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森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在全国实际推行的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都设体操科,小学堂每周三学时,中学堂每周二学时,高等学堂每周三学时。中国自兴办学堂之始,即有体操一科,“在畴昔之意旨,几不知体操为何义;一若既设学堂,必有体操,无体操几不成其为学堂矣。”①①徐一冰:《二十年来体操谈》,载1919年长沙《体育周报》特刊。但是体操教师十分缺乏。鉴于当时学堂体操一科,以尚武为唯一目的,以兵式操为必要的教材。“此风一开,弊窦丛生,一般无知识无道德之营弁兵士,竟一跃而为学校教师,品类不齐、非驴非马,既不识教授为何物,又不知学校为何地,酗酒狂赌,好勇斗狠,无所不为,不一年学校之名誉扫地,社会之信仰尽失,学生父兄,多仇视体操一科。”②②徐一冰:《二十年来体操谈》,载1919年长沙《体育周报》特刊。因此,办学人便不得不从各方面设法,以图改良体操教学。除了不惜重金,聘请外国人教授体操课外,就是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等国专攻体操,回国后担任体操教学。但是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创办体操专门学堂,以培养体操师资。现将我省早期体操师资的培养情况简述如下。
一 清末民初时期
(一)我省第一所体操研究所,创办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由武备学堂兼办。据1904年《湖南官报》五百八十八号“招习体操研究学生示”:“照得尚武为自强之本,体育为教科之源。现奉抚宪设立体操研究所,讲求武备,欲为湘省开通风气,养成教员,扎筋本道总其事。”这所学堂系由政府拨专款设立的。校址在长沙市白马巷,借用游击衙门箭道为操坪,教习多由武备学堂教习兼任,并聘请日本人任教。是年秋,招收一年制正科生200人;又招附设速成科学生100人,学制为半年,名附科生。学生全为男生,每三个月为一期,一年制为四学期,半年制为两学期,无寒暑假。如预先陈明,只愿习一期者亦可。学习课程,学生有选修之权,本籍及客籍学生,均可报名入学。但须年龄在14岁以上,曾读经史,文字通顺,身体强健,身家清白,并有确切保人,本人出具志愿书者方能人学。
[SITESERVER_PAGE] 课程配备:术科有柔软体操、器械体操、兵式体操及各科游戏。学科有修身教育、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算学、图画、测量学等。每日分上下午两班上课,轮流教授。学习时间由学生自认,一经编定,不得更改,一律通学。每人每期缴学费6元。操衣靴帽按学堂统一规定式样自备。学生学习生活,按军人管理。如学约、号令、值日、衣着、礼貌、请假等均有定章。做到学习有时,生活有纪,任何人不得越轨,违者记过一次,记过三次者,勒令退学。考试非常严格,每期由教习监督会同学堂总理,进行学术科各门课程考试一次。毕业考试,由总理与教习监督禀请抚宪及学务大臣亲临监考,以昭慎重。凡正科生三门不及格、附科生两门不及格者,均斥退学。凡退学学生,已缴学费不退,罚充公款。考试合格者,由学务处发给毕业文凭。如技术娴熟、品学兼优者,发给优等毕业文凭。毕业后,呈请抚宪派往各级学堂为体操教习,或派入军营充当教官。凡得优等毕业文凭者,可留校任帮教,或派赴东西洋各国留学,以资深造。
该学堂因限于当时条件,教师阵容不齐,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不高。但由于政府重视,还是办得井井有条。惜开办仅一年,因从天桥上跌死一学生,抚宪衙门官员惊恐万状,遂因噎废食而停办。这是我省第一所正式体育专业学堂。
(二)1909年(宣统元年)6月28日《长沙日报》以“体育招学”为题,刊载的内容是:“省垣司马里三公祠后昭忠祠内设体育学校,进行招学,定额一百二十名,分文学、普通、兵式、游戏四科。学龄以二十五至三十岁为合格,每学期收学费洋二十元,均于开学前缴清,操衣靴帽在内,一律通学。报名自六月二十四日起至七月二十日止,先交证金一元,入学时作为学费。定于七月二十六日开学,决不展期。”广告遍贴通街,尚未发现此校的其他资料。
[SITESERVER_PAGE] (三)民国元、二、三年所办之体育学校及短训班。
据1925年李惠迪写的《十年来之湖南体育》与1935年陈奎生所写《二十年来之湖南体育》两文载:宣统三年(1911),我省留日学生吴孔铎、王经武等,创办体育社于长沙市贾公祠。后民国成立,人员星散而停办。
民国元年(1912)6至8月,湖南省教育会聘请王经武、张葆初等,借长郡中学校址,举办湖南第一次体育研究会(又名星期讲习会),参加学习的会员有:蒋宝三、徐荣甲、粟翼彪、李惠迪等73人。每天学习达9小时之多,星期日亦照常上课。术科内容,偏重国技(武术)。时间虽短,收效甚大。
民国元年(1912)12月,由湖南省体育研究会聘日本留学回国之江西人王公诚任教。
民国元年(1912)7月,湖南省教育会,又办湖南第二次体育研究会。参与学习的有陈奎生、周维箴等80余人,分作新旧两班上课。
同年从日本留学回国之周召南,开办湖南第一体育学校(私立)于坡子街,后迁织机街。据《湖南公报》1914年2月21日刊载的第一体育学校公告:“本校续招普通科一百二十名,有志向学者,携相片、证金至织机街本校报名。”是年吴作霖又办湖南第二体育学校于长沙市席公祠,还有杨兰阶办的尚武体育学校,王公诚办的精武体育学校于长沙通泰街,常德士绅梁君镜开办体育学校于常德。此时我省兴办体育学校,如雨后春笋,盛极一时。惜均因经费困难,人力物力维艰,大多不期年而夭折。至民国三年(1914),仅存尚武与第一体育学校。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政体变更,这两所体育学校亦因此而告终。
(四)周南女校音体班。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周南女校校长朱剑凡,因学校体育一科,国内无体育教师可聘,以重金从日本请来两位女体育教员,一名佐藤超子,一名春山雪子,来校授课。后因学校经费困难,无法负担外籍教师高昂的聘金,便在师范班选择~名爱好体育的学生王佛曼,随日本教师学习,后又送日本留学,专攻体育,学成后回校授课。
[SITESERVER_PAGE] 1915年,周南女校为了培养女体育教师,在校内增设音乐、体操专修科一班。据长沙《大公报》1916年1月2日载:“湘省各处,兴办女学,恒以体操教员难得为困。盖体操一科,必须女教员教授者,尤苦无人可聘。周南女校校长朱剑凡君有鉴及此,特聘请江苏之女体育专家蒋琬静女士。选择品端身健,各科均有程度之女生,开办音乐、体操专修科。”该班自1915年春季招生,校址设在长沙市泰安里蜕园。学制为一年,教材以日本体操、游戏及舞蹈为主,主任教师蒋琬静、王佛曼。第一班招收21人人学,1916年春毕业者16人。这班学生毕业后,省内外各女子中学争相延聘,大开我省女子体育之先声。无产阶级革命家蔡畅即是该班毕业的学生。她毕业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在学校教学时,多次举办校运动会,把周南女校的体育活动,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五)湖南高等师范体育科。据1916年2月14日《湖南公报》载:“岳麓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君,现以体育一端,为强身立国要图。我国素尚文弱,迄今积困难拔,应宜筹设是项专修科,以养成中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场主任管理员,而为推广军国民教育之先声。呈请当局准予增设,并酌拨津贴,以策进行。”校址设岳麓山下(今湖大校址内),并拨校侧隙地一方作操场。同年春招收学生40人,学制为两年。课程设置:学科有伦理、英文、生物学、生理卫生学、解剖学、组织学、人体测量学、急救术、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学、教育史、教育原理、体育史、体育哲学、体育管理、体育建筑及设备、游戏运动、身体审断法、个人运动之选配、社会学筹;术科有柔软体操、器械体操、游戏、活泼器械体操、垫上运动、兵式体操等。入学资格,须中学或师范毕业生,身体强健,品行端正者,由地方官长或毕业学校校长保送,经考试后,择优录取;入学考试,须经身体检查、口试、学科试验。入学时须缴保证金10元,毕业后发还。不收学宿费,其余膳费、操衣靴帽及课业用品,概由自备。毕业后,由学校评定甲、乙两等,呈请巡按使公署发给文凭,并按成绩优劣分配工作。
(六)1918年,长沙县立高小校长狄昂人,组织“暑期体育会”,聘请省内一些体育名家讲学,按术科教材传授,培训了一批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
[SITESERVER_PAGE] 二 抗日战争前
(一)岳云中学体育专修科。岳云中学校长何炳麟,于1922年秋在校创办了体育专修科,前后共招学生两班,计30余人。
(二)女子暑期体育研究会。据1925年8月10日《大公报》刊载:民国十四年暑期,体育界人士彭泽沛、邓中枢、陈奎生等,以我省过去办体育研究会多为男子,而女子却少机会参加,特别是适合女体育教员的专业学习会,从未举行过,故女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很难提高。此次特邀集体育同仁,假长沙高小校址,招收女体育教员30余人,于是年6月开办“暑期女子体育研究会”。该会由彭泽沛主持教务,袁荣生负责庶务,陈奎生教体育理论与方法,黄醒教音乐,邓中枢教生理卫生,周天扑教国技(武术),彭泽沛教柔软体操,曹羽仪、盛国俊教田径、球类,袁荣生教童子军,李惠迪教游戏,陆明教舞蹈,所有教师纯属义务性质,共学习40余天。并于8月5日举行隆重的结业仪式。
(三)湖南私立复初中学体育专修科。复初中学校长胡翼如,于1926年聘请上海华东体育专门学校毕业回湘的体育健将曾福盛主持,在校附设体育专修科一班,校址在长沙市培元桥,学制两年毕业,招收罗玠如、尹楠、欧阳超等20余人入学。取录学生偏重术科较好者,并聘请陈奎生任教务,许君飚教生物及生理卫生,曾福盛教体育理论、体育教材教法、运动裁判等课程。术科由曾福盛教田径、球类,曹羽仪教器械体操。校内场地设备非常狭小简陋,仅一个篮球场,一个沙坑,单、双杠各一副而已,所以经常就近借用教育会坪与第一中学操场上课。该专修科仅办一年,因“马日事变”发生,便奉令停办。停办后,部分学生转入上海东亚体专与苏州成烈体专继续学习,有的就在我省各地教小学体育去了。(根据曾福盛老师口述)
(四)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艺术体育科。1928年下期,第一中学校长吴剑中,在校内师范部创设艺术体育科。地点在长沙市书院坪,招收龙竟雄、伏辉儒、皮勃等两年制学生10余人。学习内容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但以体育为重点。该科仅办1年,因难以延聘合适的体育师资而停办,除一部分学生去上海东亚、两江等校继续学习外,其余在校学生就转学音乐、图画了。(根据曾福盛、龙竟雄两老师口述)
(五)乙丑游泳讲习会。1925年暑假,湖南金工厂厂长李待琛热心提倡体育,邀集湖南体育界人士陈奎生、黄醒等,举办“乙丑游泳讲习会”,招收一批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游泳爱好者参加学习,利用长沙便河一段水域进行游泳训练。河水污秽呈绿色,同时有当地驻军进行干扰,有时甚至发生争执,大大地影响教学进行。陈奎生为此曾在《全民日报》上撰文向当局呼吁。
[SITESERVER_PAGE] (六)湖南私立日新女子美术学校图、音、体速成科。据《大公报》1933年l1月“学校概况调查”载:日新女子美术学校校长徐山立,于1929年在校创办图、音、体速成科,先后招收两年制女生2班,共40余人,校址在长沙市文庙坪。第一年聘请曾福盛任主任,第二年聘皮灿主持,还聘请中学体育教师谭涤青、李家清、伏辉儒等来校兼课。该科学生多来自外县,生活朴素,学习刻苦,成绩较好。第一班毕业生,有陈仕勤、金华宪、佘景云、刘连珍、罗泰南等十余人,均在我省各地担任中学体育教师,解决了当时部分学校缺乏女体育教师的困难。后因经费困难,师资缺少而停办。
(七)第一师范学校音体班。1937年,第一师范学校校长陈奎生,极力提倡体育,在校招收音体科一班,计梁涤清、甘校怀等40余人。陈亲自讲授体育理论课程,术科由体育教员盛国俊任教,音乐由刘己鸣教授。术科偏重球类、田径。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多任我省各中、小学音乐、体育教师。长沙师范重视体育学术科的教学,校址最初在北门城隍庙,后迁荷花池。革命先辈柳午亭、徐特立曾先后任校长,也先后培养了不少体育师资,特别是1921年,学校附设的二部师范班,招收的是全县进修的年轻小学教师,两年毕业。后来如我省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中学体育教师黄风岐、盛国俊、袁荣生、唐力修、陈海帆、杨大展、杨维亚等,都是长沙师范培养出来的。
原载:《湖南体育史料》第四辑19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