已达到80多万人,这对于一个刚刚解放且百废待兴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不易的。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针对当时青少年健康不良的状况,作出了一定要“健康第一”的指示。在1953年,毛泽东还号召青年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著名讲话,其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贯穿着毛泽东一贯主张的体育与德育、智育三育并重的主张,体现了国家的事业和重要的教育手段的思想,标志着党中央正式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SITESERVER_PAGE]  毛泽东非常重视并且善于运用体育的政治功能。在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上,以及在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中,毛泽东都曾经作出决策,指示有关部门从体育渠道寻找突破口,打破僵局和封锁,或者以体育方式为桥梁和纽带,使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了友好信任关系,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在当时的国际体育交往中,出于中国的国情,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展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达到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性政治外交目的。这既是体育在国际政治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也是毛泽东体育思想在中国外交领域的成功实践。
  贺龙直接领导部队,并对部队的体育活动作了大量、细致的研究探索。他积极倡导和组织部队的体育活动,增强官兵身体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最有说服力的是他一手建设起来的120师体育活动的开展极为广泛,一般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全师运动会。特别是师“战斗”篮球队的战绩威震陕甘宁,受到中央和毛泽东的表扬。1945年贺龙组织成立了著名的贺龙中学(1948年扩编为西北军政大学),并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建国后,贺龙被委任为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1953年在北京光农坛体育场,贺龙主持办起了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对办学的方式、方法和方向作了细致的研究和明确的指示,并陆续建成了各省和解放军体育学院,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人才。贺龙更加重视竞技体育,他借鉴抗战时期120师“战斗”篮球队的经验,首先在西南区成立了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体工队,同时,还建立了各省市体委、体工队、业余体校,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最佳选择。在运动队伍管理中,要求发挥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训练上严格要求,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956年,解放军代表队的陈镜开一举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SITESERVER_PAGE]  5 结束语
  毛泽东从一位受进化论影响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体育运动的思想家、实践家和倡导者。贺龙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军事体育的倡导者,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开创者。毛泽东和贺龙都出生在湖南,是中国的伟人,是湖南的骄傲。毛泽东和贺龙的体育观的形成、发展背景和立足点虽然不同,但它们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他们的体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新形势下我国体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发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俊奇.杨昌济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J],武汉:体育函授,1994(3、4):27—28.
  2.刘东.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先进体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北京党史,2003(6):18—21.
  3.邓晓东.转载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全文,学校体育教育新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9:1—10.
  4.钟明宝.贺龙竞技体育思想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5).
  5.李小兵.毛泽东的体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5):136—138.
  6.王谦.毛泽东的游泳爱好[J],北京:文史天地,2004(2):20—24.
  7.江涛.毛泽东和贺龙的体育观[J],浙江体育科学,1998(5):6—10.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伟人体育思想与实践对湖南体育的影响

1009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