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体育考古 西汉帛画《导引图》考辨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1-08-18 09:31 【字体:

 沈寿

  1973年冬,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曾引起国内外有关体育史、医史、医疗体育、养生气功等各界人士的充分重视,一些专家、学者也随之投入对西汉帛画《导引图》的学术研究活动。由兹而今,匆匆已过去14年,其中各种见仁见智的有关研探文章时有所见。笔者因自幼从师学练导引和武术,出于爱好,也曾涉足于此项研究,并据多年探求之心得,著有《西汉帛画(导引图)研究》①①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研究》,该书收入沈寿发表的有关《导引图》研究论文10篇,原发表年代为1979-1983年。正因为如此,我对有关《导引图》研究的文章都较关切。近阅《养生长寿术》一书所收《马王堆(导引图)溯源》一文②②《养生长寿术》,1986年《体育文史》和中国体育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该书收入李国华、解山岭《马王堆(导引图)溯源》一文,其副题为“与《导引图》功法相同的陕西《导引吐纳功》”。(以下简称《溯源》),感到稍有不同的看法,兹特略抒己见,以就教于该文作者和海内外广大读者,尤盼体育史专家、学者多加指点。
  一、这原是一卷两文、一图的帛书
  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导引图》(以下简称“《导引图》”),是绘制在一幅长帛后段的导引图谱部分,而这实际上是一卷前文、后图的帛书。这幅长帛高50厘米,长133厘米,全书自右至左依次为《却谷食气篇》、《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和彩色绘制的《导引图》。其中两篇古逸文所占长度为33厘米,而《导引图》长约100厘米。《溯源》说:“《导引图》帛画长100、宽100、高50厘米。”想必系笔误或排印错讹所致,否则怎么会变成“立体图”呢?经查唐兰《试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导引图》①①唐兰:《试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导引图》,载《导引图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第1—10页。一文,证实该图“高50厘米,长约100厘米”。
[SITESERVER_PAGE]  《导引图》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西汉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随葬品,是现存最古老的导引图谱了,据笔者考证认为:这两文一图的原著年代,可能远在西汉之前的先秦时期,例如:《却谷食气篇》可用《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等句加以印证;《阴阳十一脉灸经》②②《阴阳十一脉灸经》,这原是帛书整理小组据文拟题的,而据我们研究认为:此篇实际上只在“少阴脉”一条后面提到疗法,而且不只是灸法,也包括导引行气在内。因此,其篇题以改为《阴阳十一脉经》更为贴切一些。则是《灵枢经·经脉篇》的前身,其属先秦逸文自不待说;《导引图》也可用《庄子·刻意篇》中所说“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句来进行对照。
  同时,以上两文一图的内容,还明显地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这卷帛书的编集形式,虽较后世的《导引图说》、《内功图说》等导引养生书古朴得多,但其总的结构却如出一辙。因之,我们早在1980年撰写《(却谷食气篇)初探》时,就已谈道:这由两文一图所组成的帛书,“合起来似乎也可称之为《导引食气卷》”③③吴超、沈寿:《(却谷食气篇)初探》,《北京体院学报》1981年第3期,此系1981年9月特邀出席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会南岳学术讨论会的大会发言论文之一。
  正由于这原本是一卷完整的导引养生帛书,因而在研究《导引图》的时候,也不能不从全书的整体性来考虑它与两篇古逸文之间的关系。反之,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导引图》,那就永远弄不清为什么《导引图》要采取十一式一个横列、共4个横列(即4x11)的数式。当然,也还涉及许多其他问题。
  二 《导引图》残图与复原图辨析
  1979年4月,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导引图》,全套包括彩印的残图和复原图各一幅,附《导引图论文集》一册,这就为对《导引图》进行研究探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如在研究时,完全以复原图为依据的话,那肯定是容易出纰漏的。在《溯源》一文中就存在着这个问题。
[SITESERVER_PAGE]  《溯源》说:“帛画《导引图》出土时,残破断裂严重,后经修复,但全图前后、上下已很难恢复原来的顺序。好在每个图像的运动姿势基本清晰,这就给研究者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其实全图前后、上下的顺序,帛书整理小组在拼接时,是不会不充分利用残图折送的断裂痕去仔细拼接和吻合的;即使有难以吻合的碎片,其所占式数的比例是不太大的。而无法挽救的问题倒在于:图像的运动姿势不仅有的因残碎而不清晰,而且有的已接近于完全残缺。对后者的复原,实际上属于“借图复原”性质,换言之,纵然有天大本领,也无法尽复其本来面目了。例如:图2[捶背],就是由帛书整理小组仿敬慎山房《导引图谱》“理淤血”图式补阙的①,①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月刊1980年第9期第70套,该文图号与帛书整理小组所编的完全相同。式名用方括号者,表示原缺题名,系由沈寿酌情补拟,而并非原有的。本文所引《导引图》题记释文,均据此文。其余如图4、5、6、7、9、11、16、22、33、40、43等十一式,其所存图像碎片或已无几,或已失却了关键性部分,这是从《导引图论文集》插页“马王堆出土导引图墨线复原图”中也不能辨析和判明的。因此,从残图分析,是无法得出“每个图像的运动姿势基本清晰”的结论的。
  事有凑巧,《溯源》所举图例中,就恰好有“捶背”,这也就是把帛书整理小组从别处“借来的图”当做西汉《导引图》所固有的了(《溯源》的图号原是从左而右地编列的,与帛书整理小组原编图号的方向相反,如今本文为便于叙述起见,统一采用帛书整理小组所编定的图号)。
  由此观之,在研究《导引图》的时候,最好以残图为主,以复原图为辅,如此合璧对照,才不至于发生混淆现象。而对民间有借马王堆《导引图》之名以自神其术者,也不妨两相对照,以辨其真伪。然而导引、行气和自我按摩的各种术式,由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虽然分支流派已极其浩繁,但各流派的术式仍不免会有大同小异之处;探究其功效,那也是大抵相同的。客观地说,这是共性所在而已,并不奇怪。
  三 《导引图》当为每图一式、一题
  《导引图》是由44个人物动态或静态姿势图式组成的。各个人物的相貌与服饰各异,其动作姿势也不是连贯一气的。按照一般的导引古谱,大都是每式一图,而不是一式多图。这一点从《导引图》中各图人物身旁或头旁原有的题记分析,就足以获得证明了。
  《导引图》的题记,实即导引学中所称的“术式名称”,简称“式名”,由于《导引图》残碎严重,以致在全图44式中,缺题者有13式,虽留有残笔而已无法辨认者计6式,两共19式,占全图总式数的43%。尽管如此,但仍保存着25式的原有题记,占总式数的57%,已足以验证《导引图》是每图一式的。
[SITESERVER_PAGE]  可是,有一些人却认为:《导引图》可能是若干图连成一式的,就像现在许多气功、武术杂志所载的功法连环动作图照一样,那可能是过高地估计了2000多年以前的绘图条件与水平了。
  《溯源》一文中在把《导引图》与陕西的《导引吐纳功》作比较时,也谈到《导引图》的图13、12,“和《导引吐纳功》的‘游戏功’中的‘踏虎步’相同”;图15、35,“和《导引吐纳功》的‘导水泡浴功’起势相同,但系一个动作的两个阶段”;图25、24,“和《导引吐纳功》的‘循经功’的第五式‘疏通足三阳经’相似”。总而言之,这是为了说明一式《导引吐纳功》在《导引图》上找到了两个相似的图,从而去证明《导引图》“绝不是一套完整的导引术”。《溯源》又说:“使我们惊喜的是,就在这些单个的、无序的、不相连贯的四十四个导引术式中,居然有23个与陕西《导引吐纳功》中的动作,或者相似,或者相同,有的姿势还有一定的连贯性。”这话有点令人费解,先说《导引图》是“不相连贯的44个导引术”,又说在与《导引吐纳功》比较之下,“有的姿势还有一定的连贯性”。那么,请问《导引图》究竟是每图一式,还是一式多图呢?或者是既有每图一式,也有一式两图的呢?
  而笔者坚信《导引图》是一式一图的。古代导引图谱即使有一式多图的连环动作图,一般也不会是人物相貌与服饰各异的,尤其是一些缺少文字说明的图谱,有时就不得不依靠画面来加以说明了。如《导引图》各式的功别和术别,那就是凭画面来鉴定和识别的。比如:(一)某一图属静功还是动功?(二)属导引学中的导引项、行气项还是按摩项?(三)此式作用于人体的哪些部位?有何种功效?所有这些,就得通过图像和寥寥数字的题记作出判断。因此,古代较珍贵的导引图谱的绘制,是无不遵循着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律的。正因为如此,《导引图》才是可以解析的。
  当然,题记(式名)的辅助,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溯源》所说与“导水泡浴功”起势相同的图15、35,这两个图式都有题记。一为“引喷”,一为“弥猴唤引戾中”①①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月刊1980年第9期第70套。该文图号与帛书整理小组所编的完全相同。式名用方括号者,表示原缺题名,系由沈寿酌情补拟,而并非原有的。本文所引《导引图》题记释文,均据此文。那分明是两个静功站桩的术式。也许正因为是站桩,所以,看上去与任何导引功法或拳术套路的“起势”都有点相似。但这是外形,而不是内在的实质。这就像杏子与梅子在外形上都是圆的,黄梅时节的梅子也是黄澄澄的,但吃到嘴里的时候,味道却与杏子是大不相同的。
[SITESERVER_PAGE]  四 《导引图》是一整套导引套路图谱
  笔者从1975年至1983年为止,经过多年寒暑不辍和废寝忘食的探求,走了不少弯路,最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导引图》和西汉《六禽戏》、②②沈寿:《西汉刘安(淮南子)六禽戏的考释与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3期。③③沈寿:《重谱西汉六禽戏图说》,《北京体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东汉《五禽戏》④④沈寿:《古本华佗五禽戏考释》,《成都体院学报》1980年第2期。⑤⑤沈寿:《介绍一种秘传的华佗五禽戏》,《成都体院学报》1981年第3期。⑥⑥沈寿:《试论东汉华佗及其所创五禽戏的历史渊源》,《中医药学报》1981年第4期。⑦⑦沈寿:《传统华佗五禽戏的导引理论浅探》,《成都体院学报》1982年第4期。⑧⑧沈寿:《明代刊本五禽戏图说试释》,《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3年第4期。三者都是完整的导引套路,而且是一脉相承的。具体地说,是六禽戏采撷《导引图》中有关术式,经过加工,组编成一套六段功,而东汉华佗又在继承《六禽戏》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
  然而《导引图》的编套方式,却是非常独特的,在后世只有《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①①《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寿养丛书》以及王圻《三才图会》等类书均收辑了这一导引图谱。(以下简称《坐功图势》)与它在格局上是比较相类的。这是根据《却谷食气篇》、《阴阳十一脉灸经》和《导引图》等这卷长帛的二文、一图,与古今各种导引图谱、图说等大量史料进行类比考证的结果。最后终于发现《导引图》与《坐功图势》相类的是,两者的各个术式都是循经归类的。《坐功图势》是以《灵枢经·经脉篇》的十二经脉学说为依据的,每脉各占两个术式,并与全年二十四节气相合。而《导引图》则是以长帛前段所写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十一脉学说为依据的,每脉各占一直行,计上下四式,而这四式极可能是与“四季”相合的。它不仅与《却谷食气篇》中所谓“春食”、“夏食”、“秋食”、“冬食”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与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要求人们适应季节变化等自然条件是完全相契合的。
  《阴阳十一脉灸经》实际上并非“灸经”(见该注文),而是《灵枢经·经脉篇》的前身。这说明当时的十二经脉尚未确立,那就是现存最早的有关后世经络学说的原始篇章。从而也可证实《导引图》这幅长帛上原著产生的年代,无疑的远比帛画随葬入墓的西汉初期要早得多。
  《导引图》原本是完整的、有序的,《导引图》自右而左,每直行四式与一脉相合,共十一脉,就构成了全图四十四式,从而证明《导引图》绝不是随手采撷、无序的,而是经过刻意编排的综合性导引套路图谱。所谓“综合性”,则是就其广度而言,如:导引、行气和自我按摩等三个基本项目的术式都有采入,其中对导引项的“导气”和“引体”二项,也是兼收并蓄的。从而证明:导引套路在距今2100多年以前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备。
[SITESERVER_PAGE]  因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列表说明《导引图》、《坐功图势》分别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篇》的关系,以供大家研究参考,至于其具体的归经原则,则请参阅拙文《西汉帛画(导引图)结合(阴阳十一脉灸经)综探》①,此处不再赘述。

[SITESERVER_PAGE]  五 《导引图》主张“扎缠腰带、力吐劲纳”吗?
  《溯源》一文在“结束语”中说:“《内经》所说导引、按跻‘从中央出也’,当指陕西无疑。”又说:“特别是陕西《导引吐纳功》与马王堆《导引图》扎缠腰带、力吐劲纳、导引按跻、动作术式四大相同的历史存在和现实存在,不仅使我们确信马王堆《导引图》源出陕西,而且更使我们确信《导引吐纳功》与《导引图》功法一脉相承,完全相同。”这些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常言道:“天下导引是一家。”我国导引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虽然流派相当浩繁,但因同出一源,而且历来是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其精华以充实自己的,因之,说它们是“一脉相承”,那是错不了的,仅仅是“亲缘关系”的远近疏密而已。至于说“完全相同”,那似乎是说过了头。
  古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在探讨《导引图》时就更为突出些,例如:研究民俗学的学者说《导引图》是“风俗图”;爱好气功者说《导引图》是“气功图”;精通猴拳的拳家说《导引图》中“猕猴唤”式是猴拳的祖式和雏型;打太极拳的人说《导引图》中有太极拳的“预备势”、“起势”和“倒撵猴”式。我曾对一位打太极拳的拳友出示古希腊的“搏斗图”,请他仔细观察这是不是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式,他惊奇地说:“像极了!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当然,这只是巧合而已!
  其实,说《导引图》主张“扎缠腰带,力吐劲纳”,这也与看问题的角度有关。与此相反,也有人曾提出《导引图》是侧重于“宽衣松带,呼吸自然”的,尤其是与《导引图》连写在一起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的引导方法。所谓“缓带”,就是放松衣带的意思,至于《导引图》的呼吸方法似是多种多样的。至少有自然呼吸法、发声呼吸法和闭息法等几种。从“弥猴唤”图像的口型,可以看出这是一式采用发声呼吸法的站桩式,根据长帛前段《却谷食气篇》一文中的“凡中息而吹”句,①①“凡中息而吹”句,笔者曾译其大意为:“凡吸满气后,要闭息微顿而后呼气。”见沈寿《(行气王佩铭)今译与研究》,《中华医史杂志> 1980年第2期。也就可以联想到《导引图》中是可能有采用闭息法的站桩式的。当然,这也只是“联想”而已。若是突出地把“扎缠腰带的练功方式”,与“力吐劲纳的呼吸方法”,看成是《导引图》的特点和主张,那恐怕是不妥切的,这是有实物图像可供鉴定和探讨的。
[SITESERVER_PAGE]  六 关于“导引按足乔者,亦从中央出也”
  《溯源》一文中所引用的“古导引发源于‘中央’,流布于四方”一语,实际上这句话原本出于拙文《马王堆出土帛画(导引图)考释(上)》,原话是:“我国导引起源于上古,发源于‘中央’,流布于四方。”②②沈寿:《马王堆出土帛画(导引图)考释(上)》,《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辑,第60页。而我的这句话又是以《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吕氏春秋·古乐》、《路史》等书记载为依据的。《异法方宜论》中写岐伯答黄帝问,说道:“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故导引按跻者,亦从中央出也。”③ ③《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第81~82页。而这里所说的“中央”,乃是指上古的中央,并且文内还明确地指出“其地平以湿”;而陕西在地理上地势较高,在历史上虽是“古代十三个王朝建都之地”,但毕竟不是上古的中央。
  关于导引学中的分类问题,笔者曾在《导引学概论》一文中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①①沈寿:《导引学概论》,《成都体院学报》1987年第4期。导引学属于养生保健和自我不药疗法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医疗体育学。当上古的导引按趼随着社会发展分成自疗与他疗以后,其自疗部分吸取了行气,就成为导引、行气和自我按摩等三大项目。这三大项目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使两项或三项结合为用,就古今导引套路而言,综合应用的并不罕见,较著名的如古本《易筋经》、《十二段锦》,当代的如王子平《却病延年二十势》,以及在吸取《却病延年二十势》的基础上整编的《练功十八法》,或多或少地都有综合应用的内容。前文所提到的《陈希夷坐功图势》,也是三项兼备的,其实即使套路是单一的,但也不妨碍结合应用。何况导引养生家大都是主张“动静兼修,内外并炼”的,所以,我们常常能在公园里看到练了导引练气功、练完气功做自我按摩的人。这种情况在沿海一带的大中城市中是较普遍的,并不少见。倒是像《导引图》那样应用经脉原理,分别与十一脉和季节相合的导引套路,在今天却是罕见的,也乏人去深研精究了。
  原载:《中国体育史论文集》第四集,1989年4月(辽出内登字93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体育考古 西汉帛画《导引图》考辨

1009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