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学校体育 旧中国时期的衡阳学校体育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1-08-18 15:52 【字体:

杨永坦

  一 晚清时期
  清代书院造士、科举取士。衡阳书院除宋代所建石鼓书院、明代所建西湖书院外,又先后兴建了莲湖、东洲、船山、白沙、岳屏等书院。
  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同年,衡州府改莲湖书院为衡清官立高等小学堂,石鼓书院为衡阳高等小学堂,岳屏书院为清泉官立小学堂。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年至1906年)又举办南路师范学堂、衡清师范学堂、衡清官立中学堂。当时学堂均设有兵操课程,并规定了授课时数和简要的教材内容。
  二 五四前后
  辛亥革命后,民国推行新教育,以所划学区设立学校。衡阳为第三学区,设有第三师范、女师、甲种工业学校、中等学校等。私立学校先后有成章、道南、船山等学校以及岳屏、莲湖等小学。
  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思潮波澜壮阔。兴学以通民智,强身卫国,洗雪“东亚病夫”之耻,成为当务之急。一时间,衡阳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先后又办起了县立师范、省立五中、六中,私立的有新民、大同、广湘、振新、广汇、含章、衡群、民生、豫立、达济、陶淑等学校。这时,学校的体育课开始从东洋兵式操练中走出来,进而开展了田径、球类、体操等项运动。这些运动项目从沿海大城市进入衡阳,并首先在衡阳美国基督教会开设的仁济医院和意大利、西班牙天主教堂合办的仁爱医院中开展,再逐步进入衡阳中小学校,受到了青年学生的喜爱。
  1921年6月,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新学制,将各级学校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小学低年级称“唱游”课。这一时期,衡阳各中小学由争聘保定军校学生、留日生、退伍军官过渡到聘请师范和体专毕业的学生。当时在衡阳形成了以夏仲恭、陈文元、盛国俊、邓介中、王悠然、张述良、杨一南、朱恩奎等为主体的体育教师队伍。
[SITESERVER_PAGE]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去欧美留学学习体育的人,学成回国后,大多从事体育教育。他们培养体育师资,著书立说,对当时全国的体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衡阳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以王悠然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崇尚美国体育家威廉姆斯的学说,重视体育教育的精神作用,忽视增强体质;以盛国俊、杨一南、朱恩奎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他们本人擅长体育运动,较为重视增强体质与运动竞赛。他们认真教学,加强业余训练,甚至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组织培训学校运动代表队。特别是盛国俊、杨一南等人,深感中国体育基础薄弱,运动技术落后。他们教书育人,对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关怀备至;对勤奋好学却家境贫困的学生,解囊相助。他们竭力倡导体育运动从学校走向社会,并身体力行,以学校为阵地,辅导学校附近的机关、企业、居民中的青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三 抗战前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举国同仇敌忾。广大青年学生尤为义愤填膺。湖南省教育厅遵照中央法令,发布了《湖南各级学校抗日救国实施纲要》。纲要中提出了三点,严令各校实施:(1)小学及初中,注重童子军训练;(2)高中以上学校,加强军事训练,其办法另定之;(3)高中以上女校,注重看护训练。衡阳各中小学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下,普遍实施了以上三点。
  1932年湖南省主席何键在湖南设立国术馆,以后陆续在省内少部分市、县建立了国术馆,并将国术列入了中小学体育课。这一时期,衡阳的学校体育,有美国、德国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有我国传统的国术内容。三者交叉并存,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向前发展。
  当时衡阳各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便在体育竞赛中争名次、夺锦标。为达此目的,学校对体育成绩好的学生给予种种优惠待遇,体育教师也着重于培训选手,以求在竞赛中夺魁。这样,当时曾一度出现了所谓“选手运动”的不良倾向,而且存在的时间较长,影响体育运动的普及,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举起血腥屠刀,杀我同胞,掠我领土,夺我资源。民国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北方及沿海城市的学校和工商业者纷纷南迁。1938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后,衡阳成为了西南各省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民教育事业有了相应的发展。当时的一部分军界政界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也转而兴办教育。据统计:当时仅衡阳市区就有公、私立中学小学150所左右。
[SITESERVER_PAGE]  大批知识分子南徙衡阳,各学校廉俸聘请上海、南京各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执教体育。当时谋职者多,求职不易。已被聘教师为争取连聘,便拿出自己的绝招,从心理上征服学生。例如道南中学体育教师向少炎,擅长跳高。每当在一个新班上首节课时,他便让两个身高1.5米左右的学生站立沙坑边,头搁一横竿,然后他助跑起跳越竿,学生无不惊叹佩服!又如成章中学体育教师朱恩奎擅长足球,便在新生面前表演自己的足球技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基于上述原因,衡阳市当时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按体育教师专长而定教材取舍的偏向。同时衡阳当时还存在着收徒的实际情况。上述朱恩奎就将自己重点培养的优秀运动员称为“大徒弟”,一般培养对象称为“小徒弟”,并嘱咐学生尊自己为师傅。朱恩奎自1925年在衡阳成章中学任体育主任以来,前后20余年,培养出了刘子智、陆科贤、龙建平、傅秀平等优秀体育教师。他注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语文、数学、英语等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体育成绩再好也不准参加运动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师范学院由蓝田迁至南岳。该院体育系科教授陈奎生等注意研究教材,强调拟订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每堂课应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阶段等,在衡山县各中等学校产生较大影响,使体育教学起了质的变化。后来这一影响也波及衡阳市各学校,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抗日战争前后这一时期,衡阳各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也较为丰富多彩,星期天与节假日,各学校常常组织校际、班际竞赛。抗战后期,成章、道南、新民等学校虽已迁至衡阳乡下,但星期天体育教师带领球队凌晨出发,下午赶回,往返三四十里,仍坚持校际间的竞赛。
  原载:《湖南体育史料》第九辑1988年7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学校体育 旧中国时期的衡阳学校体育

10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