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涤青 宋迪松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自1903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不一年改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1904年11月,又改为湖南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3月始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文启泉。1914年4月,最后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回溯城南书院,更可说是悠悠湘水,源远流长。它是宋朝张南轩创建的,历宋、元、明、清诸朝,讲学之风不绝,到现在有将近800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培育人才的中心。特别是近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新中国的缔造和成长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为中国现代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一师不仅是一个文风很盛的学校,有很高的教学质量,而且有浓厚的体育运动风气,在各个时期的体育竞赛中,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中,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现将几个时期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 建校后至马日事变前(1912年至1927年)的体育概况
(一)体育运动的兴起
一师原来是一个文风很盛的学校,对体育并不十分重视。它的前期,正是民国刚成立,百废待举,旋即袁氏称帝,南北军阀混战,政局极不稳定,要办好一所公立学校是十分艰难的。孔昭绶恰于此时,前后两次出任一师校长。他是湖南高等师范毕业的,后留学日本,为法学士,早期受到湖南维新派谭嗣同、唐才常等时务学堂的影响,是一个富有爱国思想、有高尚伦理修养的知识分子,为学校披荆斩棘、建树颇多。他带来了民主办学的风气,聘请方维夏、王邦模、王季范、王昌麟等为学监,杨昌济、徐特立、易培基等担任教师。他第二次担任校长时,正从日本留学归来,全面考察了日本教育,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首先从教育人手,知耻近乎勇,以国耻鞭策学生,极力提倡尚武精神,把“知耻公诚勤俭”作为一师校训,要求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注重人格教育、军国民教育。当时兵式操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的实施,有详尽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延聘学有专长的体育教师担任教学,一个学期由两人增至六人;组织志愿军,进行野战演习;发动师生员工分甲乙丙丁四组轮流参加劳动,开辟操坪,掘土8650立方米。新操坪长290尺,宽138尺。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种才能,学校成立了技能会,后改为自进会学友会。学友会有14部两组,有过半数的部是属于体育锻炼的,如拳术、剑术、架梁蹴球、庭球、野球、水陆运动选手。这些部把全校学生都组织到学友会中来,按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报名参加。但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个或两个体育项目,这样就把全校学生的体育课余活动组织起来了。各部都制订规程,有了严密周详的考查制度。学生缺席迟到,都有记录员登记扣减操行成绩体育分数,学生慢慢养成了运动习惯,借此推动了体育运动的普及。由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体育成绩显著提高。还请了李石岑老师教游泳。当时校际之间的体育竞赛活动也开展起来了,如足球比赛,长郡中学的八大球王曾称霸一时,一师在战败之余,仍然发愤图强,后竟组织了20多个球队,勤学苦练,居然把王牌的长郡足球队打败了。为了开展这些活动,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空坪隙地,还争取利用了教育会坪、协操坪的场地。这就是当年一师的“足球热”。为了不局限于在室外开展体育活动,还千方百计为雨天的室内活动精心策划。在没有适当的房屋设备,又缺少经费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他们提出了打乒乓球的办法:由学友会做了12台木架和竹布网,每班领一套,利用礼堂、会客室、楼上走廊,以见缝插针的办法,把球台安置好,形成一时的所谓“乒乓球狂”。时间上,早起后的晨间锻炼,上午一、三两节课后的十分钟课间操,下午课余,有些活动延续到晚餐前,甚至晚餐后、晚自习前的自由活动时间都利用了。空间上,学校内外,妙高峰上下,橘子洲头,湘江之畔,教育会坪,协操坪场地,都被一师的学生占领了。一师在孔昭绶主校时,课外体育活动已打好了基础,易培基上台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加以发扬光大。
[SITESERVER_PAGE] (二)20世纪20年代迎来体育运动的高潮
五四运动前,《新青年》传播了新文化的思潮。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920年“驱张”(驱逐张敬尧)之后,湖南的教育界扬眉吐气。“驱张”代表易培基是一师的国文教员,当上了湖南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并兼任了一师的校长。他在五四前后是进步的民主派人物,决心把一师办成一个新型的学校。一师的教育方针,贯彻了民主与科学、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易培基从省内外各地特别是沪、杭一带延聘了许多进步教师。1920年9月,毛泽东被聘为一师附小主事,并在一师兼教语文和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陈昌担任国文教员,熊瑾玎负责学校总务。一师还先后延聘了一批参加五四运动或受五四运动熏陶的新人物来校任教。一时间,学校形成了各种“新思潮”,几乎各派“新思潮”都可以找到其代表人物。如沈仲九、匡互生、陈启天、余家菊、夏丐尊、田汉、周谷城、王鲁彦等。易培基废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彻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民主与自由的校风。由于学友会的活动在前一阶段把各部的体育活动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加轰轰烈烈地展开,因为在孔昭绶时期的大批学生像毛泽东、陈昌等都已登上了一师的讲台,他们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光辉的体育实践,对这个学校体育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三)毛泽东在一师的体育实践
毛泽东在一师先后度过了7年的峥嵘岁月,较长的学生生活是在一师度过的。后来他对人说:“一师是一所好学校。”他最敬佩的教师有杨昌济、黎锦熙、袁仲谦、徐特立、方维夏等。这些老师的道德文章、为人处世都使他钦佩,特别是杨昌济先生。杨昌济曾留学日本、英国9年。他在伦敦听到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消息,马上返回祖国,想把平生的学问都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谢绝了公署任命他为教育司长的聘请,却选择了这个师范学校的职务。他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富有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反对封建的腐败生活,提倡民主的科学的新生活。杨先生锻炼身体的三件法宝是:“废止朝食,行深呼吸,成年行冷水浴。”毛泽东选择了冷水浴并加以发展。1916年暑假,杨昌济先生介绍的柳午亭先生是一位体育运动的热心倡导者和实践者。当时毛泽东正悉心研究体育问题,亲自访问了柳午亭先生,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谈。毛泽东回来时对杨昌济谈了此行的印象,称赞柳先生在体育的研究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许多地方值得效法。一师于1913年秋创建技能会,目的在使学生培养各种生活技能。1914年改名自进会;1915年改为学友会。学友会的宗旨是:“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会长由校长担任,但实际上负责任的是总务。毛泽东自1915年起至1918年上期毕业为止,每期都担任了学友会的重要工作。1915年至1917年上期四个学期都担任文牍,1917年下期至1918年上期,担任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自毛泽东担任总务这一期起,体育活动开展得特别有声有色,轰轰烈烈的局面展开了,学友会有八个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各部部长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再聘请教师担任辅导。各部的活动是每周一次,唯有体育活动则三次二次或一次不等,都是排在每天的课余时间,有些学术活动是放在晚间的。
[SITESERVER_PAGE] 毛泽东在体育方面的光辉实践,惊人的领导能力,为一师的体育活动谱下了新的篇章。他的体育实践,包括冷水浴、风浴、雨浴、日光浴、游泳、登山、野外宿营和长途旅行等。他认为冷水浴足以练习勇猛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通常在清晨冷水浴之后,再做自编的徒手体操“六段运动”。盛夏时率领同学到南湖港、橘子洲头游泳,在沙滩上进行日光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他当年的豪言壮语。登山露营和长途步行,也是毛泽东锻炼身体的方法。在星期日或假日,毛泽东和蔡和森、陈昌等攀登岳麓山。在爱晚亭畅谈,在丛林中露宿,借以锻炼胆量。为了进行社会调查,曾作几次长途旅行。他认识到体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安危,做一个革命者必须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他有感于当时学生负担过重而体育往往被人忽视的情况,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上,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这是一篇充满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极其出色的文章。文章一开始,即用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阐明了体育之意义,认为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寓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说明了德智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中国由于几千年来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重文轻武的积习很深,学校往往以多如牛毛的繁重功课压在学生头上,而体育往往被忽视。一师有一年先后死了7个同学,开追悼会时,毛泽东写了一副对联:“为何死去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当时师生震动很大,这是他写《体育之研究》的时代背景。文章进一步阐述“天地盖唯有动”,批判了宋明理学家的主静论,认为动才是养身的要义。“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律可循者日体育”,解释了体育的意义。“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岁之人,犹有改变官骸之效。”说明人的身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可以因体育锻炼而改变的,说明了身体强弱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文章指出“坚实在乎锻炼,锻炼在乎自觉”,“欲求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这里面有可贵的辩证唯物观点。
[SITESERVER_PAGE] 二 复校后一师体育概况
1927年5月“马日事变”之后,一师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杀害的尚无精确统计,据估计有百人左右。学校停办了一个时期之后,就迁离了城南书院旧址。据校史记载罗驭雄当校长是1927年1月至1927年9月,大概半年多的时间,复校的校长是谢祖尧。1927年1月至1932年9月,中间停办有一年多一点。1927年重办一师时,认为老一师出“暴徒”、“过激派”,为了“端正趋向”、“挽回风气”,于是选择了教育会坪为校址,班次从头开始,面向全省招生。1938年春,迁湘乡西阳杨宅,1939年再迁安化桥头河,改为临中师范部。1941年恢复省立第一师范名称。1945年复校到岳麓山左家垅,因旧校舍己于1938年焚于文夕大火。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迁回城南书院旧址,按原来规模重建校舍,并扩大了范围。复校后的一师,体育方面仍然继承了20世纪20年代的光荣传统,群众性体育的规模以及学生会的体育组织,都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如1930年至1943年,多数时间是在烽火频繁、转徙颠沛之中,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居然召开了8次校运会,而且竞赛成绩一次比一次提高,规模一次比一次增大,并在各届省运会中取得好成绩。1931年由一师学生张盛钟、何瑶、傅耀生、黎荃等所组成的乐斯篮球队,在长沙所向无敌,并击败了远征长沙的武汉队。1937年1月陈奎生为校长,极力提倡体育,招收音体组学生一班,并决计建筑健身房,扩充运动场地,增设体育器械,拟订计划,确定预算,呈请教育厅增加经费。后事与愿违,除音体组一班准予招生外,其余均未获批准。1938年春,音体组学生刘本宏等组成了篮球队,叫轰队;毛先河、吴西平等组成排球队,叫健群队。每周与春元中学作友谊赛,十分活跃。1939年迁安化桥头河,组织了20多个球队,以健群队最强,曾经击败了以原省立一中为主力的各个球队,称霸桥头河。同年下期远征蓝田,与文艺、长郡、大麓及国师等校作友谊赛,均每战必克,可与昔日之乐斯队比美。健群队学生毕业后,继起者有同济队、七七队、白浪队,以白浪队最突出,曾经战胜蓝田各中学以及春元中学,载誉归来。1941年3月,一师学生彭显庭、.喻子安等三人,参加安化县运动会(选拔十五届省运会运动员),有一中、大麓、长郡、明宪、周南等校参加,实为安化空前盛举。一师有陈清璜、颜若愚等十余人获得竞赛最优成绩。唯因毕业离校,未去耒阳参加省运会,实属可惜。
[SITESERVER_PAGE]
[SITESERVER_PAGE]
[SITESERVER_PAGE]
[SITESERVER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