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臣
湖南省体育局,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近年来,体育湘军掘起于中国体坛,他们前进的步伐中无不闪烁着“精品工程”的智慧和付出的超凡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根据本省实际,以金牌战略为理论基础,扎实构筑“精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5届全运会湖南省只获得3枚金牌,居全国各省市第25位。从第6届全运会开始,进入全国第12位;第7届全运会获15枚金牌,居全国第9位;第8届全运会获17.5枚金牌,居全国第8位;第9届全运会获19.5枚金牌,居全国第7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湖南体育健儿夺得7金1银5铜的好成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年里,湖南涌现出熊倪、唐九红、李敬、陆莉、李小鹏、刘璇、杨霞、龚智超、乐茂盛、黄穗等30多位世界冠军(其中6位奥运会冠军)。先后10次荣获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贡献奖。
指导湖南体育发展的“精品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孤立地抓竞技体育,孤立地抓金牌,而是切实加强基础建设,构筑坚实的湖南体育发展的“精品大厦”。
1 坚持金牌战略——精品工程的理论基础
在1983年举行的第5届全运会上,湖南竞技体育成绩跌到了谷底,金牌数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5位。人民群众极不满意,呼吁:湖南体育要振翅高飞!
湖南体育界为此展开了一场关于体育发展的大讨论,许多有识之士苦苦思考与探索,寻找适合湖南实际的体育发展之路。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缺少尖子运动员、缺少金牌、缺少激励人民关心体育、参加体育、支持体育的优异成绩,金牌少是湖南体育的最大实际,没有金牌,便没有地位!金牌上不去,直接影响了湖南的声誉,挫伤了群众感情,影响了体育的振兴,要想尽快取得突破,必须扬长避短,选择符合湖南体育实际的发展重点。根据心理生理特点,湖南运动员在灵巧型、轻级别和单项中有优势,并且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体操、羽毛球在20世纪70年代就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且女子项目比男子项目有优势。而力量型、耐久性项目及集体项目,相对处于劣势。要想见效快,只能集中优势兵力,突出抓金牌,实施“金牌战略”。依据这个战略,湖南根据与奥运项目接轨尽快走向世界的原则,确定了“女、小、轻、巧、水”五字方针,即在一段时间内,突出发展女子项目、小型项目、轻级别项目、灵巧型项目和水上运动项目,将体操、射击、跳水、举重、摔跤、柔道、羽毛球、网球、赛艇、皮划艇、田径、游泳共12个奥运会项目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整合资源配置,在人员编制、场地设施、服装器材、科学研究、活动经费、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向这些重点项目倾斜。并及时调整了项目布局,调整了人员编制,使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为7:3,再调整为8.5:1.5;人员编制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为9:1.再调整为9.3:0.7。项目调整使湖南省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第7届全运会比赛中,重点项目获金牌13枚,总分407分,分别为总数的86%和90%,奠定了湖南省体育竞技水平在全国的十强地位。
[SITESERVER_PAGE] 为了持续发展湖南体育,争取更大的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湖南省在“金牌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的“精品工程战略”,以4年1届的全运会为战略周期,周期内的奥运会、亚运会和国内大赛为重点战役,形成系统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更大规模地铸造精品,务求最佳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第8届全运会上,取得17.5枚金牌,名次上升到全国第8位;第9届全运会取得19.5枚金牌,列全国第7位。在体操小将陆莉和跳水名将熊倪分别夺得第25、第26届奥运会金牌之后,湖南8名体育健儿出征悉尼奥运会一举获得7枚金牌!
2 阶段持续发展——精品工程的思想基础
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突飞猛进,如果不能保持持续发展态势,只能失败。为此,在湖南省体育发展的每个阶段,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奋斗目标,指导和激励体育健儿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早在1984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就批转了省体委《关于振兴体育事业的报告》,指出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突出重点,保证优势项目先上快上,在第6届全运会上,力争总成绩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在第7届全运会上,力争进入前10名。
199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第7届全运会湖南竞技体育进入全国十强后,省委、省政府提出“巩固十强地位,力争位置前移”;第8届全运会上实现“位置前移”后,又提出“力争再创辉煌”;第9届全运会前夕提出“保八争七”。200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发展竞技体育,保持湖南的优势地位”。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湖南省体育系统步步为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登,通过不断取得的胜利来鼓舞人心,增强斗志,扩大影响,并形象地将此称为目标分步实施法。1985年全省体工会上,首次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立足第6届全运会有大的突破,总成绩进入全国中下水平。第二步,实现第7届全运会进入全国上游水平。第6届全运会湖南省以总分312分上升到全国第12位。第一步目标实现之后,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了力争在第7届全运会上跻身全国十强的奋斗目标。并且将这个总目标分为6年准备时间内的三个阶段二大步,对全运周期中的每次重大比赛,认真备战,毫不松懈。将亚运会作为锻炼队伍的舞台,将参加奥运会作为磨励精品的试金石,将全运会作为阶段决赛的总战场。争取每个发展阶段出现多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成果,以组成坚实的阶梯,最后实现进入十强的总目标,然后巩固成果,力争位置前移。
[SITESERVER_PAGE] 湖南省委、省政府不仅向全省体育界提出奋斗目标,同时采取系列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奥运会凯旋,全运会荣归,省委、省政府都召开隆重的庆功会,给予有贡献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体育工作者很高的荣誉和奖励,激励体育健儿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并及时解决训练场馆建设、奖励及经费等实际问题。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阶段发展目标,以及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成为推动全省体育发展的思想基础,成为体育发展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极大地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各地及时抓住这些机遇,不失时机地发展体育事业,由于运用得好,精神便适时地转变成为物质,使湖南的体育发展基础与时俱进,日臻雄厚。据1984年初的调查,当时全省平均2493人才有一处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仅0.0135平方米,平均745所小学才有一个运动场,全省有37个县(区)体委没有任何体育场地设施。现在全省14个市州有半数以上建有体育中心,全省有三分之一的县建有体育场、灯光球场、游泳池和训练房,省体育直属系统先后建立和完善了长沙树木岭、常德、郴州、衡阳、湘潭五个训练基地,为体育“精品工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
3 增强科技含量——精品工程的质量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含量多少决定竞技体育成绩含金量的高低。湖南体育系统注重科技在“精品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体育科学研究所将提高体育技术水平作为科研的主要目标,研究的课题都为这个目标服务。首先是加强现代体育技术的研究。湖南省体操技术水平长盛不衰,科研人员不断研究新技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南省首枚奥运会金牌就是体操新秀陆莉凭借新的技术动作获得的。第二是加强科学选材研究。运动员进队,科研所都要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生理、心理要求,运用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标准进行测试,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保证高素质的体育运动人才进队。第三是进行营养补剂的开发研制和使用,保障运动员的营养补给,尽快消除疲劳。第四是加大科研测试的力度与密度,帮助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密切注意运动员训练中机体变化情况,掌握好训练节奏,减少受伤等非战斗性消耗。第五是派科研副教练员下队,对重点项目、重点队员实行跟踪服务,保障重点队员的训练,及早成材,及早出成绩。第六是加强情报信息研究,准确地掌握国内外体育技术发展动态,及时采取对策。科技使运动队保证了训练质量,争取了训练时间,加快了成才速度,提高了成功概率。
[SITESERVER_PAGE] 4 坚持以人为本——精品工程的力量基础
金牌靠人去铸造,“精品工程”靠人去建筑,没有人的积极性,“精品工程”无从谈起。在“精品工程”建设中,湖南体育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最大的潜力放在第一位。
首先是让每个人、每个队、每个训练单位都明白地知道在每个周期、每个阶段、每次战役中承担什么任务、什么责任,并根据有关单位承担的责任签订协议,交纳风险抵押金,完成任务有奖,完不成任务受罚,共同承担风险,任务到队,责任到人。第二,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湖南经济基础薄弱,在艰苦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能发挥生命线作用。各运动队广泛地开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物质利益与国家利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之间的关系。第二,发挥老优秀运动员的作用。提高老优秀运动员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解决训练、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许多老优秀运动员在竞技体育工作中发挥了挑大梁的作用。熊倪复出并夺取奥运会、全运会金牌,便是成功的例子。第四,按绩取酬。对重点教练员、运动员实行训练补贴;对攻关教练员、运动员实行攻关补贴;对承担夺取金牌任务的运动员、教练员实行金牌补贴;对于在全运会和奥运会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政府奖励和积极吸纳社会奖励相结合给予丰厚的物质报酬和授予荣誉称号;对于特别优秀的运动员,进行重点培养并安排到领导岗位。由于劳动成果得到了承认和报酬,大大激发了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率。
5 提高体育意识——精品工程的社会基础
体育是一项社会活动,必须获得全社会的支持才能发展,如果孤立地抓竞技体育,必然成为沙滩上的大厦,不能持久。湖南各级体育部门通过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参加体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体育,广泛造成社会舆论关心体育,广泛发掘社会潜力开展体育,营造体育发展的深厚社会基础。早在1984年,当省体委提出“一手抓金牌,一手抓建设”的时候,有些同志的认识出现偏差,省体委及时提出了“金牌激励群体,群体铸造金牌”的思想,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法》的发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营造体育社会基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湖南省于1996年发布了《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湖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委员会,14个市州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各级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根据“政府管体育,社会办体育”和“联系实际,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指导思想,初步建成了全省全民健身工作框架,这个框架由宏观管理网络、社会组织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基础培训网络、评比激励网络、科学指导网络、物质保障网络、法规制度网络共8条网络组成。从1997年起,湖南省连续五年开展了全民健身宣传月暨全民健身节活动,多达1亿人次参加,涌现出千艘龙舟闹三湘、百万群众接力跑、50万人健身大展示、10万人体质大测试的全民健身崭新局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超过了全省总人口的1/3,全省有33个县市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现在,体育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体育在农村逐步成为时尚,在城镇社区成为亮点,学校体育持续发展,评比竞赛形成制度,宣传激励形成声势,场地设施成效日见,基础条件大为改观。在国家体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进行的三届群众体育综合评估中,湖南省均获得“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奖”。人民群众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了体质,从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幸福,便把发展体育作为自己的事情予以特别关注,希望湖南运动员能在全国运动会、奥运会上夺取金牌,为省争光,为国争光。这是湖南省推行“金牌战略”、营造“精品工程”的源头活水和无穷力量!
[SITESERVER_PAGE] 6 培养后备人才——精品工程的资源基础
“精品工程”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作基础。抓“精品工程”,提高体育技术水平,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湖南体育的全面发展,利用金牌的凝聚力、冠军的号召力和精品的吸引力将更多优秀人才集纳到体育发展的大旗下,形成全面振兴湖南体育的浩荡大军。因此,湖南体育部门一直下大力气抓业余训练。
早在1991年,湖南省就实施了“增强后劲,县为重点”战略;1998年,提出了“大力改革高级,重点提高中级,巩固完善初级”和建立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业余训练指导思想;制订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形成特色,打造精品”的人才培训规划;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业务指导思想;通过“一校两制”“体教结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形成强县、强校、强项新格局;通过创办项目管理中心,实行业余与专业、训练与竞赛一条龙的项目管理体制。这些措施使体育后备队伍建设踏上新的坦途,业余练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新态势:
一是训练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体教结合,支持学校、行业、企业以及个人开办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体育俱乐部、体育训练中心等,共同为国家培训优秀人才。
二是训练体系向网络化发展。全省业余训练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紧密衔接、网络发展的体系。各地以市州体校和县级单项运动学校为龙头,带动县级体校、试点校、重点校班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共同发展,而县级体校和试点校大多建立了本县的中小学校的体育训练网点结构,保障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的梯队建设。
三是训练模式向集约化发展,根据“精品工程”“突出重点,培养精品,主攻金牌”战略,全省建立了举重、体操、羽毛球、皮划艇、摔跤、柔道等多个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举重、羽毛球、体操、跳水项目基地已成为国家级人才训练基地或单项运动学校。
四是训练手段向科学化发展。湖南省体育局先后为各市州配备了测试仪器,培训了专门人才。省体科所对青少年业余训练做到突出重点,单列课题,深入调研,尤其是在运动员选材时,加强了具体指导。
五是训练管理向规范化发展。对业余运动员的招收、培训、输送三个环节实行规范管理,制订了人才交流管理办法,对运动员实行注册制度。各地与省里联网建立了后备人才数据库,运动员注册实现电子化管理,并积极试行手纹鉴别法,进一步加强运动员资格管理。
[SITESERVER_PAGE] 在业余训练中,大胆推行了“目标越级瞄准”方略,即县、市、省不是单纯地将目标瞄准上一级、到上一级比赛中去拿金牌,而是在“奥运战略”“金牌战略”“精品工程”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将目标“越级瞄准”,到更高一级去拿金牌,立足于“为国争光”。鼓励县一级业余体校从选苗子开始,便着眼于培养在全运会、奥运会上夺金牌的精品,当这些苗子有了一定基础时,送到省队提高,然后千方百计送到国家队去深造。比如湘潭钢铁公司体校培养的“网球三姐妹”李芳、唐敏、陈莉,安化县体校培养输送的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廖智纯等。全省16所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和8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也各具特色。株洲电力机车厂体校和湘西永顺县的体操、古丈县的举重、邵东县的皮划艇,都形成了优势传统项目,为国家和省输送了一批优秀苗子。从第7届全运会以来,湖南省业余训练共向省队输送了500余名优秀苗子。在悉尼奥运会上夺金的5名选手,有4名是通过基层体校发现、培养输送上来的。在第9届全运会上,湖南田径队获得两枚金牌,其选手就是中学体育老师直接培养输送到省队的。
7 深化体制改革——精品工程的动力基础
改革是对现有体制的完善,剔除其中不合理部分,使之能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更具有活力。湖南省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使之成为推动“精品工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力基础。
一是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和全员聘用制,使其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部分单位试点的基础上,在各直属单位全面推行。
二是对教练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对部分教练员实行年薪制,对“金牌教练”实行高薪制,对多年带队未出成绩的教练员实行解聘制。
三是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在对体操、举重、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所有省属体育项目运动队的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建立项目管理中心,对运动队训练、业余训练、参加全国全省竞赛、裁判员审批、运动员审编、经费管理等实行“一条龙”管理。调整编制,增加经费,确保重点,以培养奥运会后备力量为主体目标,建好一、二、三线队伍,搞好年龄衔接。
四是对湖南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进行改制。经省政府批准,将湖南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改制为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将职业教育改制为普通教育,便于高素质体育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有利于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就业与安置。
8 结论
基础是大厦的根本。这个原则适应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何领域。思想政治建设是如此、经济社会建设是如此、文化体育建设亦是如此。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牢固的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中的任何方面的削弱都有可能使体育事业发展“大厦”在向高峰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倾斜。这种倾斜的危险与“大厦”上升的高度成正比,“大厦”越高,危险越大。任何急功近利式的粉饰太平或投机取巧,只能使事业遭到挫折,最终使“大厦”倾覆。湖南省在实施体育发展“精品战略”中,与时俱进地加强“精品工程”的基础建设,包括理论基础、思想基础、质量基础、力量基础、社会基础、资源基础和动力基础,使湖南体育“精品工程”成为岿然大厦,保证了体育竞技水平20年持续发展,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事业的发展,这种基础建设必须继续加强;对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必须随时加固;同时,及时消除隐患。惟如此,定能保证湖南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