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抢花炮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1-08-18 16:58 【字体:

蒋松卿

  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民族中间的一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文娱体育活动,据考证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据民国时期广西《三江县志》记述:“花炮会,届时男女成集。其竞赛以冲天铁炮内装铁环,若实弹然。燃炮后,铁炮直冲霄汉,观众闻炮声,即以铁环为目标蜂拥争取,以夺得铁环者按头、二、三炮一次颁奖,其友族皆簇拥庆贺,欢声若雷。”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处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同胞有时到广西三江、龙胜一带去参加抢花炮活动,三江、龙胜的侗胞也来通道抢花炮。这种“甜如蜜、胶似漆”的友好往来,一直保持并有所发展。
  抢花炮人称“勇敢者的运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踊跃。侗乡流行着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好风光,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逞英豪。”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岩坪一带,抢花炮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过去,抢得红炮圈,象征着村寨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并司得到主持这项活动的村寨颁发的奖品:一头染红的大肥猪、一包银元、几个镜屏等。大家抢红炮圈时,激烈紧张,拼命地互相抢夺,但人人都严格遵守传统的不成文的规则,即不打人、不踏人、不弄虚作假,以智取胜,以力量和速度夺魁。
  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涌向岩坪,有的是为了本村寨的抢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抢花炮活动由各村寨每年轮流主持。凡是主持抢花炮的村寨,事先请编织手艺高的人用青细竹篾或藤条编织三至五个茶杯口大的圆圈,外面缠以红布,再以红、绿丝线扎牢。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炮筒口上点燃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各个村寨的选手争相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树枝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争先恐后地跳到塘里,爬上悬崖、屋顶、树上去寻找,个个奋不顾身,人人勇往直前。
[SITESERVER_PAGE]  抢到红炮圈之后,还必须在人人争抢中“过关斩将”,将其送到庙里的裁判台上才算胜利。因此,一炮一般要争夺两个小时左右。当选手把红炮圈送到庙里裁判台后,庙里响起钟声鼓声,并鸣铁炮三响,表示头炮胜利结束。接着还要进行二炮、三炮,有的抢到四炮、五炮。凡是抢到头炮红炮圈的村寨,来年的抢花炮活动由其筹办,也要准备一头染红的大肥猪和其他奖品,叫做“还炮”。
  在保留民族特点的基础上,有关方面对抢花炮进行了适合正式比赛的改革:规定了比赛时间和场地范围以及参赛队人数,还增设了一个炮台区,同时不受三炮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抢到花炮积数的多少分胜负。改革后的抢花炮运动,花炮圈已改为直径5厘米的铁环,外缠红绸。赛场长60米、宽50米,两端各放一花篮。比赛以队为单位,上场运动员各10名。比赛时间为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各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铁炮置于场中央,点燃铁炮,铁环冲至空中落下时,双方运动员蜂拥抢夺、突破、堵截,以抢到铁环并将其送至对方花篮次数多者为胜。争夺时可挤、钻、护、传、拦、抢以及做各种假动作,但不准踢、扭对方运动员关节,更不准以利器伤人。
  原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抢花炮

1009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