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湖南省体育课程的历史回顾与研究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06-11-02 08:48 【字体:

  刘 震 张志云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株洲  412007

  摘要:通过对湖南近现代(1903~1985)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寻求和发现在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于现今湖南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关键词:湖南;体育课程;近现代历史

  我国体育课程经历了1840~1903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孕育过程,终以1903年颁布实施的癸卯学制为标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至今百余年历史。中国的体育课程从无到有、从简单抄袭到自我创造、再演变到今日之发展态势的百余年历程充满了艰辛、曲折和反复,为当今的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任何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和改革都具有历史的根源,今天和明天的体育课程不过是昨日体育课程的历史延伸和变迁。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其近现代百余年的体育课程发展史既是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的一个缩影,又有着自身的鲜明个性,这是我们研究现在和未来湖南体育课程历史根源最具体的理论基础。
  随同我国体育史学界的一般看法,笔者将“近代”理解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时期;将“现代”理解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现在的历史时期。鉴于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构成学校体育的其他组成部分高度相关,笔者试图将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史的研究放到学校体育的大环境中进行。

[SITESERVER_PAGE]  1 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历史回顾
  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始于清光绪23年(1897)谭嗣同在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当时设有体操科。光绪29年(1903)《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湖南陆续兴起的中小学堂、高等学堂均设体操科并按《大清教育法令》规定,以日本兵士操为教材。1912年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教学内容随全国趋势演化,逐渐以田径、器械体操、球类、武术、游泳、舞蹈和游戏为主。自此至20世纪30年代,湖南教育界人士重视体育课程,曾一度呈现兴旺景象。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但相对全国而言稍显落后。
  1.1 湖南近代体育课程发展简况
  清朝末期,大、中、小学堂每周设体操科分别为3、2、3学时,教材为兵士操和普通体操,初小有益之运动(即游戏)。民国初年高等学校停开体操科。1936年,教育部发布《暂行大学课程纲要》,规定高等学校设体育课。次年,湖南大学、雅礼大学等高校一、二年级设体育课,每周2课时,教材有田径、球类、游泳、游戏等,但是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各行其是。民国初期,各中学体操科男生每周3课时,女生为2课时。民国11年(1922)规定体育课每周3课时。民国18年(1929)12月,规定体育课每周3课时。民国29年12月,中学体育每周2课时,但实行并非一致。民国2年(1913)起,开始推广田径、球类、体操、游泳、户外等运动。“五四运动后,湖南各中学体育教材基本为近代体育课程所代替,体育课推行“三段教学法”(初段、中段、末段)。民国29年(1940)12月,教育部发出《修正初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材有体操、韵律活动、游戏、技巧运动、球类运动、田径、自卫运动、水上运动等。因抗日战争缘故难以按部颁标准施行,体育教材唯篮排球是尚,辅以简单易行的登山、远足、跳绳。民国4年,初小设体操科4课时。民国11年,初小每周体育课150分钟、高小180分钟,初小低年级改为唱游;民国30年,国民学校及中小学规定体育课每周不得少于2课时。民国初期,小学体操科教材与教法照旧,小学低年级有简单走步和柔软体操、表情游戏、竞争游戏;中年级有短距离径赛、走浪桥、舞蹈、徒手体操;高年级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器械体操及跳高、跳远。民国26年,陈奎生编的《小学体育课教学实例》曾在全省普遍推行。民国30年3月,省教育厅发布《小学体育改进要点》其中第4条规定:“国民学校及中心学校,体育正课教材以韵律游戏为主,田径、球类和其他教材也以游戏方法教之。”
[SITESERVER_PAGE]  近代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有早操和课间操。清光绪31年(1905),湖南学堂的《学生生活通则》中规定有晨间活动,以习徒手体操与武术为主要内容,由体操教习指导。民国初年,晨间活动普遍在各学校开展,同时出现了课间操。民国26年,湖南各级学校都实行了晨操或课间操,并走向正规。民国18年到33年,对高中以上学生实行军训,一些学校的晨操由学校军训处管理,以军事队列操练为内容。
  1.2 湖南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筒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体育课程一直受到湖南体育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湖南各大专院校按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将体育课列为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连上。1960~1962年因经济困难基本停课,1963年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课闹革命,体育课中断,1978年又逐渐走上正轨。教材内容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为主,教法采用苏联“四段教学法”,后来又有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卫生知识、选用教材等内容。1979年10月,针对学生差异将体育课分为普通、专项、保健3种类型。
  湖南的中学体育课每周2课时,中师每周设2~3课时,“文革”时改为军体课,体育课为军训与劳动所代替。1973年开始。恢复体育课,但受“左”倾错误影响,教学时间没有保证,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1979年10月,湖南省在衡阳召开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申中学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强调上好体育课,保证质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等学校设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与教法。1953年,教育部编译了《苏联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在全国试用后,湖南组织全省中等学校体育教师进行学习,次年即普遍使用,教法也采用苏联的分组轮换教学。1955年,省教育厅组织部分体育教师编写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含舞蹈)为主的《湖南中学各年级体育教材大纲》在全省试用。1969年,将体育课改为军体课,湖南编制了一套军体课教材。1975年,省教育厅委托长沙市教育局,组织部分体育教师编写了《中学体育试用教材》,在全省各中学试用。1981年长沙市教育局报请教育厅、省出版局批准编写了一套《中学各年级体育教学试用课本》,先后在全省22个市、县试用。
[SITESERVER_PAGE]  1950年,湖南小学设体育课4课时。1955年9月2日,按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之规定,小学六年都设体育课每周2课时,各小学依照实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增设一节体育课。1953年起,湖南省参照苏联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结合全省学生实际进行教学。1955年9月以后,按教育部先后两次制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湖南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教材都以推行《劳卫制》少年级锻炼项目为内容。1978年10月以后,体育课教材按教育部要求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为内容,低年级以走步、游戏为主,并配以音乐;中年级以简单的田径、体操、队列练习为主;高年级以田径为主,体操、武术、队形变换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湖南的大、中学校住校学生一律习早操,所有学生都习课间操,每次为20分钟。1951年12月1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第1套广播体操,全国第一次统一了大、中学校的早操和课间操教材。湖南各小学校自1953年以来,普遍推广由国家体委先后颁布的7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一律实行课前操,冬季改在上午第二节课后做课间操。二部制的学校下午举行课间操。湖南的大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达标锻炼、课余体育训练。湖南组队参加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举办全省大中学生运动会,成立体育协会,建立训练基地,逐步提高了学校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此外,在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体育活动成绩突出的名校。如长沙楚怡小学、湖南一师、桃花仑小学、岳云中学、周南中学等。也出现了师资严重不足的困难,全省相应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师资建设。湖南的体育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努力钻研教法,总结出不少经验。

  2 对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思考
  2.1 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进步趋势
  湖南的体育课程从晚清发展至今,从清晰可见的历史脉络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体育课程比昨天的体育课程要合理得多,先进得多。不论是将民初的体育课与清末的体育课程相比,还是拿民国中晚时期的体育课程与民初的体育课程相比较,又或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与旧中国的体育课程相比较,这种进步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体育课程的设置日趋稳定,基本稳定在2课时必修课程的形式上。其次,体育课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逐渐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达标锻炼,课外体育训练,参加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举办全省大、中学生运动会等。其三,体育课程的目标日益明确,教材内容不断丰富,教法逐步成型,教学经验得以总结和推广。学校体育课程逐渐成为国民体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教育与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教材内容从单一的兵士操开始,逐渐过渡到以田径、器械体操、球类、武术、游泳、舞蹈和游戏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再进一步丰富。教法上从无到有,从各行其是到统一,从借鉴国外、参照全国到自我摸索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交流与推广,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与体育课程建设相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到1988年止,全省有体育教师11828名,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32倍;体育教学研究加深,评价标准日趋科学,体育工作突出的名校涌现,形成一定的湖南特色。当然,在这段进步的历史变迁中,也存在着一时的倒退或偏差,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文革”影响下的体育课程遭受极大的破坏,但这只是阶段现象,无法抗拒历史进步的所趋大势。
[SITESERVER_PAGE]  2.2 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相对落后
  在纵向比较上,湖南今天的体育课程优于以往的体育课程;而就横向比较而言,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与全国或其他省份比较起来显得相对落后。自1923年至20世纪30年代,湖南教育界人士重视体育,一些中等学校不惜重金从外地聘请体育名家任教,湖南的学校体育曾一度呈现兴旺景象。此后,一度呈相对衰退景象。从整体而言,不少中、小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育、轻体育,体育经费短缺,体育师资量少质差,制约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湖南学生的体质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参加高考体检合格率逐年下降:1981年为35.3%,1984年为33.5%.1987年为30.49%。组队参加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所获成绩普遍较差。1982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湖南省高校体育系科组田径团体总分为56.5分,比第1名的吉林省队少88分,比第6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队少23分;湖南普通高校组田径团体总分仅为13.5分,比第1名的湖北队少202分,比第6名的上海市队少73.5分。从得分项目看,湖南省高校体育系科组男、女长跑与女子田赛项目均为零分。普通高校男、女田径成绩也普遍较差。第2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湖南派出87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比赛。田径甲组男、女,乙组男、女,丙组男、女总分分别列第20、11,第5、13,第8、17名。女子篮球比赛获第9名。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共设金牌120枚,湖南未得1枚,篮球、排球、乒乓球、艺术体操均未取得名次。首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湖南田径代表队甲组团体列19名,乙组列16名。第2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湖南中学生体育代表团的男、女篮球队均未取得名次,田径男子甲组、男女乙组均未能得分,田径团体总分列全国倒数第2名。第3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湖南中学生男、女篮球代表队参加广东赛区的预赛,未进入决赛。田径代表队普通中学男子组列第9名(21队)得44分,女子组列第15名(共21个队),得18分;业余体校组男子列第21名(共23个队),仅得6分;女子组列第19名(共24个队),只得9分。种种迹象表明,湖南近代体育课程发展整体上相对落后于全国同类省市区。
[SITESERVER_PAGE]  2.3 湖南近代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状况趋同全国,特色不明显
  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与全国体育课程的发展态势趋同。我们在翻阅与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时,常常会发现我省的绝大部分体育课程相关政策及规定的出台都遵循一个依据,那就是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或规定。参看全国的体育课程史料,亦不难发现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都体现着这种趋同态势。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教育和体育执行的都是“举国体制”,课程的统一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其二,湖南因其自身条件不够,能动性发挥不够,以至于不能灵活运用和发挥自身特色,导致体育课程的湖南特色不显著。由于没有显著的个性特征,作为中国一部分的湖南与全国在体育课程上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自然是不可避免了。
  2.4 湖南近观代体育课程实效差
  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出台,或是观念的更新,都不一定能使体育课程产生实质性的变革,近代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体育课程的“强社会制约性”所致。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受着经费、师资和管理决策者的主观意识等因素影响。清末体育课程因历史的积淀不够,经费、场地、教材、师资的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学校的体操科形同虚设。而随后的体育课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上相同或相似弊端,各学校在体育课设置上大多各行其是。“一个哨子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晴天一二一,雨天改自习”,这句顺口溜概括了几十年里湖南省体育课的基本面貌:经费不足,场地有限,教材单调,师资素质不高,靠天吃饭,放羊式教学等。根据民国36年湖南省教育厅体育督学张家勋、盛国俊在视察湘潭、衡阳、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市体育教学后所做的考察报告中说:“各学校有只上1节体育课的,有合班上体育课的,有2节体育课连上的。”加之社会动荡不安,列强骚扰,日寇侵华,连年内战以及体育和教育观念不成熟,决策层对体育课程的理解所限,朝令夕改,使学校及体育教师无所适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教育秩序逐渐走上正规。但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的非正常性社会秩序的严重干扰,使体育课程一直生存于时有时无、似是而非的孤缝中。因此,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与教育规律及青少年成长需要相去甚远,导致学生体质水平偏低,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落后。
  在湖南近现代史上也涌现出一批体育课程做得有声有色的名校。这些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领导者或决策者(校长)十分重视体育,保持投入,这也许就是体育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体育课程易受影响的性质:假如这些学校的校长不重视体育或是轻视体育,结果会正好相反。

  3 结束语
  湖南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历程;它是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的一个缩影而无自身明显个性;它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却又表现出相对独立的一面。今后湖南体育课程建设必然是历史的延续,能改变的是其落后的局面,能保持的是其进步的趋势,不能改变的是它易受影响而又相对独立的本性。我们可以营造良好的影响因素以良性的影响效果去促进今后湖南体育课程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湖南省体育课程的历史回顾与研究

1009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