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四强”工程推动人才培养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3-01-24 10:52 【字体: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提升我省体育事业整体实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体育湘军扬威奥运赛场,离不开我省底蕴深厚的“强基拓优”工程,更离不开全省坚实的业余训练体系。日前,记者随省体育局检查团走访衡阳、永州、常德、自治州、株洲、郴州等地时发现,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四强”工程两年来,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走出低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取得了新成效。
  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体系
  我省自2011年开始实施强县、强校、强项、强人等“四强”工程,在全省创建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县,在全省中学创建一批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在全省各市州体校创建一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确定一批业余训练重点苗子进行重点跟踪、观测。体育后备人才“四强”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省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成长机制,使得体育后备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施“四强”工程后,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了4个层次,即21所市州级体校、30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个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县和20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校,撑起了我省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一片天地。省体育局青少年处处长杜利民介绍,“市州级体校发挥了我省业余训练的龙头作用,后备人才基地发挥了核心作用,重点校发挥了基础作用,重点学校发挥了示范作用。”据统计,2011年至2012年,我省业余训练向省以上专业队输送122名运动员。2012年,参加全省青少年儿童各项竞赛人数达7120人,其中新注册者近5000人。
  体教结合实现双赢
  全省各市州都非常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业余训练成为各级体育部门的“一把手”工程,专项投入逐年加大。长沙市、衡阳市、湘潭市体校的年投入超过200万元。娄底市体校借承办十二届省运会的契机,在硬件建设上一跃成为全省场馆最新、功能最全、条件最好的市州级体校。
[SITESERVER_PAGE]  学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体教结合成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一大特色,很多基地直接建在中小学校里。常宁市、桂阳县等体校依托当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组建游泳、田径、摔跤、举重等后备人才基地。基地建在学校内,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由学校具体负责;基地在当地中小学选拔的优秀苗子,享受择优生同等待遇;基地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教练均为专职教练,编制在学校,工资进财政统发。
  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的创建,使得体教结合更加紧密,激活了校园业余训练,拓展了我省业余训练的发展思路。作为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醴陵一中将13所初中和4所小学纳入他们的基地学校,覆盖了醴陵市一半的乡镇。每年组织基地学校田径教学比赛,参赛选手多达五六百人。醴陵一中的鲶鱼效应,激活了醴陵市的校园业余训练。
  实现体教结合,将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有机结合,既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又丰富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面,实现了学校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赢。
  拓宽出路解决后顾之忧
  为了破解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技能单一、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顽疾,全省各市州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3号文件精神和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长沙市体操学校、怀化市体校、永州市体校等采取教体联办、就近入学的原则,解决运动员训与读的矛盾和文化学习问题。
  各市州积极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解决运动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株洲市体校与湖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并与就业前景好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工贸技师学院等达成单招入学意向。2012年,株洲市体校近20名学生从签约职院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衡阳市珠晖区充分利用教育部门免费师范生政策,走出一条培养教练员的新路。汉寿县体校也与湖南高尔夫旅游职院达成合作办学协议,解决运动员的安置问题。
  通过体育后备人才“四强”工程,我省加强了体教结合,形成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后备人才的出路,全省业余训练之路将越走越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四强”工程推动人才培养

1008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