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正对天坛东门,堪称是老崇文区的第一街。不光是因为它宽阔,一直延伸到几公里以外的光明楼和劲松小区,还因为它有更为值得骄傲的殊荣。在这条街上有新中国的体育第一馆——北京体育馆;有中国体育的最高权力机构: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以及培养众多体育明星的摇篮——训练局及数十个项目管理中心;还有中国体育科研所和中国体育报业总
社,它们已经相伴成长了半个多世纪。
这一地区在明代是一片荒地,清朝时期设立为正蓝旗的营房,以后演变为居民区。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1954年,国家便在这里投资陆续兴建体育训练设施。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街。国家体育总局羽毛球训练馆坐落在体育馆路4号,是全国各地羽毛球追梦人向往和追求的羽毛球圣殿。外墙洁净而简约,馆内设计科学而美观,空调是通过天花板上许多密密麻麻的送风孔出风……
是啊,来到这里,就意味着他们有机会能代表国家征战世界,为民族而战,为荣誉而战。谁又不想争夺这一荣耀呢?
这里虽然不是安化羽毛球人所追求的最高舞台,但这里是他们的必经之地,是他们漂洋过海的中转站。
这里从不缺少安化人的身影:
1984年,唐辉、贺向阳揣怀梦想和希望来到了这里;
1985年,唐九红跟随着哥哥唐辉的脚步,也来到了这里;
1992年,廖智纯辗转贵州后,来到了这里;
1995年,闵振宇迈进了这里的大门;
1996年,龚智超推开了这里的大门,龚睿那紧随其后;
1997年,黄穗来了;
1998年,陈林辗转贵州、重庆后,像走长征、过草地一样,终于与分别多年的姐妹在北京相聚;
2004年,田卿跨进了这里的大门,踌躇满志地开创安化羽毛球的新时代。
还有李健康、陶勋、黄晓贝、程雯、黄瑞林、张圣等等。
安化作为全省和全国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羽毛球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10余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近20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向全国有关省市单位输送了60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20余人先后入选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
这是孙益清、吕延求、文巨刚、杨智勇、田建毅、龙冬梅等一代代羽毛球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结晶!
当陈林在北京体育馆路4号,与分别多年的姐妹龚智超、龚睿那、黄穗等人紧紧相拥时,都流下了幸福与胜利的泪水。
“我能最终进入国家队,要感谢安化羽校的多年培养,也要感谢安顺体校和重庆羽毛球队教练的鼓励与精心教诲,是他们给予了我勇敢和力量,让我坚持到最后。特别是当时重庆队的领导力挺我,跟国家队做了不少工作,毕竟我与蒋雪莲配的双打已经打得很好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拆开的话,确实有些遗憾。”陈林说。(蒋雪莲,1979年生,1993年进入重庆市体工队,1996年入四川省体育技术学院,1997年被选入国家羽毛球队。)
不论是在安化,还是在贵州,抑或在重庆,所有的教练都相当喜欢陈林。为什么?她训练刻苦,没有坏习惯,大家对她的认可度相当高。这是当时重庆队力挺陈林的重要原因。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然就是实力,陈林在重庆打出了非凡的成绩。
陈林开始到重庆时,重庆还是属于四川省的一个市,体校担当的更多任务是为四川省队输送人才。1992年,重庆终于成立了自己的羽毛球队,第一批队员全部来自于体校,最大的只有17岁,这其中就包括陈林。
队伍虽然有了,但训练场地可是个大问题。因为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重庆市体委发动队员和教练们,在一个民国时期的小机场里改建了一块训练场地——把煤灰铺在地上,用石棉瓦搭起一个大棚子,四周挂上草席挡风,这就成了队员们的训练场。
每天训练开始前,队员们要先用白石灰在煤灰地面上画上边线和端线,上午练完了这些线也就没了,下午练的时候还得再画。虽然条件简陋,但队员们十分珍惜成为专业选手的机会,没有人叫苦,都一门心思地埋头训练。
到1995年,重庆队就开始出成绩了。那一年,陈林和搭档在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中获得混双第三名。1996年,陈林和蒋雪莲在全国锦标赛中获得女双第三名。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重庆羽毛球队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有了独立参加全运会的资格。本来,重庆队参加在本年10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任务就是亮相,但在陈林和蒋雪莲的带领下,女子羽毛球队集体爆发。最后,陈林/陈兴东获得羽毛球混双第二名,陈林/蒋雪莲获得女双第五名,女子团进入八强。这个成绩让刚刚成立五年的重庆羽毛球队振奋不已。
1997年末至1998年初来到国家队的陈林,在年龄上已经毫无优势可言,已经20岁的她,是与她同批进国家队的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并且进的还是国家二队,压力就可想而知。陈林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进国家二队时,其他人表格里的内容是打印机打出来的,而她的是手写进去的。
刚开始到国家队时并不是正式进入,而是去集训。集训时间为两个月,能不能留下,就要看这两个月的表现了。好不容易有机会到国家队来集训,陈林当然知道其重要性。为了能争这口气,她真是玩命了,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去看人家的脸色,玩命地练和打。
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爸爸,现在竞争很激烈,我真的没有把握能不能留在国家队。”有一天,陈林给父亲陈满堂打电话。
“这可能是你唯一的机会了,一定要努力啊!”陈满堂鼓励女儿说。
听父亲这么一说,陈林在电话里哭了,开始是抽泣,最后竟哇哇大哭起来。确实,她的前途如何,真的一点把握都没有。她知道,在国家队集训的这些苗子里,自己年龄最大,条件又不是很好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陈满堂马上问说:“是不是你表现不好,教练不看好你啊!”
“不是,不是。”陈林哭着说。
其实,陈林的父母并没有真正理解女儿的心思与担忧。
幸运的是,陈林碰到了一个好教练——翁建德。1952年5月出生于福建莆田的翁建德,曾是福建省羽毛球队运动员,并出访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日本等国,屡创佳绩。退役后,留任省羽毛球队教练。1995年翁建德被调进国家羽毛球队任教。看到陈林的压力大,翁建德经常开导她,同时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培养她能在国家队立足的独特之处。
虽然陈林和蒋雪莲在这次集训后的第八届全运会上,差一点赢了当时战无不胜的葛非/顾俊,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但让她们能留在国家队,其中还有另外的因素,那就是她们有特别好的训练价值。
怎么说呢?
当时,陈林和蒋雪莲的打法有点类似男子打法,很像印尼的一对选手。技术特点突出,特别是平抽挡是世界一流的,加之她们的防守突出,给她们同一批的队友造成了威胁。教练认为,虽然陈林和蒋雪莲个头是矮一点,在身体条件上不占优势,但刻苦,打法特别,至少在国家队有训练价值。
正是这个训练价值,成为陈林的救命稻草,让她留在了国家队,并且成为世界女双高手。1998年,夺得全国混双赛女双冠军、香港公开赛女双冠军;1999年,夺得荷兰公开赛女双冠军、混双冠军;2000年,夺得荷兰公开赛混双冠军、女双第二名,丹麦公开赛女双第一名,波兰羽毛球公开赛混双冠军;2001年,夺得中国公开赛混双冠军,全运会女双第四名,世界锦标赛女双第三名;2002年,夺得韩国公开赛女双第二名,全国锦标赛女双第一名……
陈林说,她在国家队待了七年,大家都很忙,忙训练,忙比赛,只是偶尔与龚智超、龚睿那、黄穗她们一起聊天。她与龚智超是同一所学校出来的,在安化羽校时,又是一个班,还是同一个宿舍。虽然前面那些年分开了,各忙各的,在不同的方向,但彼此都在心里注意着对方。
陈林不仅成了羽坛的女双高手,而且是中国羽坛公认的才女,她喜欢文学创作。
她是那种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的女孩,往往会随着自己情绪的变动和突来的灵感而进行创作,因此她的作品并不拘泥于特定的题材或体裁。有时候,她突然想到什么好的词句,便赶紧记下来,免得忘了。买了录音笔后,感觉方便多了,可以随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灵感记下来。陈林容易感动,有时看电视,自己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哭得稀里哗啦了。陈林还喜欢刘墉的书,因为她觉得读刘墉的书可以益智。这些都是她创作的源泉。
2003年非典期间,陈林每天从电视里看到白衣天使们勇敢地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时常被他们舍身忘我的事迹感动得落泪。5月的一天,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提笔写下一首歌词《送给抗非典一线的人》——这条路曾经忙忙碌碌不是很在乎,突然变得有些艰辛,却有人扶,不无助;有些事不是我们能预料,但是它到来;生命珍贵,承载的重量,谁又体会不到;你有选择,却选择了乘风破浪,是你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我们为你祈祷!把所有祝福都送给你吧,我们守候每分每秒;把所有欢乐都送给你吧,让眼泪也可以笑,也可以笑。我们努力让世界微笑!
然后,陈林把这首歌词传给她的
一位搞作曲的朋友,还把自己心中想的旋律哼给那位朋友。朋友很快谱好曲,录好小样寄给她,并建议她交给李永波来唱。
陈林有些不好意思地把这首歌交给李永波,李永波一看就觉得歌词写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所有欢乐都送给你吧,让眼泪也可以笑”很有真情实感,且整首歌的旋律动听,很适合自己的嗓音,当即同意唱这首歌,并准备和全队的教练、队员一起把这首歌拍成MTV。凑巧的是,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红十字会要在7月18日举行一场大型义演,献给抗击在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特别邀请李永波与《红旗飘飘》的原创同唱这首歌,李永波当即提出希望在义演中加唱陈林写的歌,借以表达中国羽毛球队全体将士对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们的敬意与祝福。最后如愿以偿。
在北京亦庄采访陈林时,我们还找到了她写的羽毛球的歌词——
洁白的羽毛空中飞,那是我见过的另一种美,我总是不断拼命地追,无法停止地面对;为你哭过,为你笑过,也为你挣扎过,为你握紧,为你张开,我的双手,我的胸怀。矫健的身影场上飞,这是你一生的无悔,付出的时候很疲惫,得到的时候很甜美;为你哭过,为你笑过,也为你挣扎过,为你握紧,为你张开,我的双手,我的胸怀。
也不乏抒写爱情的歌词——
如果只有在分手的时候,才会有更想拥抱的念头,从此失去最深情的眼眸,还有什么可以让心温柔;如果只有在多年以后,才会笑着说无怨无求,曾经拥有过的喜怒哀乐,又有多少人能看得透。走过我爱的是雨季,点点滴滴,有我们的足迹,有吻过的气息;爱情到底爱在哪里,放在心里会痛,放在眼里会变化无穷。这是我们一生最灿烂的美,相信你也体会,多少年后再来回味,忍不住把自己吹;这是我们一生勇敢的面对,相信我们不退,多少年后再来体会,我们依然说无悔。
世界冠军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普通人,陈林也不例外,她的歌词里既包含着对羽毛球的追求,更包含着她对生活的热爱。
2003年那场非典,激发陈林创作出了歌词,也让她成就了一段姻缘。
那时,教练和队员看陈林和陈其遒也老大不小的了,人家都谈了,就他们还单身,性格又接近,还打过混双,配合默契,就使劲地撮合他们。陈林想,现在都非典了,到处一片恐慌,明天怎么样都不知道,既然有这个缘分,就珍惜现在身边的吧。于是,他们就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