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青少年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之二
这个暑期,长沙市明德中学和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20多名同学无疑是幸运的。8月3日,他们将代表湖南的中学生前往青岛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节”。这个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大型青少年体育活动,是对全国“阳光体育”开展情况的一次检阅。
“后奥运”时期中小学体育教育走向何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业繁重、压力巨大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阳光体育”的开展是一个“美丽的口号”,还是真正让学生沐浴到了“体育的阳光”?
形式丰富,成效初显
开展“阳光体育”,我省这几年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了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智轻体的发展趋势。以长沙为例,从2008年开始,将中考体育总分由原来的30分增加至50分,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杠杆作用。
颜俊是长沙明德中学的体育老师,在他看来,“阳光体育”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采取了分时段安排的方式,每天以晨练、课间操以及下午的活动课形式相结合,目的是给学生留出更多的锻炼时间。”颜俊说,“由于保证了锻炼时间,这几年明德中学体育中考的优秀率保持在长沙市前列。”
“阳光体育”影响最大的一项措施,是冬季长跑。进入冬季,各中小学的校园内,学生们排着队、穿着校服,喊着口号,一圈又一圈地跑步成为一道校园“风景”。
[SITESERVER_PAGE] 冬季体育长跑开展4年以来,质疑声有,有人说它流于形式。长沙市教育局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周立德认为,质疑声可以理解,确实有些学校“应付式”开展,但从效果来看,参与了锻炼的学生,体质得到了一定改善。“以前中考体育项目中,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被称作是‘最难科目’,不及格人数也是最高的。但这两年的中考体育成绩显示,这个曾经的‘最难科目’现在已变成夺高分的项目,特别是今年,中考长跑满分比例达到了29.5%,优秀率也高达34%。”
开展“阳光体育”,一些学校和县市因地制宜,形成了自我“特色”。在益阳桃江县,大课间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广播体操、一套武术健身操、一套各班级自创活动的“三个一”模式,这个“桃江模式”将武术、音乐、体操融为一体,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肯定。
问题仍多,任重道远
“继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仍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观念问题。”周立德说。
目前,升学率仍然是学校考虑的第一要义,这从客观上导致学校体育被忽视。尤其到了初三、高三,一些学校几乎停止了体育活动,这让“阳光体育”的开展大打折扣。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周波认为,把体育和升学挂钩,确实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手段,但这也恰恰是“围着分数转”现象的例证,是一种“无奈的”手段。
“认识上的偏差仍然存在,很多优秀学生可以做到全面发展,比如今年湖南省文科档分第一名何一帆就非常热爱体育锻炼。”周立德觉得,升学率至上的观念应该改变。
体育场地的严重缺失,也制约了“阳光体育”的开展。“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活动场地达到人均1平方米,而长沙市却不到0.6平方米,我省其他地区更低。比如长郡中学老校区,受场地限制,一个课间操都要分5批做。”谈到这里,周立德一脸无奈。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阳光体育”在我省的开展也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每年举办的全省中学足球联赛,大概只有5支左右球队参加,长沙市就占了4支。无论在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师资力量等方面,我省其他市州与长沙市有较大差距。即使在长沙市,省示范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上也存在不小差距。
“要真正让‘阳光体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不能仅停留在‘玩一玩、动一动’,要规范相应的教学内容,配齐师资力量,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督导评价体系,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周立德说。(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