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市县两级青少年体校生存的困惑与发展的思考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1-03-24 17:14 【字体:

杨智勇 龚睿娜 李琼 李日成
湖南省益阳市体育局 益阳市 413000

  摘要:市县级青少年体校处于三级训练网的基础环节,是我国竞技体育重要的后备人才库。近年来,青少年体校面临的生存难问题日益严重,将给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湖南省青少年体校现状作了初步分析,从体教结合、加强投入、改革竞赛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试图为青少年体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体校;生存;发展;思考

  1.研究目的
  回顾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县、市两级训练网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础,是培养高水平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青少年体校受生存难的困扰日益严重,如何为青少年体校解决生存难寻求新的发展之路,笔者对此作如下探讨。
  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支持项目
[SITESERVER_PAGE]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湖南省县、市两级青少年体校的调查研究,对基层体校生存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所采取的对策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归纳。
  (2)经验总结法
  通过了解青少年体校生存的具体情况,将先进经验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
  3.市、县两级青少年体校生存难问题分析
  (1)优秀后备人才选拔途径不广,输送率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训练管理体制,实行以专业训练为主的高级、中级、初级三级“金字塔型”的训练体制,虽有利于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选拔,但同时也存在高淘汰、人才选拔途径单一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三级网内逐级输送的比例约为100:1,显然,人才被大量淘汰。然而,人才淘汰的成本主要由中级、初级两级负担,其对应的行政区划就是市、县两级。同时,受全运会指挥棒影响,在“举国体制”的大金字塔内,“举省体制”的小金字塔普遍存在,进而又限制了专业运动人才在省际之间的交流。加之,现行竞赛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较多不合理,迫使基层训练急功近利,不少少年运动员很难成为优秀后备人才,故而导致青少年体校招生难。
  (2)学习训练矛盾尖锐,凸显升学、就业两难
  体育竞技训练要达到一定的运动成绩,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时间作保证。然而,目前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广大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十分繁重,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天多达10个小时,而青少年体校的学生还须参加训练,必然产生学习和训练的尖锐矛盾;加上“重体轻文”观念在基层体校根深蒂固和经常参加比赛等原因,也影响了运动员正常文化课学习,致使业余体校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由于文化素养的欠缺,不但阻碍了体校学生在竞技领域成为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还导致了升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出现。随着高考体育特招政策的弱化,体校学生升学压力增加,很多家长出于孩子的出路考虑,被迫放弃在体育领域发展,也导致了体校招生难。
[SITESERVER_PAGE]  (3)师资力量薄弱,高水平教练员青黄不接
  一方面,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教练员大多来自退役运动员,有一定的运动专项技术和指导训练的能力,但基本上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或专业理论学习,知识结构单一,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体育运动训练的需要。又由于有关部门对从业教练员的培训不系统,以短期、大课为主,培训流于形式,加上这部分教练员理论基础薄弱,主动学习能力差,以致专业知识更新缓慢,训练水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目前体校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则单就工资而言,财政也没有足额安排,教练员工资福利普遍偏低,很多政策性待遇不能落实,加上工作压力大,许多优秀教练员便自动离开教练岗位,转行转业,或离开本校、本地,投奔于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社会就业压力大,许多非体育专业人员又不断挤进基层体校,使许多体校行管人员与教练员比例严重失调。高水平教练员是学生成才的根本,没有高水平教练员,学生也不愿进体校。
  (4)财政投入有限,条件难以保证
  由于国家财政下拨的体育经费大都投向了高级训练队伍,中级、初级阶段的体育学校长期处于经费短缺的困境。基层财政投入体育的经费,几乎不能保证体校的正常运转,虽偶有大量资金投入,大都花在大型比赛场馆的建设上,而这些场馆又只能作为当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基本上不能用于业余训练。很多业余体校的场地设施、器材设备长期得不到维修、改造和更新,也导致了基层体校生存难。
  (5)培养方向单一,社会认可度低
  青少年体育学校培养方向不同于义务教育。国家明确规定,各级青少年体育学校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专业人才,而义务教育则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长期以来,青少年体校“重体轻文”,严重挤压了学生的文化学习时间,在培养过程中因“唯金牌论”而忽视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以致那些在体校学习的大多数非尖子运动员可能成为文化水平低、生活技能差、难以就业而被社会边缘化,这就使得社会对青少年体校的认可度低,家长不愿送,学生不愿进,也导致了招生难。
[SITESERVER_PAGE]  (6)行风不正,不择手段的竞争,严重腐蚀后备人才的培养
  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教练员及体校甚至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唯金牌论”,致使在体育训练的特定周期、阶段和大赛中,假户籍、假身份证、假学籍、假参赛证泛滥,出现青年打少年、大年龄打小年龄等残酷现象。如:某项目一个全国少年比赛,2006年和2007年的报名人数均在200人以上。为了严格运动员资格审查,注册登记规定,以第二代身份证为准,发现弄虚作假者停赛两年。结果这一年参赛人数只有80多人,减少了60%。比赛期间,组织方又决定,对前6名加照骨龄。结果,进入决赛阶段时,许多运动员弃权,有几个预赛成绩相当突出的单位几乎全部放弃比赛。在相当一部分教练员中有一个“潜规则”:不比实力比年龄。改小一岁保了本,改小两、三岁就能占大便宜。因此赛前赢取“资格”成为一些体校的“必修课程”。为解决“资格”而花费的金钱、精力要远高于在训练上的投入。如此残酷的“竞争”,不但严重破坏了竞赛的公平公正,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青少年品德,挫伤了少年儿童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4.解决青少年体校生存难的对策
  (1)体教结合,解决学训矛盾
  “体教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学与训的矛盾,使运动员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有一定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体教结合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市域、县域内体育、教育两大部门的真诚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运动员选材、文化学习的后顾之忧;另一个层面是体校与高校、职校联合办学,解决运动员升学问题,帮助青少年体校解决招生难问题。
  (2)加强队伍建设,改善硬件设施
  青少年体校要进一步加大优秀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由优秀退役运动员和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构成的年轻教练员队伍,优化教练人才结构。省级各项目管理中心要加大针对性岗位培训力度。国家体育经费要适当向基层倾斜,以弥补市、县两级财政在体育业余训练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已卓有成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基层体校配置与训练相适应的场地、器材、设施,以保证运动员的正常训练。
[SITESERVER_PAGE]  (3)优化竞争,改革不合理的竞赛制度
  运动竞赛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对运动训练的内容有导向作用。一是要以奥运会、亚运会成绩来衡量各省的竞技体育水平,扩大双向计牌计分的范围,撤除限制运动员在省际之间流动的藩篱。二是省级综合性运动会要加强对运动员基本素质的测试,对综合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遏制“唯金牌论”在少儿业余体育训练中的不利影响。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畅通基层业余训练的出口和入口。四是建立常效的赛会纪律,针对赛会中出现的虚假年龄、“黑哨”等腐败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从源头上加以遏制,真正体现体育的公平公正。
  (4)打破自我封闭,主动破除行业壁垒,将体校纳入地方普教系统管理范围
  体育强国的基础是文化,青少年体校必须打破自我封闭,主动与地方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小学沟通、合作,将培养的方向与教育系统对接,充分利用教育的优质资源,将单一的金牌意识调整到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上来,实现教体双赢。
  综上所述,只要认真做好体教结合,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场馆建设和资金投入,改革竞赛体制,积极将青少年体校纳入地方义务教育管理体系,便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基层青少年体校面临的生存难问题。
  参考文献:(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市县两级青少年体校生存的困惑与发展的思考

1009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