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健康的社会事业。体育源于人民,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育服务人民,能锻造人们健康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体育在凝聚人心、提高素质、提升文化品位、展示精神境界、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繁荣群众体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要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这为新时期体育工作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社会奔小康,全民要健康,既体现了体育事业的人民观和科学发展观,又体现了体育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健康第一,科学健身”的意识深入人心,群众体育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全民健身活动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和喜爱,各类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巩固和发展这一良好局面,乘势而上,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做为体育工作的主体,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本、动力之源,进一步倡导和实施《常德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启动和推进我市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创造性地开展群众体育工作。一是抓宣传。充分利用先进基层组织群体工作的号召力,充分利用群众身边健身强体典型的说服力,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育意识,增强健身观念,使“体育健身”真正成为广大市民健康生活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动。二是办活动。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成就未来。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多层面、多形式组织广大市民所喜爱和乐于参与的各类体育活动。去年6月,市城区万人健步行活动,声势浩大,掀起了全民健身新热潮;首届男子篮球甲级联赛历时一个多月,把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引向深入;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的倡导和推进,进一步激起了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的体育情结;老年人运动会、社区居民运动会、街头趣味体育运动会,各行各业形象展示运动会,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创造了全民健身新境界,群体活动成为了常德城里新的景观。今后,我们要本着“组织主体多元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参与人员全民化、时间安排常年化”的总要求,积极引导和推进全市范围内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重点是要把群众体育工作向社区倾斜、向农村延伸,彰显全民健身效果。三是抓网络。目前,我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地方机构设置不全,力量薄弱,一些乡(镇)还是空白:作为引领市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各类专项体育协会,建立健全甚少,作用发挥不够,力量微弱,不能适应群众科学健身需求;社会体育经纪人、体育中介组织等更是发展缓慢,这与我市城市发展水平很不协调,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我市群众体育的繁荣发展。对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的网络体系和运作机制,加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建设步伐,培育一批体育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扩充和壮大体育队伍,以此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力量保障。四是建设施。近些年来,我市体育公益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全市现有体育馆4座,万人以上容量的体育中心1个,健身路径19条,标准国民体质测试站2个,室内健身中心233个。但现有公共体育场所和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全市人均体育用地低于经济发达城市人均用地水平,而且城乡之间、机关社区之间不平衡,差异大,这与我市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不相适应,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称号也不很协调。因此,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投入并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投入,尽快规划、组织建设一批全民健身工程,切实做到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机关、社区的建设计划,实现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让广大市民有场所活动,有条件健身,使体育设施公益性、服务性的功能得以完善和加强,体现体育事业亲民、便民、利民的发展宗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深入。
[SITESERVER_PAGE] 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升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既是市民体质素质和竞技水平的反映,也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常德曾主办“省八运会”,并取得金牌第一、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创造过常德竞技体育的辉煌,促进了常德城市的快速发展,赢来了经济强市、体育大市的美誉。近些年来,我市竞技体育接连下滑,“省九运会”金牌位列第九,跌入历史低谷。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抓住“08工程”机遇,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让我市竞技体育迅速恢复起来,确保我市在2006年“省十运会”上进入全省六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力争有常德籍运动员参赛,并争取较好成绩,让常德体育再度“牛”起来。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人本思想,尽快恢复建立一支有较高素质的业余训练队伍,调动一切专业人才的积极因素,立足于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业余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为此,必须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注重培养和输送相结合。目前我市市级中心业余体校1所,九个区县(市)均有业余体校,市城区由社会力量开办有乒乓球学校、跆举道馆等,全市部分重点中小学校均开设有体育训练项目,有6所全省体育重点项目传统学校和5所中小学校轮滑运动试点学校,省水上运动基地落户我市柳叶湖,汉寿划船学校被定为省级后备人才基地。这些为我们选拔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和高水平运动员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优越的条件,我们应立足传统优势项目,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加强调度,抓好业余训练,培养一批优秀的运动员,重点抓好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领头羊”和“主力军”作用。同时,针对目前我市业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的现状,进一步加大对外输送力度,选择省内外体育专业队伍,依托各类体育院校,争取输送一批体育苗子、运动员到条件好、水平高的地方参加试训、集训,要敢于和善于借助外力,提高我市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二是注重传统训练和科学训练相结合。在传承和发扬勤学、苦练等传统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切实推行科学训练方法,努力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和训练水平,实现教学相长;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改革我们现有训练体制和机制,最大效能地发挥运动员的训练潜能;加强体育科研,针对性地设置业余训练科研课题,不断创新和改进我市业余训练方法和措施:加大业余训练投入,不断改善和提高训练条件和生活水平,增大训练和竞赛的安全保障系数。争取在2—3年内把市体校建成功能全、设施好的全省一流的市(州)级中心业余体校。三是注重政府部门主办和社会力量兴办相结合。在完善和巩固体教结合的基础上,体育部门重点抓好各级体校,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奥运“精品工程”,保主力,保品牌。同时,一些可由社会力量来承办、兴办和经营的业余训练项目,完全放开,倡导和吸纳社会力量来参与,各级体育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搞好政策扶持和奖励,以此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实现全市业余训练项目统筹一盘棋,兴办主体多元化,促进业余训练全面发展。四是注重运动员成名与成才相结合。在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向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改变过去对体育苗子和运动员只重训练、重竞赛成绩的倾向,重视和加强德育、基础文化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与提高,让每一名运动员向着“体育名人、社会能人、事业强人”的目标,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可用之才,今后走出学校,离开体育也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SITESERVER_PAGE] 三、实施“开放型”发展战略,搞活体育产业
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由政府来主导,同时,也需要产业支撑。体育产业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育事业发展后劲的物质基础,“体育不仅要为国争光,还要为国争利”。目前,我市体育产业底子相当薄弱,实力贫乏,一方面,体育部门产业意识不强,经营观念陈旧,水平不高,现有体育资产开发利用效益很差;另一方面,体育市场主体培植滞后,体育社会消费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弱化了体育为市民服务功能的发挥。尽管常德市目前仍属于欠发达的中等城市,发展体育产业存有诸多困难,但要改变和扭转这种“穷体育”的现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产业兴、人气旺、体育活”的观念,下大力发展搞活体育产业。第一,加强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体育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离不开人们的踊跃参与和积极消费。我们应该广泛宣传,积极倡导“若要请客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休闲搞运动,送礼送健康”,使其成为一种社会新时尚,促使人们钟爱体育,自觉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要瞄准人民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有的放矢,打造一批体育消费品牌项目,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提高人们生活消费中的体育消费比例,努力培植体育消费市场。第二,加快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市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稀缺,是体育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我们必须加速体育经济“人才库”的建设,特别是产业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在现有干部职工队伍中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观念新的年轻人员出外学习、培训,多给予锻炼机会,促使其快速提高;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用人制度改革,向社会、向高校等公开聘用一批理论强、水平高、业务精的管理型、创新型人才,不断充实和优化体育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第三,加大体育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解放思想,招商引资,实施“开放型”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品味、高水准的体育本体产业,激活体育资产、资源,实现最优组合,有效利用,全面增值;形成“政府管理、社会兴办、多元投资、协调发展”的良性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使体育产业由传统单一的国有化向社会化、民营化方向发展。目前,当务之急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底子,整合资源,建立我市体育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努力提高我们体育队伍的工作水平、服务水平,营造一种崭新的投资环境。
(常德市体育局局长 燕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