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介钧
《导引图》
该图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绢质。上面绘有44人,分列成4排,每排11人。人像高9厘米至12厘米。从形态和服饰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短裙短裤,有的穿袍服,也有裸背的,都以黑色线条勾画轮廓,然后填以朱红或青灰带蓝色。除个别人像手持器械外,没有别的背景。
这幅彩绘帛画,图前没有总名,每个图像侧旁都有题字。从运动姿态和所标文字内容推定,应该是古代的《导引图》,这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图上标示的文字,部分已经残缺,现在尚存引处。从能辨认的文字看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描述运动的姿态,有伸展、体侧、屈膝、腹背、转体、全身、跳跃、舞蹈等肢体运动;有呼吸运动;有使用棍棒、沙袋、盘碟和球类的器械运动。图中“以丈(杖)通阴阳”画的是一个穿裙的妇女,手执长棍,弯腰下俯,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促使人体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相对上举,用以“调和阴阳”。“印嘑”(仰呼)绘着一个男子,直立,挺胸,两臂举向后上方,作仰天长啸的姿态。
二类是说明这类运动是摹仿哪种动物的动态,如“番北”(鹞背)、“口狼”、“龙登”、“信”(“信”通“伸”,应即“鸟伸”)、“熊经”、“鹋”、“笺謼”(猿呼)、“沐猴獾”等。“熊经鸟伸”是先秦以来最常用的导引动作,但从未见过形象的说明,现在帛画中的图形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熊经”画着一个男子穿长袍,摹仿熊在攀援树木,“信”画一男子赤背穿短裤,向前弯腰,两手支地,两腿紧靠,头向前伸,两眼直视前方,就像鸟儿在舒展身体,呼吸空气。
[SITESERVER_PAGE] 三类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引聋”、“引项”、“引炅(热)中”、“引温病”、“坐引八维”、“痛明”等。“引”就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在“引膝痛”的画面上,画着一个男子,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作屈膝状。
《黄帝内经》明确地把“导引”作为与按摩、灸、熨、针、药等并列的一种医疗方法。《汉书·艺文志》中就记有《黄帝杂子岁行》12卷,但该12卷早已失传。东汉、三国时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华佗,也非常重视导引疗法。华佗在继承前代有关导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把导引术式归纳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汉墓出土的《导引图》还较多地保留着模仿动物的单纯动作,显示了其简朴的特色,固而极可能是华佗“五禽戏”的前身。
《博具》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高17厘米,边长45厘米。出于北边箱,大概是墓主人生前经常玩弄的,包括博具盒、博局、骰子、筹码、棋子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六博(古书中又写作陆博)用具。博具盒上锥画着飞鸟、云气,并夹杂着红色漆绘的几何花纹;博局上有规矩纹,四角有用象牙薄片剪贴的鸟形装饰。盒里有方形、长方形和椭圆形的格子,存放着角质方块形的棋子,6白6黑,共12枚。盒里还有一种角质的较小的方块,共20枚,据竹简上记载,叫“直食棋”。此外,盒内还放置50根箸状筹码(其中长16.4厘米的30根,长22.7厘米的20根)和角质环首小刀、木削、木锛等工具。骰子是木质的,上涂黑漆,共18面:从1至16面,每面刻一阴文篆体数字,另外两面刻有“骄、毂”二字(“骄、毂”可能就是现在常说的输、赢的意思),字内填红。博局在不使用时,嵌放在盒内,使用时从盒内取出。为了便于将博局从盒中取出,在盒的底部穿了一孔,安置了一个活动木栓。将木栓往上一顶,博局自然掀起。
[SITESERVER_PAGE] 六博起源很早,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战国时已大为流行。东汉时有本《博经》,专门介绍六博的玩法,但早已失传了。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完整的博具,参考后代有关书籍上引用《博经》的片语只言,以及汉代六博俑、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象,可以推测它的玩法大概是两人对坐,一人执白棋.一人执黑棋(也有一方棋子画龙,一方棋子画虎的),分别布于棋局的12道上,然后滚动骰子,依出现的数字运棋。棋局当中的方框叫“水”,东汉时“水”中置鱼,二人互掷采(骰子)行棋,棋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一筹(宋代洪兴祖《楚辞·招魂》补注引《古博经》)。最后谁得的筹码多,谁就为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博具中没有鱼,或许西汉时还不兴用鱼而是用“直食棋”的缘故。到底如何运棋,现在仍不甚了然。
《足球纹铜镜》
湖南省博物馆收集,直径11厘米,南宋制品。镜面光洁,背面模铸浮雕式图画——足球游戏图。该图描绘青年男女进行球赛的情景。球场背景是一片草坪和一块耸立的太湖石。画面上有四个人物,两人正在赛球,两人在旁观看。一个男子头戴幞头,身着长袍,身子稍往前蹲,作防御的姿态。一个女子高髻大笄,作踢球的动作,球似刚落下并还在滚动似的。球上隐约可见瓜瓣状的缝合痕。右侧有一手执铃状物的青年,凝神探视着双方;左侧有一腰束百褶裙的女郎,在认真注视着球赛的情况。
足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古人叫“踏鞠”、“蹴鞠”,起源可上溯到战国时代。汉武帝和大将卫青曾以这种运动作军事体育。宋代足球运动相当发达,宋太祖就十分喜欢这一运动。胡廷晖所绘《宋太祖蹴鞠图》就绘着太祖、太宗、赵普、郑恩、楚昭辅、石守信等君臣六人踢球的场面。“鞠”字从“革”,应是一种皮革制品。唐代有“八方尖皮砌作球”的诗句,说明晚唐以后出现了灌气的皮球。这面足球纹铜镜上的球形,正与诗意相吻合,可能也是灌气的皮球。
《青瓷围棋盘》
1976年长沙咸嘉湖唐墓出土,长、宽各5.5厘米,高2.1厘米。青瓷质,敷黄釉,釉部分剥落。正方形,面上刻有双线边框和经纬线各14道。四边侧有圆弧形装饰。从这座墓其他伴随出土文物推论,时代当为初唐。
原载:《湖南体育史料》第六辑198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