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夏日复苏——山沟沟的炽热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4-01-10 14:59:00 【字体:

  天地之心,神鬼莫测,造物者奇异的构思和安排是人类永远也诠释不透的。10亿年前,地处湘中大地的安化还处于汪洋大海之中。当时,虽然茫茫无际的大海卷起波浪,遇到礁岩还会激起壮观的浪花,甚至海底火山频繁而愤怒地爆发着,但它们依然经不起岁月无情的辗压与摧残。岁月是最好的化妆师,它能改变世界的一切。约10亿年前左右,燕山期地壳运动,海底火山爆发于益阳南部,出现了海退,于是江南古大陆从海水中诞生,原始的雪峰山脉形成。
  又是长达数亿年的混沌时间,这片山岩地带经过雨浸风化,变成肥沃的土壤,长成莽莽森林,衍生了丰茂却又低等的生命。在这期间,由于天翻地覆的造山运动,造物主还给这片土地留下了钨、金、锑、钒、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后来,距今6000万年兴起的、至今仍在活动的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湖南山脉的走向和水系的分布,安化县境的山脉和水系因此而形成。后经长期的风化、水蚀、冲刷、切割作用,才呈现出今日千姿百态令人神往的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貌景观。
  哦!安化最初好似一个腼腆的姑娘,是在历经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地壳运动后,才铸造出今天那复杂的地形和多姿的风韵。加之滔滔资江的千里奔腾,更是给安化注入了独特的神韵与活力。身处大山深处的安化就像一个尚未出阁的黄花闺女,充满神秘与韵味。

[SITESERVER_PAGE]

  造物主就这样在冥冥之中为后世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子民留下了浩瀚无垠的宝藏。于安化而言,宝藏不光是矿产资源,更是这片独特土地孕育的奔腾不息的文化。大山深处的土地和清澈的资水给人类的生息繁衍构筑了温床。大山的纯朴与挺拔,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厚道的品格和山脊般的坚强品质。
  梅山,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字眼!
  梅山的核心地带便包含如今的安化,这里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湘中、资水中游的梅山,境内山峦重叠,溪谷纵横。古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交通阻隔,民风强悍,语言侏离,加之又远离中原文明,所以这里是一片交通阻塞的山地。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是发源于湘中的安化县和新化县,流传于湖南全省和西南各省区、辐射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一种奇特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和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不但保留了丰富的原始文物和人类原始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文化信息,而且其浓郁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影响力,使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抢救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SITESERVER_PAGE]

  安化县和新化县都地处湖南省中部,属湘中地区,安化县的思游乡是蚩尤的故里,原地名叫蚩尤。当地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将“蚩尤”改为了“思游”。蚩尤是与炎帝、黄帝同时代,曾与黄帝争夺领地的原始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民族在梅山及周边地区先民的始祖之一,蚩尤这个地名是古代安化山民为了纪念蚩尤而命名的,那里还保存了一尊蚩尤石雕像。古代梅山的左将军叫扶汉阳,是安化人民为崇拜的民族英雄,在安化还有一尊扶汉阳的巨幅石雕像,这就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挖掘、传播和弘扬梅山文化,在安化离梅城镇20多公里的富溪村的密林幽谷,姚志斌、张清娥夫妇与当地村民自发地建了一座占地2200亩的梅山文化生态园,其内容包括古代梅山各式民俗建筑(土筑楼、吊脚楼、风火山墙楼等)、古代梅山地方民族战争用的土炮楼、打猎用的火铳、弓箭、风火山墙,还有野猪林、茶馆、客栈、戏楼、梅山古典文化讲习室、梅山历史文物土筑博物馆等,先后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大学生到此实习和写生,还有许多国内外文化名人及爱好者前往参观。由于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习价值,先后被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湖南工艺美术大学等五所中外大学挂牌定为实习教育基地,成为了集学术研究、文化旅游和实习教育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基地。
  从外地迁入的原始人,是梅山人的始祖!
  从1980年起,安化县境内陆续发现文化遗址34处,原始文化遗址3处……特别是在今小淹镇桑村红霍溪原始文化遗址发现了砍伐器、括削器、石片等遗物,都是砂砾岩石打制而成的旧石器。

[SITESERVER_PAGE]

  考古学家证实,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除此之外,在安化这片古老的土上,还有距今6000年左右与仰韶文化同期的今马路镇易家庄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与龙山文化同期的东坪镇城埠坪、大福镇尹田村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无一例外地像明珠一样,镶嵌在了资水或是资水支流之滨。
  考古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更新世早期,距今250万年,最早起源于亚非两洲,在亚洲又是起源于黄河长江沿岸。人类祖先——猿出现的时间,却早在距今4500万年,而猿类的进化从原生到定型,又不知要上溯几千万年。另一个事实是,梅山古陆到距今6000万年才最后形成。故,梅山古城根本不具备古猿生存的条件。所以说,1.5万年前在梅山所出现的原始人群是外地迁入的原始人。他们便是迄今为止,梅山大地可以证明的最早的一批定居者。正是这批最早的定居者,正是梅山复杂的地形,为日后安化人的品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第一批公民要迁入梅山是何等的艰辛。他们从陆地进入梅山,而梅山山高林密,根本就无路可走,即便是通过资水及其支流进入梅山,也必须绕过悬崖,涉过湍流,才能前进,没有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梅山“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以及地理条件的特殊,造成了梅山开发较迟、地旷人稀的历史,也造就了梅山人坚韧强悍、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也为梅山历史的抒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随后的数千年,梅山历史滚滚向前!

[SITESERVER_PAGE]

  商周秦汉的约2000年时间里,是梅山历史的发展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末至汉初,梅山一带涌入了不少楚人和越人,他们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冶金和造船技术,使得梅山的渔猎农耕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以安化和新化为主的梅山核心圈已经形成。
  从汉至唐,梅山又出现衍变。首先是白虎夷人扶嘉,帮助汉朝灭掉秦国有功,被赐姓扶氏,从而进入梅山。于是,梅山民族多样化了,但仍是以瑶族、苗族为主体,为土著。五代时,后周大臣扶汉阳因为避“罪”投梅山右甲首领顿汉凌,随后任“梅山峒蛮”左甲首领。为打破朝廷的禁锢和征伐,扶汉阳和顿汉凌与朝廷对抗。此时的梅山民族为求生存,四面出击,获取生活及军事物资,并多次出兵,东抵长沙、宁乡,南达邵阳、武岗,威震周边。这也是梅山核心圈的鼎盛时期,并开始形成区域圈。
  公元1072年,即宋神宗五年,是安化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年,一个年仅37岁的叫章惇的汉子来到了梅山地区。此时,他被宋神宗所重用,因为荆湖溪峒诸蛮为患,被皇帝派来治理此地。章惇开梅山,设置安化、新化两县,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推行教化、发展生产等有效的开发;“安化”“新化”者,谓安于王化、新于教化也!此时,梅山文化才正式汇入中国文化的江河。
  但在随后的岁月里,朝廷对这里的苗、瑶仍采取镇压、排斥政策,部分苗、瑶与汉族同化,部分苗、瑶大举迁徙。他们在伤心地离开家乡的同时,事实上也将梅山文化带到了其他省份,甚至是东南亚等国家。

  梅山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在苗、瑶杂居其间,他们上不服皇帝,下无苛捐杂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王国。独特的地理,独特的体制,必然产生独特的“梅山文化”。

[SITESERVER_PAGE]

  梅山文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载体。
  梅山峒民不仅信奉梅山教,还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信奉的男神“翻天菩萨”叫张五郎,相传他是葫芦里钻出来的一条“龙狗”,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更是梅山教的祖师。而事实上,他成为了梅山先民智慧与“叛逆”的化身,成了梅山人渴望公平与道义的真实写照。
  安化的老人们告诉笔者,以前,梅山一带家家户户的神龛上都敬奉着“翻天菩萨”的雕像,逢年过节,进山狩猎或是抗击外敌入侵之前,他们都必须祭祀一番。不光这些,他们还要在腰上系一个祖师雕像,保佑自己平安。这个习俗,历数千年不变。
  安化的老人们还告诉笔者,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梅山人只要碰到瘟疫或是灾难,就会求她消灾化吉,保佑六畜兴旺。
  让人羡慕的是,梅山民族的独特风情,竟然浓墨重彩地体现在了生产和分配方面。据说,当时人们过的是一种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比如,他们一起打猎,平均分配猎物。只要参与打猎,分配猎物时,见者有份,对有功者还另加奖赏,包括猎狗,也要分一份给它吃。
  虽然梅山文化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字,但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传播宗教教义等,都是用歌谣来实现。它不是文字,却胜似文字;它不是诗歌,却更有韵味。他们以歌谣的方式传递着梅山文化的精髓。

[SITESERVER_PAGE]

  据说,梅山人对于不同的活动内容,会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曲调。歌词则是根据内容随口而出,有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樵歌、秧歌,春节玩龙灯有“龙灯歌”,办丧事有“丧乐歌”等等。他们唱起来,随口而出,显得那么简单,那么自然,那么流畅,那么充满真情实感。小孩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是哥哥姐姐教唱,代代相传。峒民们在生产、生活中,事事必歌,处处有歌,人人会歌。歌是他们的生活,注入到了他们的生命。
  “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长藤吊酒跪着饮,何物爽口盐为先。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这是当地瑶民生活的写照。
  安化,作为梅山腹地,自然是梅山文化的代表。但略感遗憾的是,当笔者行走在安化这片热土时,梅山文化还是没有给笔者留下足够的文化信息,其文化事象和文化载体似乎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入观察,笔者深刻地感悟到:梅山文化早已经融入到了梅山人的灵魂和血液,化作了一股永久的动力。只要你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很快就会发现,安化人那吃得苦、霸得蛮、不信狠、拼得命的剽悍外形,那善良、实干、守信、重礼的精神内涵,令人佩服与感动。

  翻开安化历史的书页,陶澍栩栩如生地走了出来!

[SITESERVER_PAGE]

  陶澍是鸦片战争前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核心和领袖,是安化这片炽热的大山养育了他的才智与品行,给予了他炽热的赤子之心。字子霖,号云汀,出生于安化县小淹镇的陶澍,从小勤奋好学。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为其亲书“印心石屋”。他的名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假如谁要想真正了解安化的历史,如果不了解这位杰出人物,那必定是不完全的。
  陶澍生于安化大山,幼年时打过柴、放过牛、捕过鱼,吃的是粗茶淡饭,比较接近和了解广大人民生活与疾苦。因此,懂得“民心”、“民力”的重要,“民本”思想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具体地表现于他对人民的重视、关心、同情、爱护、保护等诸多方面。他重视农业生产,教农民种植双季稻,兴修水利;关心人民生活,每遇灾荒,总是深入灾区积极赈济;他同情人民的困苦,多次向朝廷反映人民的困难,申报减税缓赋;保护人民的安定生活,对欺压人民的官吏、恶棍,竭力惩处。
  陶澍的努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称道和回报。陶澍出任川东道才一年,就赢得了广泛认可与赞赏,他离开时,重庆的父老乡亲随行相送,依依不舍,有绅民作歌:“来何暮,去何速,何时再来蜀民福。”
  当时,陶澍乘官船沿长江东下,两岸乡亲挥手流泪相送,蔚为壮观。面对此情此景,陶澍也是“几行热泪对西风”,心中充满伤感与不舍。后来,当陶澍病逝的消息传来时,不论是地方的大小官员,还是军民,无不流泪,两淮盐商更是感恩戴德,自发地凑钱祭奠。

[SITESERVER_PAGE]

  陶澍为政,处处体现了勇往直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湖南人的性格。
  在清代,漕粮的河运与海运之争,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改革派积极创议海运,保守派则始终坚持河运。道光初年,海运与河运之争更加激烈。陶澍对海运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全面的论述,强调了海运的可行性,消除了道光等人的疑虑,终为道光所接受。
  道光六年(1826年),陶澍将江苏漕粮160多万石分两次由上海起航,安全运抵天津,运费大省,米质优良。他的这一举动,震惊朝野。
  海运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人的支持。
  他是如何获得商人支持的呢?
  陶澍亲自出面,发布告示,组织了上千只沙船进行海运。上海的沙船帮,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船商集团。海运中,沙船商人都获得了高额利润,有的更得到了政治地位。同时,海运的成功,又促进了商业资本和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并且有利于平抑物价。交通便利,物价下降,必然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有利于商业发展。
  但商业资本在海运中的发展,直接侵犯了一部分官商的利益,必然地遭到坚决反对。陶澍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却能突破阶级局限,支持海运、首创海运,依靠商人,促进商业活动。这不仅表明他有过人的胆量,敢于与强大的守旧势力作斗争;更说明他有过人的见识,能不失时机地看到商人、商业资本的力量,并利用其为改革事业服务。

[SITESERVER_PAGE]

  陶澍为政的座右铭是:“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勤于政事,身体力行,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是陶澍吏治的基本原则。陶澍位至封疆后,手下幕僚、书役成群,但他仍然坚持自己动手,事必躬亲。
  在安化,陶澍与左宗棠之间的故事更是成了美谈!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因为阅兵江西,便顺便请假回家扫墓。当他途经醴陵县公馆时,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即道光题“印心石屋”匾一事。陶澍是爱才之人,当即提出要见见这楹联的作者左宗棠。左宗棠当时在醴陵渌江书院做山长,教小孩子读书,他生性憨直、倨傲,不阿附权贵。然而,当身居高位的陶澍见到这个24岁的湘阴后生时,却极为投机,后来竟然成了忘年之交。陶澍得知左宗棠次年要上京城会试,就叮嘱左宗棠回家时,一定要绕道南京,到督署衙门盘桓几天。两人在南京是无所不谈。
  一年后,陶澍去世,左宗棠的老师、陶澍的亲戚贺熙龄请左宗棠去安化小淹陶家坐馆,教陶澍年幼的儿子陶桄读书。左宗棠在陶家任教八年,既当老师,又当管家,竭尽全力。课余,左宗棠遍览陶家所有的图书文献,包括陶澍的奏疏和书信等,这对左宗棠提升自己的军事、地理、外交方面的学问有着极大的帮助,也为他日后建功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现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大山深处的安化,没有沉寂,也不甘沉寂。辛亥革命时期,有奋不顾身的烈士李唐和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等人,民国时期有关心家乡桑梓教育的彭国钧等人,特别是青年毛泽东和红军到安化,更是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更大的梦想与澎湃的激情。

[SITESERVER_PAGE]

  公元1917年。
  正值金秋之际,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利用暑假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安化。当时,他身穿浅蓝单长衫,拿着一把雨伞,还背着一个角上有蓝印花的白包袱。与他一同到安化的是萧子升。萧子升才华横溢,博古通今,是毛泽东年轻时最好的朋友。在湖南一师,板仓先生杨昌济最得意的三个弟子,就是萧子升、毛泽东和蔡和森。意气风发的两个年轻人是来安化进行农村调查。
  这次,毛泽东他们是从长沙到宁乡,在调查了沩山寺后才进入到安化境内的。
  他们在安化的这几天,调查得相当扎实,并给当地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的话题总是围绕农村、农民与文化展开,大概这与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熟悉和理解农民有关。后来,他身体力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农村,深刻体察了当时中国的民情和国情。
  先说毛泽东对安化农民的调查。
  梅城,是当时安化的县城。虽是县城,但这里也是穷人扎堆。当时学背后(现安化一中后面)住着十七户人家,除了龙爱连和龙惠连两家是地主,有两栋瓦房外,其余十五户人家住着八个茅屋,都是帮地主种地、抬轿的穷人。当时这里有首民谣:“学背后的茅屋子,岩溪冲的柴棍子,良乙溪的烂路子,县城街上的臭痞子。”民谣是说,这里茅屋多,穷人多。

[SITESERVER_PAGE]

  穷地方,正是毛泽东要找的地方。他调查的这户人家,男人叫张步胜,女人姓夏。毛泽东了解到,他们家自己织薄墩、草垫,他儿子张前光是个木匠,女主人夏氏为地主洗衣,即便如此仍难以维持生计。这次毛泽东访贫问苦,谈了三个多小时,张步胜的女人还烧了茶给这个长沙来的学生伢子。让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学生伢子,他的这股子为贫苦农民谋求出路和幸福的干劲,竟然在32年后变成了现实。
  再说毛泽东对安化文化的调查。
  四处是山地,山坡上种满了茶树,房顶上盖着杉树皮。毛泽东他们知道,这是安化特色,已经到安化了。第二天一早,他们继续往安化深处走。
  “润芝,我上山去看看。”当他们走到一座山旁边时,看到山上有座小庙,于是萧子升对毛泽东说。
  “要得,你上去看看吧。”说完,毛泽东就和一个过路人聊了起来。
  随后,毛泽东他们在附近茶馆吃饭。在这里,他们又打听起山上的那座小庙来。
  “那小庙是回什么事?”毛泽东问起了老板娘。
  老板娘跑过来,热情地说:“哦,你说山上的那个庙啊,那叫刘邦庙。”
  “你们这里是否有个叫刘邦的人呢?”爱读史书的毛泽东当然知道刘邦,但他对这里建个刘邦庙却有点疑惑。
  老板娘摇了摇头,笑着说:“那我就不晓得了。”
  “刘邦是汉代第一个皇帝,也不可能到过这里啊?”毛泽东仍旧充满疑惑地对萧子升说。

[SITESERVER_PAGE]

  离开这里的时候,毛泽东还极有兴致地与萧子升谈论着刘邦的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成为皇帝的人,他是一个英雄啊!”毛泽东说。
  萧子升却有不同看法:“刘邦是一个坏蛋,一个吹牛大王。”“他是汉朝的缔造者,怎么能叫他坏蛋呢?至少他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者,他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你总不能设想叫他成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吧,他生活在那个时代,应同那个时代的帝王比较嘛。”毛泽东反驳说。
  “刘邦残暴。”萧子升说。
  “他如果不杀掉那些与他相抗衡的人,怎么能维持统治地位呢?他对你们家是很客气的,把你们的祖先萧何任命为第一任宰相,对张良也不坏。”毛泽东继续反驳说。
  在当时安化的县城梅城,毛泽东他们浏览了孔庙、培英堂、东华观、北宝塔等安化风光和名胜古迹。他们登上东华山,眺望了梅城全景。在劝学所,他们观看了祭孔祭器和“铜壶滴漏”。毛泽东对这些珍贵的文物十分关注,并说,对这些东西要保管。浏览北宝塔时,他在第七层塔壁用墨笔题了词:“洢水拖兰,紫云反照;铜钟滴漏,梅岭寒泉。”
  当时安化羊角乡有个叫夏默庵的资深文化人,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庵诗存》、《安化诗抄》等书。时年64岁的他,清代两湖学院毕业,以廪贡生、举孝廉方正,考授六品顶戴,补用知县。当时他还是安化县教育会会长,并在劝学所当所长。

[SITESERVER_PAGE]

  对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的毛泽东自然不会放过与夏默庵的交谈。但当夏默庵听说这个长沙来的年轻的游学先生要走访他时,他故意回避了。为啥?夏默庵是个清高之人,他觉得年轻的游学先生不见得有蛮深的学问。但毛泽东终究是毛泽东,他相继二次、三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
  看到毛泽东如此诚心,夏默庵也心动了。他想:平日的游学先生一次不理,就会扬长而去,这个年轻的游学先生看来是做实事的,我倒要探探他的学问深浅。于是,开门相见,寒暄几句后,夏默庵随即挥笔写下一对子的出边放在书案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看了看,稍加思索,便对好了:“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不错不错,真是年轻有为啊!”夏默庵看毛泽东对得如此之稳,胜过出边,还带有火辣辣的批评味道,自愧不如,连声称赞。
  “过奖过奖了,还是老先生博学多才,值得我们学习啊!”毛泽东说。
  夏默庵虽然清高,但爱才,他不仅对这个可畏的后生以礼相待,还请毛泽东在家里住宿、吃饭。在他家,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还看了他的著作,特别是《中华六族同胞考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是夏默庵考究了历代51种史志书籍写成的,是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的书。临别时,夏默庵还送了8元银洋给毛泽东作路费。以致于,36年后,已经成为共和国领袖的毛泽东还向安化来信,说他与默庵先生在安化会过一次,请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一册给我。可惜的是,毛泽东仍旧深深记得的默庵先生在与之分别11年后就作古了。

[SITESERVER_PAGE]

  8年后的1925年上半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安化。这次他是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秘密来到这片热土的。与上次不一样的是,此时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对安化农民运动进行了具体指导,他曾指示说:“要组织贫农、雇农中最觉悟的分子,组织秘密农会,打开局面……”
  他的到来,撒播了革命的火种,激励着安化的革命激情。
  在安化,黑茶不仅载入了安化的历史,也注入到安化人的血液之中。
  早在明末清初,安化黑茶就已经远销蒙古、俄罗斯及西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它以历史悠久、质量优良而驰名中外。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古人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陈藏器强调“茶为万病之药”。古人称茶有二十三功效:(1)少睡;(2)安神;(3)明目;(4)清头目;(5)止渴生津;(6)清热;(7)消暑;(8)解毒;(9)消食;(10)醒酒;(11)去肥;(12)下气;(13)利水;(14)通便;(15)治痢;(16)去痰;(17)祛风解表;(18)坚齿;(19)治心痛;(20)疗疮治瘘;(21)疗饥;(22)益气力;(23)延年益寿。文人名士以茶行道,品茗雅志:“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若能杯水知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703—804),字鸿渐,号竟陵子、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祀为“茶神”。《全唐诗》载有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SITESERVER_PAGE]

  中国古今名茶有数百种之多,分为六大茶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黑茶为后发酵的茶,主要品种包括“陕西咸阳茯砖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湖南黑茶主要产于安化,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压制成砖。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这让笔者十分好奇,中华大地那么多地方产黑茶,为何只有安化的黑茶能够驰名中外?难道是独特的地理因素,让这里产的茶使其他地方无法比拟?
  从安化走出来的世界羽毛球冠军龚睿那的父亲龚求山,1954年出生,律师出身,单单瘦瘦,看起来很是精干。安化黑茶已经完全成了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安化黑茶,他激情澎湃。
  “有独特的地质因素,更有安化人的因素。”龚律师说。
  地质因素是什么?

[SITESERVER_PAGE]

  龚律师告诉笔者说,中国这么大,产黑茶的地方多着呢,像云南、广西、湖北等地方,都产黑茶。那么多产黑茶的地方只有安化黑茶最有名,凭什么?地灵。人土风水气都独特。这要从安化的冰碛岩说起。安化冰碛岩为6亿年前全球冰期的遗址,并且是世界最稀有的石种之一。当时,地球上发生了全球性“冰球事件”,冰期后,又发生了“热室气候”事件,这种极热和极冷的现象,便形成了稀罕少见的冰碛岩。安化是世界上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约占整个地球含量的85%,南非占了7%,其他地方还有一点。目前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国有小面积的冰渍岩外,像安化境内这样大面积保存下来实属罕见,其厚度及规模和岩石质量均称“世界之最”,被科学家称为“世界奇观”。这是科学家确认了的。2001年8月,中南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教授及外国专家一行来湖南安化进行地质勘测,偶然在柘溪镇肖木村发现了距今6亿年的冰渍岩层。它不仅完好保存了6亿年前的岩石记录,而且保存了“热室气候”事件的岩石记录。这一重大发现为科学家研究当时气候、地质及地球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所以,这里形成一种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植物就带有香味和甜味,特别是有利于茶叶的生长。这样一来,我们这里的茶叶就十分独特了,现在普洱茶色浓味淡,我们安化的黑茶便是色淡味浓,恰好相反。为什么会这样?我专门带着安化茶到中南矿业局去做了化验,我们安化茶硒含量超过一般茶的五倍,硒含量高,化验单我都还留着呢。南方许多地方都可以种黑茶,这是事实,但问题是,他们那里没有冰碛岩,地质是不可复制的。如果没有冰碛岩,也就不会有独具一格的安化黑茶。我们安化运动员都是在茶乡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喝着独特的安化茶长大的,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他们吃苦耐劳、拼搏世界,多拿几个冠军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SITESERVER_PAGE]

  说到这里时,龚律师脸上露出了一丝安化人自信的微笑。
  抒写安化茶文化和历史的,还是安化人自己。人才是事业的主因。安化黑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正是因为这片炽热土地上人民的勤劳、智慧、坚韧和勇敢。
  安化黑茶曾是供应西北市场的主要茶源。近几百年来,由安化到西北的交通困难,茶商贸易,由山西、陕西、甘肃以及本省的企业家分别组合经营,属于本省的称本帮,来自外省的叫外帮,或叫客帮。当年山西富甲一方,他们的茶商纳税认龚求山自己设计出的黑茶工艺品,将安化羽毛球发展元素巧妙地融入了黑茶之中领引票后,来安化设置茶号采办黑茶。引票有陕引和甘引之分,一般甘引约占四分之三。鼎盛时期,从小淹到东坪沿资江一带,有茶号两百多家,其中采办黑茶的占了二分之一左右。1936年,有个叫刘凤文的茶场工作者做过一个调查报告:这年,各地茶商来安化采办黑茶的还有90余家,其中仅江南坪就达到了43家。年运销陕引和甘引共1036票(每票40大包,每大包重125斤),花卷31620支(每支重千两,合62.5市斤),蒲包5899包(每包重125市斤),三项合计为8万担左右。每家茶号,平均雇请当地男工有百余人,女工200余人,合有男女工人5万余人。
  这一强劲势头,因为抗日战争的开始而降到冰点。当时黑茶数量减少,大量积压,无法销售。但安化人不会就此罢休,他们有压不垮的脊梁。

[SITESERVER_PAGE]

  1938年2月,当时在汉口的部分安化人士向国民党政府财政贸易委员会及中国茶叶公司提出了“请以政府力量,增进安化黑茶生产,以苏民国,而利抗战”的建议。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才引起了政府对黑茶经营的重视。这一直接结果便是1939年3月湖南省茶叶管理处的成立。
  也就在此时,安化黑茶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他被后人誉为安化黑茶理论之父。他出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的副处长,负责办理茶叶贷款、监督产制,收购运销及出品结汇等工作。此人名叫彭先泽,安化小淹人。早年留学日本,在赴日前夕,他的父亲交代他要学农,研究茶叶,希望他将来在我国茶叶事业上有所建树。可惜日本并没有茶叶专业学校,他只得专攻稻作,回国后他又到高校任教。
  但彭先泽仍旧心怀家乡茶叶事业。他知道,安化黑茶长期以来只能作为原料,用篾篓踩成160斤的大包,顺资水而下,过洞庭,经武昌,再逆汉水而上,辗转运输,才到达陕西的泾阳,在那里压制成砖,然后以兰州为集散地,在西北地区销售。要解救黑茶危机,沟通西北销区渠道,克服运输中的种种困难,只有在安化产区就地压制成砖茶,才是唯一途径,也是提高黑茶品质、发展地方经济、保证边销的必由之路。
  这年8月,彭先泽打了一个报告,呈到湖南省建设厅,并附上了他做的一个计划,力争在安化设厂就地压造。可喜的是,4个月后,彭先泽的这一报告获得了通过。于是,他们便开始筹措经费,收购毛茶原料,在湘潭定制手摇螺旋压砖机,并选定租用江南坪的德和庆记茶号为厂址。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黑茶砖的压制技术、茶机安装和人员训练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SITESERVER_PAGE]

  事实上,黑茶砖的压制技术,早在清末民初之时,小淹、江南一带茶商中,也曾有人仿效泾阳砖的生产方式试压砖茶,但没有成功。于是乎,得出一个结论;在安化不能压砖。
  彭先泽不信邪。他科学分析了上述情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依据。他甚至写了《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公开发表在报纸上,深得各方人士关注。
  在安化黑茶史上,1940年3月值得铭记。一天,在彭先泽的主持下,安化黑茶砖开工试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他们还把样砖寄到了重庆中国茶叶公司进行检验,经过检验,认为“堪合俄销”。这年8月1日,他们就与中茶公司湖南办事处签订了首批砖茶2000箱的单子。后来这批砖茶经过检验,水分和灰分都合法定标准。
  安化黑茶砖试压成功,不仅解决了当时黑茶滞销困难,更是安化黑茶生产历史上的一次技术大突破。
  安化黑茶产销兴盛之时,催生了安化独特的茶马古道。
  当年,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拴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借助资水横贯全境的地利之便,茶商在安化山区内收购茶叶后,沿茶马专道驮运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销往外地。据专家考证,古代安化黑茶的运销线路是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樊、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舱马背式”的独有特色。直至今日,安化县内仍留存了大量的茶马古道遗迹,有的仅剩小段路基,有的绵延数里,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黄花林场腰子界一段、江南镇至洞市黄花溪一段、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等等。

[SITESERVER_PAGE]

  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幽林深谷的宁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贸之路!
  千百年来,这条绵延于安化崇山峻岭和溪谷涧流之间的神秘茶马古道,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安化人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茶马精神!
  是呵,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们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力,使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谛和伟大。
  现在,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驮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却依然还在空气中隐隐散发……
  不是吗?在益阳,龚求山的家中,我便闻到了这股茶草香气。
  我看到,龚律师自己设计出的黑茶工艺品,把1990年5月到2011年5月这21年里,安化的唐九红、龚智超、龚睿那、黄穗、田卿5人在世界羽毛球五大赛事上获得的26个世界冠军巧妙地融入到了黑茶之中。有的设计了双手托起金牌,有的还设计了8个台阶……

[SITESERVER_PAGE]

  龚律师真是个有心人啊!他告诉我,他把安化羽毛球的26个世界羽毛球冠军,都写进了安化的黑茶之中。怎么做的呢?先做成图片,再做成电脑3D图,再做成模,然后再用安化生产的特殊茶叶来做。黑茶工艺品上都有文字,不仅可看出每一块金牌的来源,也可了解安化黑茶的功效。两只手把金牌托起来,实际上像两片茶叶,更像两片祥云,吉祥如意;设计8层,是想告诉人们,金牌不是一步登天而得来的,而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逐步走向顶峰的……
  这是黑茶吗?不!这些已经不单单是黑茶了,而是安化人追求与奋斗的真实写照。
  大山深处的安化啊,炽热无比的安化啊,不甘沉默的安化啊,早已为现代梦想的腾飞做好了一切准备!
  安化人洁白梦想的开始,只欠一股风,一股复苏的春风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夏日复苏——山沟沟的炽热

1009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