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体育起源和发展的分析,用现代的观点提出了自然——社会——经济的体育三维新模式,旨在进一步认清体育的本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
关键词 体育 模式 人才
1 体育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远古时期,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而人们认为体育就是“劳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除劳动外,体育还可用来强身防病。如相传尧舜年间的“阴康氏”创造的“消肿舞”可用来防治关节病,春秋时期的“导引术”、“吐纳术”可用来强身治病等。从东汉末年到宋代,又陆续出现了“五禽戏”、“健身操”、“八段锦”……,此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道理。从“劳动”发展成为“运动”,是体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因而在当时的教育中,专门设立了有关体育项目,如周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御;雅典教育体系中的“五项竞技”(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铁饼)、游泳和欧洲封建教育体系中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等。
翻开我国二十世纪后的体育发展史,亦可知道体育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国自二十世纪初正式开设体育课以来,首先推行的是军国民体育,随后发展为自然主义体育,三十年代中后期,民族主义体育开始兴起,到五六十年代,为改变我国竞技体育落后局面,开始强调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七十年代,逐步转向体质教育,八十年代兴起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九千年代又转向成功体育、科学体育。这个发展过程表明,体育经历了劳动→运动→技术→体质→成功→快乐→科学体育诸阶段,正逐步趋向一个以面向全民、全面发展、提高能力的综合方向发展。
2 体育现状
何谓体育,《辞海》中的注释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锻炼人们的身体,从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在《中国百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一词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用于狭义时指身体教育,用于广义时是“体育运动”的同义词,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方面内容。此二种注释,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体育的主体——健体功能,却忽视了体育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智能教育的作用。国内如此,国外亦然。法国1762年出版的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多次出现一个英文词;“Physical education”,翻译成中文便是当今体育,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中对Physical一词的翻译是指身体与肉体,也就是说,英文“Physical education”具体应指身体(肉体)的教育,强调的是人体生理学方面的教育,也忽视了社会文化教育和智能教育。这与当今的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趋势明显不合节拍。
据一篇关于清华学生体08测验文章报道,当前学生中体能状况不够理想,在体能及格线下的女生占66.9%,男生占66.6%。仅1989~1994年的6年间清华大学招收的1300名学生中,体能测试成绩不及格的在56,41%~68.51%之间,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高分数低体能的“文弱书生”的大量出现,说明我国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存在严重“误区”。其根源就是“应试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实际上是观念陈旧,目光短浅,对体育认识滞后的表现。
当今信息时代,关键技术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从毫秒(千分之一秒)发展到毫微秒(十亿分之一秒),几乎超越了人们能想象的时空范畴。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信息技术与健康”一文中描述到:“我们听人们抱怨眼睛疲劳、头痛、背痛、烦躁和精神紧张”,这充分说明当前社会的特点——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要适应这种发展速度和要求,无疑给人们的机体和智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何况当前我们不仅要面对现在,还要面向未来,因而在我国跨世纪人才建设过程中,智力投资,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具有超前性。而现代新体育,正是解决高智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
[SITESERVER_PAGE] 3 新体育模式
当前,在改革浪潮中,体育正朝着全面、综合、有效的人体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要追求体育的显在价值,又要重视体育的潜在意义;要顾及社会的需要,也要顾及个体发展;要着眼于现在,更要放眼未来。这就打破了沿袭多年的体育就是身体练习的窠臼,冲破了体育只为健体的禁锢,吹响了体育向素质进军的号角。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与自然、社会、经济紧紧相连并与时代发展速度高度相关的体育新模式,即自然一社会一经济三维立体体育模式(如图1)。
图1 体育三维模式
3.1 自然性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今天人的存在却并非单纯为了体力劳动。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须物质,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体力代价。因而强壮的体格就是财富的源泉,以至到后来出现了专门的体育活动项目用来培养和发展人的体魄,以赢得包括战争在内的社会财富,故有人称当时为“力的时代”。但从产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生产发展到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智力的因素日趋重要。过去要成百上千人干的工作,今天可一人揽下;“一个人的全部工作时间,就算八万个工作小时——每年二千小时,四十年”,在当今计算机的高效率工作下,“可以压缩为四点钟八分钟”(摘自托夫勒《第二次浪潮》),因而有人称当今时代为“智力时代”。无庸置疑,体脑换位是生产和生活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体格健壮、身体健康就能获得奖牌的体育观已是一种落伍的表现。今天的体育不仅包括有人的体格形态和体质的发展,更应有智力和精神的开拓。因而作为体育的自然属性,在当代社会中,应特别注意人的能动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在遵循人的自然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条件和环境,培养人的体质,更发展人的智力。当然,事物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现代化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诸如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所谓“文明病”也多了起来,但只要把握住体育的自然属性,以辩证的观点对待体力与脑力关系,做到互为前提,相互补充,抓住重点,就能使人类自身健康发展,为现代化的社会作出贡献。
3.2 社会性
体育的社会性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它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育必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服务;这一点决不可动摇。分析体育在社会中的多向性特征(如图2),可知,体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单纯德育和智育教育手段
图2 体育多问性
都无可比拟的优势结构,如学习知识的框架结构性,长期锻炼的运动习惯和能力,创造和竞争性的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作风,欣赏美的能力,承受挫折勇于开拓的品质,助人为乐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自我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体育本身的兴趣、娱乐、成功、满足感等。只有把这些特性合理综合并统一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增进交往,扩大影响,人才的培养才更显意义。然而在过去,受长期以来的传统体育观的影响,特别是在所谓“阶级斗争”年代,人才培养被禁锢在一个统一的固定模式中,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说错一句话,走错一步路,都会被戴上“封、资、修’高帽子。体育也失去了多样性,除了密度和强度的负荷指标外,就是以劳代体,以军代体,从根本上曲解了体育,制约了人才的正常发展。今天,改革开放,给体育注入了勃勃生机,进一步拓展了体育培养人的社会空间,使人们能在快乐中体验人生,在成功中拓展自我,在满意中树立信心,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目的,也为成功地培养跨世纪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SITESERVER_PAGE] 3.3 经济性
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体育的经济价值正不断被人们发现和挖掘,当前在理论界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体育产业化”,“以体养体”等一系列见解,具体方法就是向社会大众提供体育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性经营。包括体育健身器械、体育广告、体育彩票,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开发,体育旅游业发展等,甚至连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也可成为商品。这就形成了体育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行各业办体育的积极性,促进了相关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过来产业化体育又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体育活动参加者获得更高的享受,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开展。另一方面,体育的经济化给我国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实战实习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竞争,更是生存能力的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将使得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中不断开拓和进取。特别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键时刻,如何适应快速发展,如何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然在崇尚体育经济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体育经济化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如不顾体育的整体作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钱而违背道德、不择手段、损人害己等。对这些不良现象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这些不良现象来考验培养人才。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开拓与创新,就能提高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能满足我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4 结束语
当代信息社会一日千里,体育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其根本的动力是人才。无庸置疑,未来的世界就是人才的世界,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社会现实告诉我们,高分数低体能的人不是人才,思想观念陈旧的人算不上人才,只有高智力,高能力的人才是人才。强化现代体育新模式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发挥其社会功能作用,就是要走出人才误区,使人们不仅在体力上有所收益,还要在智力上有所开拓与发展,在能力上有所启迪与培养,否则就是舍本求末,就会使体育成为高阁空谈之物。
时间正一分一秒毫不留情地从我们身边流逝,空间却以最热情友好的姿态展开了博大的胸襟,抢时间、争速度、要成就,是当今体育的主旋律。为了响应党的十五大号召,以全新面貌迈向二十一世纪,我们必须努力更新观念,早日走出误区,使体育能真正为社会多创价值,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繁荣与昌盛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体育科学编辑郝.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0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3时晓玲等.清华学生体能测验.中国学校体育,1995.5
4体育理论.体育院系教材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8
5张子沙等.面向21世纪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本文作者 舒楚农 湖南师大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