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播公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1-08-18 16:45 【字体:

万光辉 周克

  播公俗称“打长鼓”。长鼓按其形状大小可分三种:一是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厘米至90厘米,中间鼓腰直径约4厘米至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8厘米至10厘米;二是中长鼓,又叫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厘米至130厘米;三是大长鼓,也名赛鼓,长约180厘米至200厘米,中间鼓腰直径约20至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厘米至40厘米。均用木质较轻的树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涂上油漆,绘上龙凤和花纹图案。
  长鼓的击鼓动作有72套。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造房屋、模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短鼓的击法是左手握鼓腰,并不断转动,右手击两端鼓面,脚、手配合按击鼓套路做蹲、跳、走、旋转等动作。人数分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对打,并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而较缓慢,武打动作粗犷且带跳跃,速度较快。技艺高超者可两人同在一方桌上对打,互相旋转腾挪而不露破绽。击鼓风格各地不同。如江华两岔河的瑶族打长鼓,蹲得特别低而且动作沉稳缓慢,宁远九嶷山和新田门楼下的瑶族则与之相反,江华涛圩区的平地瑶族则是站着打。短鼓多流行于江华、宁远、蓝山、新田等地的过山瑶族中。长腰鼓则是将鼓用绳系在颈上悬于腰间,两手分别拍击两端鼓面,动作与上述同,由两人或四人对打,也可一群人围成圆圈打。赛鼓打时由二至四人抬着,近年来已改为用绳索吊在大树枝上,只由一人扶住,击鼓者用由棉布缠成长方形、手掌大小的击鼓布垫,绑在手上击鼓,以鼓声最洪亮、余音最长者为优胜。赛鼓的鼓皮与鼓身平时分开收藏。这种鼓多流行于江华县涛圩区一带。
[SITESERVER_PAGE]   长鼓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十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进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南宋景定元年(1260)颁发的《评皇券牒》载:“动旨恩敕……赐龙犬盘获(瓠)为始祖盘王……三年一庆,五年一乐,聚集一脉男女,摇动长鼓,吹唱笙竽鼓乐。”宋代沈辽《踏瑶曲》载:“湘江东西踏盘王,清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耍钱,乐神打起长鼓。”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载:“衡人赛盘鼓。赛之日,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者,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
  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牛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的权桠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牛(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
  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的三月三日、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举行。特别是十月十六日的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为七天七夜。新中国建立前由同姓宗族举行上述活动。新中国建立后,以村寨或山乡为单位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而且打长鼓亦不限于节日,国庆节、庆新年、贺丰收时,也打起长鼓。1951年、1964年国庆期间,江华县瑶族长鼓手盘天丰、盘永明与周德成、赵庚妹先后进京表演,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手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作了表演。
  原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播公

1009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