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松卿
哆毽是侗族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项目。相传产生于宋代。当时,侗族人民从插秧时互抛秧苗的动作中受到启发,便用稻草扎成小球或小饼在寨前屋后或小坡上抛打,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侗族青年男女非常喜欢拍哆毽,春节前后更是高潮期,户户拍哆毽,飞花传情意。
哆毽分青草毽、稻草毽、芦苇毽、鸡毛毽四种。青草毽用一种叫野鸡草的嫩草扎成;稻草毽用稻草扎成,形似葵花,底边绞成发辫型,中间以一束稻草作腰带,压瘪即成;芦苇毽是用芦苇秆剪成一样长的小棒,用线连成一体再插入底盘,形同百响鞭炮;鸡毛毽是最讲究的毽子,用各种颜色的鸡毛扎成,毽下用两层白瓜壳作底盘,鸡毛管上还穿上铜线和一种叫“茨谷”的珠子,这种毽子不但色彩艳丽,而且拍打起来铿锵作响。
侗族哆毽的打法与打羽毛球相似,但不用拍子只用手。以拍得最高最远,接得最稳、落地最少为优胜,其打法多样,依场地不同而定。有以鼓楼(侗寨举行会议的地方)旁为场地的男子单打;有以侗寨小巷为场地的女子单打;有以山坡为场地的男女对打;有寨与寨相邀,十多人围成圆圈的团体赛。带有竞技性的打法是拍毽者分两队对拍,中间站一人叫“寨工”,如一方被截住,则罚一方站在中间为“寨工”,直至其截住另一方毽子为止。
侗家哆毽能手一口气可连拍几百次,拍法多变,身段优美。双人对拍时,只见五彩哆毽在空中往返穿梭飞舞,毽子“铿锵”的响声,伴以“啪啪”的击毽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节日,年轻人总是邀请自己的情侣对拍,彩毽在两人间飞来飞去,所以人们又称对拍彩毽为“飞花传情”。哆毽在侗乡还是一种带社交性的体育活动,很少有人拒绝邀请。男女青年谁若不会拍哆毽,谁就会遭到人们的讥笑。
原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