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全运接旗!2029,看湖南的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5-11-22 00:53 【字体:

  历史性的一刻,在掌声与欢呼中定格!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落幕。闭幕式上,湖南省省长毛伟明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手中接过全运会会旗。

  这标志着,第十六届全运会正式进入“湖南时间”,这场2029年的体育盛会将首次落户中部地区,在三湘四水间绽放光彩。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上,湖南省省长毛伟明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手中接过全运会会旗。 图源新华社

  这一接,是多年矢志逐梦的圆满收官,是湖湘儿女体育初心的深情回响;这一接,是使命与荣光的郑重交付,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盼;这一接,是中部崛起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湖南向未来的庄严承诺。

  这一棒,湖南稳稳接住

  屏幕上,“湖南欢迎您”的宣传片亮起,张家界的奇峰、湘江的碧波、橘子洲的风华与运动健儿的拼搏身影交织,向全国发出热情邀约。

  激动人心的画面,随着直播信号传遍三湘四水。几代人的接力奔跑,都在这个夜晚找到了动人的答案。

  全运会作为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是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次出席全运会开幕式,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体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时代价值。

  湖南与全运会的缘分,始于1959年的首届盛会。湖南籍元帅,新中国体育事业奠基人贺龙,作为首任国家体委主任,领导并见证了首届全运会的举办。

  66年来,我们始终是全运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热情的参与者、最执着的追梦人。

  今年的赛场上,湖南体育代表团派出419名运动员,征战24个大项、179个小项决赛,参赛规模与项目覆盖均创历史新高,展现出“体育湘军”的昂扬锐气。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湖南代表团出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傅聪摄

  经过13天的鏖战,湖南省体育代表团最终斩获10金18银12铜的成绩。

  一次次全力出征,一次次深情凝望,在湖湘儿女心中点燃了更炽热的期盼:何时,我们才能主场作战?

  为了这份期待,历届省委、省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棒接一棒、一程续一程,在申办之路上步履不停——

  2011年1月,湖南首次递交第十三届全运会申办报告,拉开了漫漫逐梦路的征程。虽然2017年盛会花落天津,但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8年,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将目标瞄准第十五届全运会。申办规格全面升级、社会动员广泛深入,虽再度抱憾,却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坚定决心;

  2023年3月,湖南乘势而上、率先行动,在全国最早以省政府名义递交第十六届全运会申办报告,以志在必得的魄力赢得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今年6月17日,中国政府网公布文件,国务院同意湖南承办2029年第十六届全运会,这是历史赋予湖湘儿女的责任与荣耀。

  2025年11月21日,毛伟明一行专门到深圳市体育中心、深圳大运中心等,了解场馆改造运行、赛会服务保障等工作,强调要全力以赴办成一届彰显体育精神、展现湖南形象、激发群众热情的盛会。

  这种持之以恒的接力,传递出清晰的信号:申办全运会,是湖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的战略抉择,更是回应人民期盼的民生工程。

2024年11月20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开幕式在长沙贺龙体育馆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立亮童迪摄

  2029年,新中国将喜迎八十华诞,全运会恰逢七十载辉煌,注定将载入史册。

  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全运会承办权花落湖南,其意义远超体育范畴。

  这是党中央对湖南的充分信任,是对这片红色热土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远布局。

  这份信任,我们当之无愧。

  近年来,湖南体育事业捷报频传、步履铿锵:培养了15名奥运会冠军,斩获了22枚奥运金牌;截至2024年底,累计收获世界冠军258个、亚洲冠军432个、全国冠军1771个。

  从去年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的圆满落幕,到眼下湘超联赛的如火如荼,再到本届全运会上湖南运动健儿不负众望、捷报频传……

9月7日晚,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首战,最终长沙队主场以2比0战胜娄底队。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立亮摄

  湖南用一场场赛事的精彩呈现、一次次竞技的突破超越,回应着党中央的信任与期许,更向全国展现了中部大省的担当与风采。
  这份志,湖南铿锵以赴

  接过沉甸甸的会旗,对湖南而言,既是莫大的机遇,更是全方位的检阅。

  纵观全运会历程,中部地区尚未有省份站上过这个主办舞台。湖南,作为内陆省份,既“不沿海、不靠边”,在资源、区位和政策上也并非得天独厚。

  何以执着?底气在哪?

  湖湘精神是底气之魂。

  “扎硬寨、打呆仗”的“拙诚”精神,早已融入湖湘文化的血脉,铸就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底色。

  百年前,曾国藩麾下湘军“无湘不成军”的赫赫威名,正是这种“稳扎稳打、以诚求胜”精神的生动注脚。

  穿越历史时空,这份刻在湖湘儿女骨子里的基因,在当代“体育湘军”身上焕发出愈发炽热的光彩。

侯志慧成就全运会三连冠。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8名湖南运动员勇夺7金1银5铜,创下中国体育代表团“四分之一金”的壮举,从此“体育湘军”的名号响彻国内外。

  本届全运会赛场上,湖南运动健儿在乒乓球青少组多项赛事、三大球青年组、霹雳舞女子个人、攀岩男子攀石多个项目上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跻身决赛圈。

  不投机取巧,不追逐浮华,有的只是对目标的赤诚、对事业的忠诚。这,正是湖湘精神在体育赛场上的生动诠释,更是湖南承办全运会最深厚的文化底气与精神支撑。

  硬件设施是底气之基。

  今年4月,长沙奥体中心破土动工。

  这座总投资68亿元的宏大工程,涵盖6.5万座国际标准主体育场、1.8万人规模多功能体育馆、4000座游泳跳水馆,以及7万平方米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产业创新园和智慧商业综合体。

长沙奥体中心效果图。长沙城发集团供图

  仅一个多月后,距其8.5公里的省体育训练基地和体育职院搬迁项目宣布年底启动,规划用地1754.6亩,总投资约60亿元。

  两大引擎并肩发力,构筑起承接全运的钢铁骨架,彰显出湖南办会的决心与实力。

  人才储备是底气之源。

  湖南深谙“青年兴则体育兴”,始终把青少年体育放在优先位置。

  截至去年5月,湖南已创建1546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00所全国篮球特色学校、50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一批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及武术、游泳、街舞(啦啦操)、摔跤、柔道、跆拳道等一批体教融合试点学校。

娄底市第一中学,学生在进行足球训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臻熙于淼摄

  2023年,湖南校园组代表团参加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竞赛成绩排全国第六位、中西部省份首位;三大球三支队伍进入全国前三,五支队伍进入全国前八;羽毛球中学组男子、女子团体,乒乓球大学组男子团体获得全国冠军。

  2025湘超联赛明确规定,每场每队不少于3名中学生同时上场,这正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

  组织能力是底气之要。

  从长沙马拉松、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到早已成功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从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龙舟比赛,到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亚洲杯……湖南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其承办高水平赛事的能力。

2023年10月29日,参赛选手奔跑在潇湘大道。当天,长沙马拉松赛开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田超摄

  这份经验,加之服务中非经贸博览会、国际工程机械展、博鳌亚洲论坛经安会等国际盛会的历练,让我们在面对全运会时,拥有了更深厚的从容与自信。

  这条路,湖南行稳致远

  可以预想到,未来四年,三湘大地将化身为没有围墙的巨型“运动场”。

  不过,我们期待的,远不止场馆拔地而起,更在于以赛为媒,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品质实现“撑竿跳”,让全运会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更深远地看,第十六届全运会的筹办全过程与最终成果,将成为检验湖南“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

  湖南将如何书写这份答卷?

  以市场之手,激活消费新蓝海。

  市场化办会,是湖南筹办全运会的必经之路,更是顺应发展大势的智慧之选。

  今年6月,湖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熊倪接受采访时表示,将通过市场手段推进筹备工作。

  回溯全运会历程,天津借势“体育经济”实现产业升级,陕西凭借“全运红利”提升城市能级,这些成功经验,无不印证着大型体育赛事背后蕴藏的强大拉动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体育赛事”“体育经纪”相关企业约4000家,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逾1.2万家的规模尚有差距。

  这差距,正是我们奋起直追的空间,是蕴藏无限商机的蓝海。

  随着全运会的临近,体育培训将迎来报名热潮,智能运动装备需求将持续攀升,赛事运营市场将焕发活力,健身休闲场景将不断丰富……

9月16日,骑行爱好者在洞口县雪峰街道城东大道骑行。滕治中摄

  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必将让体育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强劲引擎,让沉睡的市场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能。

  以赛会为媒,编织协调发展新纽带。

  据介绍,第十六届全运会将以长株潭为主赛区,辐射全省各市州。

  这一布局绝非简单的赛事分配,而是湖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一盘棋”思维的具体体现。

  此前,长株潭三市已通过联合举办湘江马拉松、羽毛球邀请赛等赛事,积累了区域协同办赛经验,而全运会的筹备将推动这种协同从赛事层面延伸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更深领域,让“一座城”的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2021年5月9日,长株潭三市首次联动,2021湘江马拉松赛万名选手开跑。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田超唐俊摄

  从全省维度看,通过将赛事项目合理布局到各市州,也有助于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向全域延伸。

  比如,让更多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借助赛事契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形成“主赛区强内核、各地市显特色”的协同发展生态。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作为中部地区首个承办全运会的省份,湖南以赛事为纽带,既能强化长株潭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产业联动,又能激活省际边界地区的跨区域合作潜力,让“省际线”转化为“共赢链”。

  这种“内外兼修”的发展路径,让全运会成为湖南服务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区域发展从“省内协同”向“跨省联动”升级。

  以人民为中心,描绘健康湖南新图景。

  “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出发点,更是湖南筹办全运会的落脚点。

  无论是市场化激活消费潜力,还是区域协调完善设施布局,最终的指向都是让全运会成果惠及每一位普通人。

  展望第十六届全运会,我们将清晰地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全运场馆赛后不再是“高冷”的专业场地,而是向市民敞开大门;专业体育设施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服务大众的公共产品;高水平赛事不再是“电视里的精彩”,而是激发参与热情的火种……

  从全民健康到全民健身,全运红利润物无声地融入百姓生活。这正是“人民体育”的深刻内涵,也是办好全运会的根本价值所在。

8月26日晚,衡阳市雁峰区一纺机体育公园,市民在进行锻炼。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臻熙于淼摄

  机遇在握,使命在肩。以湖湘儿女“吃得苦、霸得蛮”的坚韧品格,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湖南必将不负重托、不负期盼,交出一份独具特色、精彩圆满的全运答卷,让全运会之火照亮中部崛起的壮阔征程!  (新湖南·湘伴 文: 曹茜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运接旗!2029,看湖南的

3385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