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芷媛 罗兴国
古 代
谭进顺(生卒年月不详),五代后唐时期湖南酃县人。官任佐殿大将军。
顾成(1329-1414),字景韶。祖籍湖南湘潭,后徙江都(今江苏扬州)。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以勇选为帐前亲兵。从攻镇江,与勇士10人转斗入城,被执,10人皆死,唯成跃起断缚逃之。大小数十战,皆有功,升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20余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迁右军都指挥佥事。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卒后谥夏国公。
张武(生卒年月不详),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湖南浏阳人。生性豁达豪爽,武艺超群。曾参加赣州农民起义,后归顺朝廷。因抗倭有功,升燕山护卫。建文二年(1400),随成祖朱棣起兵,功绩显赫,封成阳侯。后镇守北平以至终。
郭沿用(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湖南长沙人。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武进士,后官至广西总镇。
张万年(生卒年月不详),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湖南沅陵人。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武进士。官四川都司,封镇国将军。
谭敬承(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湖南长沙人。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武进士,官贵州总兵都督。
郑维成(1573-?),湖南武冈人。自幼师承瑶族武功,更喜好习练硬气功,力大过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因闹蝗灾、旱灾,河南、山东等地民众纷纷起事,有首领平师王周尧德起事失败,其部潜来湖南武冈,以授武为生。郑从之习练北派武功,得其奥秘。天启二年(1622),岁次壬戌,熹宗初行武举殿试,郑中武状元。官至总兵都督。
李伯威(生卒年月不详),明代万历年间湖南泸溪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进士,官至参将。
陈瑚(生卒年月不详),明代万历、崇祯年间湖南茶陵人。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武进士,后官任广东都司。
[SITESERVER_PAGE] 刘清(生卒年月不详),明末清初湖南长沙人。七岁始读《孙子兵法》、《鬼谷子》、《吴起兵法》等。与群童做游戏时,按兵法列阵布营,故有“神童”之称。八岁始习练武功,尤重射技,百米之外射飞鸟,一发即中。好使长枪,极有胆识。后应征入伍,屡立战功,官至总兵。
裴鳟(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康熙年间湖南武陵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武进士,官湖北黄冈副将。
李世崧(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湖南桃源人。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武进士.官江西参将。
罗廷弼(生卒年月不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湖南沅陵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武进士,官陕西副将。
韩之娘(生卒年月不详),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湖南长沙人。官监生。勇力非凡,胆气豪爽,棍术精绝,喜为人解难。乡俗最重赛神,族属间各据其境,每遇争先不下,辄执械斗。某日,韩应约谋和,经狭路,乡人聚山掷石阻之。韩舞竿如旋风,石应竿而堕,同行者未伤一人。乡人骇之,敛手而退,械斗遂息。
吴八月(1728-1796),又名吴世宁。湖南吉首人。苗族。随父学苗拳,擅使青龙大刀(据传刀重91斤)。青年时误揭比武告示,迫与长沙清军副将高一靖之孙高雄比武。凭其胆量和臂力,在苗民的助威下,终获胜,名震湘黔。后在其岳父教导下苦学汉语,撰写了《苗家拳术秘诀》一书,系统地总结了苗拳理论、套路和基本要领,广为流传。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湘黔边区苗民不满清廷统治,首推吴八月为王,以“刀梯会”名义举行著名的“湘黔苗民起义”,历时2年,后被叛徒出卖被捕,嘉庆元年(1796)三月十五日在清军大营慷慨就义。
巫必达(1751-1812),字有能,又名巫黑。原籍福建连城人,后徙湖南湘潭。少年习武,青年时到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寻师访友,颇领诸家之长,对少林、武当拳法造诣尤深。嘉庆年间定居湘潭,边教拳边钻研各种功法,创编了兼具少林武当攻防技击的巫家拳,在湘潭、株洲等地传授。后经代代传授演变,成为湖南有影响的著名拳种。
[SITESERVER_PAGE] 余世万(1795-1874),湖南大庸人。家贫,出家堡子界观音寺为僧,后为住持。曾云游到福建泉州少林寺,善拳术,创大庸南拳,尤擅”铁砂掌”、“一着胶”,名闻湘西。授徒甚多,高足有“三保二匠”,日郑典保、张慈保、周福保、陈纱匠、张锅匠。
荣维善(生卒年月不详),字楚衍。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湖南东安人。身材魁梧,武功高强,臂力绝伦,有“手刃百头”之称。同治三年(1864)投楚军,因战功显赫,由千总逐升为沅州提督。
唐仁廉(1834-1895),字元甫,诨名“唐癞子”。湖南东安人。青年从军,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清咸丰十年( 1860)升守备,继任游击,赐“壮勇巴图鲁”。同治十三年(1874),授通永镇总兵。光绪十年(1884),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刘明灯(1838-?),湖南大庸人。幼时聪颖好学,15岁始苦读诗书,并朝夕练武。家资不裕,生活清苦,勤奋劳动,助其父操作农事。成年后,艺业有成,刀枪娴熟,尤精骑射。清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中武举人。咸丰十一年(1861)入左宗棠的楚军,同治七年(1868)升为总兵。
刘朝鹏(1850-1910),字凌汉,又名兆鹏。湖南邵东人。少从师练黑虎功,臂力过人,好打不平。曾为商贾行帮保镖,往返湘、黔、云、贵。光绪三年(1877)聘为镇湘营长,赏五品蓝翎,补江西把总。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邵阳贺金声组建大汉佑民灭洋军,举旗反清灭洋。被清廷委为亲兵长,杀敌奋勇,建立功勋。后被叛逆出卖中弹身亡。1913年被咨部赠为陆军中将,人祀烈士祠。
[SITESERVER_PAGE]
近 代
(一)武术人物
黄瑞清(1842-1915),字新浦。湖南醴陵人。清代武将。自幼习武,功夫超群,入役后奉命镇守台湾,长达四十载,他指挥杀敌,无人可近,深得民心。由于战绩卓著,受清廷重用。回祖籍时,带回绣有黄字的“帅旗”及“虎令旗”、 “万民伞”等。1915年8月逝世,葬于浏阳县珑骨冲。
诸殿元(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湖南辰溪人。苗族。性格沉毅,喜研兵法,善谋略,深研苗族武功。道光十六年(1836)武冈倡导龙华会,清廷严查“会剿”,龙华会揭竿而起,称卫王。其时诸方会剿龙华会,殿元率弟子百余驰援。翻山越岭,飞堑逾垣,矫如猿鸟。人皆藤牌竹箭,衣被穿山鳞甲。武冈一役,奇兵制胜,穿山军名声大振。后被清廷招抚。
杨卓林(1865-1907),又名杨七。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先驱,湖南醴陵、浏阳和江西萍乡起义领导人之一。从小拜高师习武,武艺高强。庚子之役,他随张春友部防御京、津,与敌交战,奋勇当先。1906年在丙午运动苏、皖、浙、湘、鄂起义中,被捕后殉义。1934年10月《政治月刊》专栏“中华民国国父及开国先烈”内,录其头像,颂其功。
杨金榜(1849-1929),湖南凤凰县人。苗族。峨眉武功在湘西苗区的主要传人。少年习武,臂力过人,送外号“金膀”。后因命案潜逃贵州梵净山削发为僧,遂得“金膀和尚”之称。在山学得峨眉拳技。返回故里后,以传授峨眉拳术为生。清光绪丁酉年冬,大雪纷飞,他行至苗寨大岩板村,击毙猛虎,名扬湘西,随其学武者遍及湘西及黔东南。其门生凤凰县龙长生,跟随他十余年,武功出众,被“湘西王”陈渠珍(国民党中将师长)聘为黑旗大队国术总教官。
[SITESERVER_PAGE] 兰仙果(1865-1926),湖南株洲人。武术名家。5岁随父赴湖北读书习武,8岁拜薛瀛州学艺12年,武功大进。能文善武,精技艺,仗侠义,人称“南侠”,擅轻功,又名“水上飞”。1885年返回故里教书授徒,投身辛亥革命。1911年率其学生冷秀英、彭丽如等攻打湖南抚台衙门,身先士卒,刀砍城上的青龙旗。传世有拳术“败桩十八拔”、棍术“反手六字棍”等。
黄凤岐(1852-?),湖南安化人。清代武举人。精少林拳。曾随刘玉山习练刀术,深研刀技,有“单刀王”之称。后又练剑术,能一抵十,名噪一时。民国期间,继续从事武术活动。1932年被聘为湖南省第二届国术考试评判员,在闭幕式上表演小华山拳,受好评。其一生培训不少学生,为湖南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北京,一生立志维新,1898年被召人京参与新政,任四品京卿。九月政变与林旭等六人(史称“六君子”)被慈禧太后杀害,年仅34岁。少年时结识通臂猿胡七,习刀锏拳术。后从大刀王五学单刀、骑术、气功,深为其“锄强扶弱”的侠义行为所感动,练武以作救世本领。其父曾任湖北巡抚。1878年随父到兰州,又结识刘云田习射猎,能在马上跃翻,能“矢飞雁落,刀起犬亡”。常佩双剑,一名“麟角”,一名“凤雏”。常自称“好任侠、善击剑”。著有《剑经衍葛》、《兵制论》等书,有《谭嗣同全集》存世。
杜心五(1869-1953),又名星武,字慎娩,号儒侠,道号“斗米观”居士。湖南慈利县人。9岁习武,曾拜数名拳师习少林拳械及鹰爪拳、梅花桩等。13岁已有武名,后从徐霞客(又称徐矮子)习自然门武艺,尤以此艺更精,因以腿功著,世称“神腿杜心五”。曾走镖于川、滇间,毁黑店,灭盐枭,行侠仗义,誉满南北,有“南北大侠”之称,先在湖南澧州乡试考中秀才,原毕业于常德高等普通学堂,1900年赴日,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就读期间加入同盟会,常随孙中山去南洋、欧美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并为孙中山和同盟会作保卫,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任北京农业传习所气象学教授,民国政府农林部佥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杜闭门谢客,潜心学道。1939年复出,在重庆任全国人民动员委员会主任,在各地发展党会组织,与日伪军特周旋。30年代初始收徒传艺,名徒有万籁声、郭凤岐、李丽久等。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
[SITESERVER_PAGE] 龙廷久(1872-1920),湖南古丈人。苗族。苗拳“大夹小”之创始人。从小随父学苗族拳术。16岁时受寨人资助上峨眉山学武。艺成下山,遇白莲教士胡仕明又学练武当拳法。善使36把飞刀和神鞭,名震湘西。他懂汉语,会客话,善学他人之长,创编具有苗拳防守、武当内气、峨眉刚柔相济特点的苗拳“大夹小”拳术套路,形成独特苗拳,并广为传授。门徒遍及湘西苗区。1919年当苗王,组织湘西古丈、泸溪、吉首、保靖等县68寨三万多苗民举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运动。1920年农历二月初二,由于叛徒出卖,武器又遭破坏,在国民党军队围剿中阵亡。
黄尧熙(1877-1965),湖南长沙人。武术家。中医师。自幼嗜武,苦学各家拳械,擅“邬家十字六肘”。早年参加清末武考,府试名列第一。1933年从吴公藻习吴式太极拳。1937年从张金龄习孙式太极拳。1956年,任全国武术比赛大会裁判,时年71岁。
柳午亭(1877-1957),湖南长沙人。教授。从小喜爱武术。1903年留学日本时,随王润生学练“八拳”,曾击败日本柔道家吉田道次。1913年回国后,历任长沙师范、省立一中、长郡中学教师,后任湖南大学及湘雅医科大学的体育教授。从事体育和式术理论研究及实践。1916年夏,毛泽东曾专程拜访柳午亭,畅谈了体育和武术等问题,为1917年4月撰写《体育之研究》奠定了基础。
彭凤池(1878-1942),又名廷衡,别号峰峙。湖南保靖人。土家族。清朝武人。自幼习武,身体魁梧,臂力过人。清末被选送到湖南武备学堂将弁班,结业后被推荐参加武备科举考试,获武备解元(武举人第一名)。曾赴日本士官学校学军事,在校时,常传播中国拳法。回国后追随蔡锷,被任命为云南讲武堂校长。1916年回湖南,被省督军谭延闿任命为督军参谋长兼第三师师长,兼任湖南讲武堂校长。
蒋鸿章(1879-1958),湖南东安人。岳家拳主要传人。自幼爱武,后得师传岳家拳,精心苦练,武艺高强,棍、锏、耙有其独到之处。曾到广西鹿寨等地教拳授徒,后又在零陵、东安一带教馆五十余次,徒众颇多。1932年,在东安县第一届国术选拔考核比赛中获冠军。同年赴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国术考试赛,因年岁较高,参加表演赛获奖。
[SITESERVER_PAGE] 王润生(1880-1941),又名志群。湖南长沙县人。教授。幼从杨昌济习文练武。后从何文广习十六手、三步跳、十字桩、一字功、白猿功、全身功、五阳功、五阴功,合称“八拳”。1905年,留学日本,入同盟会,为会员保镖,曾与黄兴同练“八拳”,入东京宏文书院学习,研究日本柔道。曾将柔道名家田野清太郎摔倒三次,被誉为“拳王”。1912年归国后,在上海击败俄国大力士多维诺夫斯基,誉满申江。1913年与向恺然等人在长沙创办国技(即武术)学会,招聘名家研究、传授武艺,学生达数百人,为当时武术开禁起了积极作用。1915年向吴鉴泉习太极拳,并创编了《太极操》一书问世。1916年又应向恺然之邀赴沪授艺。1931年再渡日本,考入帝国大学体育系,课余在大森俱乐部习练武技,并向部分中国留学生传授“八拳”。1928、1933年先后任两届国术国考评委。1934至1940年任湖南大学体育教授兼教武术,曾先后兼任精武会湖南分会武术教练和湖南省国术俱乐部董事会董事,并教授太极拳。1941年夏在日军轰炸辰溪中不幸殉难。
周朝武(1882-1932),字绪棠。湖南大庸人。武术名家。与贺龙、陈渠珍并称“湘西三杰”。从小胆识过人。12岁时,见父被族长毒打,持刀将族长砍伤外逃,拜师闯江湖。善使双刀,后投甘肃平凉董福祥帐下当兵,清恭亲王荣禄闻知其武功非凡,令于演武厅表演,赞其“刀法精湛”。历经多次战役,曾与回军骁将郑西林战一百多回合,斩郑于马下,夺得铁鞭随身带,人称“周铁鞭”。后被谭延闽任命为第二师师长。1932年8月暴病卒于长沙。湖南、上海报纸惜其“绿林朝武、身后萧条”,乃赞其“重义轻利”。
陈渠珍(1882-1952),湖南凤凰人。湘西精武学校创办人。幼年读私塾时就学得一身好武艺,才华出众,为“湘西三杰”之一。1903年考入湖南武备学堂,毕业后分配益阳任见习教官,后调49标新军任教官,1908年英军入侵西藏,受清政府派遣援藏,击退英军,功升管带。1929年任湖南湘西行署主任兼34师师长,人称“湘西王”。1932-1934年在湘西创办精武学校,前身为湘西国术训练所,兼所长、校长,培养了一批湘西武术骨干。1949年和平起义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杨敬(1885-1965),字季子。湖南湘潭人。清末、民初北京武术名人。幼年延师习武,兼习文学。后考入北京译文馆,获法文班优异成绩。批准公费出国留学,因故未果。,清宣统三年(1911),同学中有许禹生亦好武术,因与相议集资,于北京西单创办国术馆,切磋武技。聘刘凤春(绰号“翠花刘”)、纪子修教授八卦、散手。1935年,出任上海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曾在京汉铁路文书课任职十余年,日寇入侵北京,弃职退隐,在家奉母至孝。好交往,喜吟咏,常以诗记述武人轶事,评论武家得失。有遗著《诗稿》一卷。
[SITESERVER_PAGE] 向恺然(1889-1957),字向逵。笔名平江不肖生。武术作家。祖籍湖南平江,生于湘潭。自幼酷爱武术,初从私塾先生学巫家拳,1906年赴日本东京宏文书院攻读政法,从王志群学八卦掌等武技。1911年回国,1913年在长沙与王润生创办“湖南国技学会”,旋受聘为第一军军法官。同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日期间出版了《留东外史》。1917年在上海创设“中华拳术研究会”,开始撰写武侠小说。1932年回长沙,任湖南省国术训练所秘书,1934年调民众国术俱乐部工作。1938年赴安徽任二十一集团军办公厅主任及安徽大学教授。1948年任湖南省政府参议,1949年随程潜起义。建国后,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委员、省文联会员、长沙市体育场武术组组长。1956年任全国12单位武术观摩表演大会裁判。著述颇多,尤以写武侠小说著称。代表作有《侠义英雄传》、《国术理论》、《拳术》、《拳术传薪录》、《拳术见闻》、《拳师言行录》、《太极经中经》、《江湖奇侠传》及合著《国术大观》等。
匡互生(1891-1933),湖南邵东人。武术名人。从小习武,臂力过人,辛亥革命时,曾参加攻打巡抚衙门。读中学时曾在《时事感言》上撰文痛骂袁世凯。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前身)后,适逢五四运动,在火烧赵家楼中,最先冲进曹汝霖住宅,当院内枪警阻拦时,他一脚扫倒一个。他打开门后,群众蜂拥而人,抓了章宗祥,火烧赵家楼。高师毕业后,回湖南长沙楚怡、一师等校任教,参加毛泽东组织的“驱张运动”。重视国术传播,在学生中积极提倡武术。 .
陈玉泉(1893-1968),湖南衡阳人。拳师。青年时期从师学得南派少林拳。1919年到昆明,入唐继尧的部队,任“钦飞军”副大队长,后被唐继尧提为侍从副官。1931年脱离军队,与蒋勋培合作,在昆明开办振武社,任社长。1933年被聘为云南国术团团长兼教师。建国后,先后在昆明工人文化官、云南政治学院、昆明工学院教授武术。
李丽久(1896-?),山东宁津人。武术教官。1930年在湖南长沙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技术教导大队大队长,1934年改为技术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6年兼任省国术馆副馆长,省会国术俱乐部游艺部主任。在省第二届国术考试闭幕会上表演了拳术并与馆长何键表演了对剑。1933年任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员。1935年被选为省国术研究社副社长。在湖南期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武术人才。
[SITESERVER_PAGE] 刘九生(1901-1986),湖南醴陵人。名拳师。9岁随叔父刘潜心习武,臂力过人,可单手举300斤。1929年在醴陵举行的擂台赛上夺得头标。1932年初考入湖南省国术训练所高级班,从朱国桢、白振东、纪授卿等名家习武。精拳术、拳击、摔跤、器械等。1933年10月在南京第二届“国术国考”中,独得短兵器、摔跤、拳术三个第一名,被时人誉为“铁臂刘九生”。
何正凯(1905-?),湖南衡阳县人。少林拳传人。出生武术世家,6岁随父学少林南拳。1932年秋在衡阳县武术选拔赛中获第二名,随后参加省武术打擂比赛获二等奖。1933年起在省技术教导总队、省国术馆教官训练班学习。1935年回县筹建武术馆,任筹办总务主任,随后任常宁、零陵等县武术馆长,传授以少林南拳为主的武术。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学生进行抗日游击战。建国后仍教拳授艺,成为少林南拳在衡阳地区的主要传人。1988年被省体委授予“荣誉拳师”称号。
曾彪(1905-?),湖南新邵人。武术拳师。自幼随父习武,练黑虎教桶子功。1931年进湖南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技术教导大队,毕业后分配在湖南南县国术馆任主任教官,后又从四川峨眉云游道人刘法通练梅花散打及飞镖。1941年任国民党重庆监护大队中队长及国术教官。在重庆曾因事不平,痛打蒋介石的侍从保镖,当年的《新华日报》为此用头号标题登载《“好拳头”怒打特务,愤斥侍从保镖》。1947年回乡定居,务农授艺,在武术挖整中编著有《峨眉拳械录》及整理武术史料。
黄忠义(生卒时地不详),巫家拳第五代传人。20世纪30年代湖南武术名人。1931年参加湖南省第一届国术考试获第三名。
彭善思(1909-?),女。湖南永顺人。土家族。高级武术讲师。从小拜胡清海为师学文习武。1933年考入湖南省国术训练所女子师范班习武。1935年参加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获剑术第三名、中国式摔跤第二名,同年在长沙参加全国中国式摔跤比赛获冠军。1936年秋入南京国立体专深造。1937年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获散手、摔跤、长兵器三项冠军。南京报刊称其为“惊世女杰”。1938年任第五战区学生军团国术教官。
[SITESERVER_PAGE] 唐徽典(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30年代湖南武术名人。1931年9月参加在长沙市教育会(现农业厅)中山堂举行的湖南省第一届国术考试,获第一名。1932年与柳严森研究合作创编“万法归宗”拳种在长沙地区传播,该拳种有关内容于40年代由柳严森著书出版说明。
陆占山(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30年代湖南武术名人。1931年参加湖南第一届国术考试,获第二名。1932年2月湖南国术训练所成立时担任教官,1936年该所改为国术馆,仍担任教官。
黄德兴(1918-?),湖南株洲人。汇宗拳主要传人。幼年拜师学武。曾在湖南、湖北一带民间教授武术。擅长南拳、拳击、摔跤。承师“汇宗拳”,经其多年演练,改进了拳术架式及拳术套路,融南拳、拳击、摔跤动作为一体,形成独特风格。授徒练此拳术者众多,在武术界颇有影响。1939年任株洲精武会国术教官。
王灿芝(生卒年不详),女。民国时期湖南人。民主革命家秋瑾之女。自幼嗜武,曾精习太极、形意、八卦门拳械。在孙中山创办的上海竞雄女校任校长。曾自号“小侠”。
(二)早期体育活动家
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长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早期体育活动家。他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而且是一位体育活动的爱好者和提倡者,是湖南早期现代体育活动的开拓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对日本的军事训练特别喜爱,将体育作为培养和造就革命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他经常参加射击比赛,在留学中提倡尚武精神。1908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大森体育会”,训练军事人才,自己任教授。
[SITESERVER_PAGE] 1903年回国主持长沙明德学堂速成师范班,是明德学堂第一任体育教员。对体育尤有独到见解,深感“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要振兴中华,国民非有健壮的体魄不可,决心把体育与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在明德学堂积极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身体力行,使当时的明德学堂自开办以来即养成了尚武、爱国的校风。1903年组织“杨子野球队(今称棒球)”,开湖南球队之始。1904年任湖南民主第一女学体操教员,是当时该校唯一的男教师。
朱剑凡(1883-1932),湖南宁乡人。著名教育家。1904年自日留学后,他痛感女子沉沦于黑暗深渊,决心冲破重重阻力,毁家产兴女学。1905年创办了周南女子中学,开湖南女学之先河。办校之初,提出“强国必先强种”的口号,号召学生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以雪“东亚病夫”之耻。1915年该校开办音乐、体操专修科,学制一年,为湖南女子体育师资之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优秀体育教师,她们不仅桃李遍及大江南北,而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20年代开始该校先后组织了篮、排、足球等代表队,在市、省、区、全国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曾一度名冠三湘,使该校成为湖南女子体育的先锋。
向警予(1895-1928),女。湖南溆浦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体育活动家。将体育作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手段,开三湘女子体育之新风。1914年转入长沙周南女校后,曾邀集20多位同学习拳术。她认为成就事业与体育竞赛有相似之处,都必须“养勇蓄锐,最后一奋”。在《致体育音乐专科毕业赠辞》中说:“愿诸君为音乐体操科放灿烂之花”,深感中华民族想在20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她希望体育音乐专科的毕业同学承担起强国强民的任务,为体操音乐专科教师开一新的纪元。
1916年在周南女中毕业后,回溆浦创办县立女子学校,自任该校校长,非常重视体育,亲赴长沙聘请体操科教员,在教学内容上废止了兵操,引入了田径、球类、体操、轻器械操、户外游戏等项目。
1918年秋,溆浦县立女校举办了首届校运会,开展了各项比赛,表演了团体操、舞蹈和轻器械操,她还亲自为运动会撰写了会歌,是该县有史以来的创举。
[SITESERVER_PAGE] 方克刚(生卒年月不详),字小川。湖南平江县人。任长沙妙高峰中学校长30余年,复兼公私立中学校董20余处。一贯办学认真,对体育极为重视。要求学生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体育锻炼重于德智之先。规定如体育不及格,健康水平太差者,一律不准升级。致使该校学业成绩和体育活动俱佳,每届全省中学会考,总是名列前茅,每次省会联校运动会,成绩突出。如有名的“杨峰”、“高四”、“九十”球队成立后,蝉联省会篮、排球赛冠军,一时名噪三湘,田径各项,亦不落后他校。
方克刚不但重视学校体育,而且特别关心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他是湖南体育运动大会和省会联校运动会组织者、创办人之一。曾担任湖南体育代表团的总领队,先后参加过华中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并兼负组织工作和评审工作。20世纪20年代发起成立湖南体育会,任主任。1925年出席全国体育协进会第一次董事会,选为董事。
方克刚素喜诗文,每届省、市、全国和华中运动会开、闭幕时,常著诗文记其盛况,这些诗词,曾刊登于报章、杂志,并收入自刊的《血潮集》、《扫帚集》、《小川诗集》之中。
(三)著名体育教育家
夏义可(1888-1934),欧洲挪威人。毕业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精通建筑学,获工程师职称。他长于体育,对田径、体操、球类均有相当造诣,尤其精于游泳和跳水,曾以挪威国手资格出席欧洲田径、游泳比赛并获奖。
1912年由挪威教会派来中国传教。来到湖南,参与长沙青年会的创建,并任该会体育部主任干事。积极传播欧美先进的体育运动技术和知识,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介绍西方田径、器械体操技术和体育组织管理知识。积极参与和指导各种大型运动会的组织指挥工作。他先后在长沙长郡、福湘、明德、修业等学校兼教体育课,同时到民间进行体育活动辅导和表演。曾数次在长沙水陆洲办游泳训练班,向青少年介绍欧美规范的技术动作。1913年任益阳信义中学校董。1934年5月30日,他在益阳龙洲师范为学生上游泳课作示范表演时,不幸溺水身亡。他在湖南工作22年,使西方近代体育中的新项目新技术在长沙等城市得以推广,为湖南的体育由兵式操向体育项目转轨奠定了基础,在湖南近代体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SITESERVER_PAGE] 陈奎生(1891-1984),字愧三。湖南长沙市人。著名教育家、体育教授。7岁启蒙人私塾,1908年考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留该校附小任教。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毕业后,历任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教员、校长和大学教授。1941年任湖南省教育厅体育督学。毕生致力于教育、体育事业。1937年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时,在秋季招收一班音体班学生,首开湖南公立中等师范学校设置音体班的先河。
陈奎生对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对小学体育的研究造诣较深,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独到见解,且自成体系,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小学体育理论与研究》、《小足球》、《小学器械运动》、《二十年来湖南之体育》、《湖南体育史略》、《早操与课间操》、《实用按摩与改正体操》、《中小学体育教材与教法》、《运动教育心理学》等。他主编过《体育研究》、《体育周刊》。他竭力提倡体育运动从学校走向社会,积极主张广泛开展各级体育运动竞赛。民国时期,他是湖南参加全国运动会体育代表团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并多次被聘为全运会总记录。是华中运动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是湖南建国前全省运动会的主要筹备者和业务骨干。
李惠迪(1893-1952),曾用名李宗由。湖南长沙县人。新民学会会员,湖南早期体育会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
李惠迪出生在一个武秀才家庭。幼年随父习武,15岁就读于长沙中路师范学堂(湖南第一师范),191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体育,后相继在长沙中、小学和武昌旅鄂中学、中华大学任体育教员。1917年组织湖南第一个体育研究会,并任该会交际干事;1919年发起组织教职员网球团;1920年任长沙体育研究会执行委员;1923年与体育界同仁发起并由他起草《湖南体育会章程》。湖南体育会成立后,他任该会执行部副主任兼任驻会干事。负责筹建湖南公共体育场,并为其拟写计划大纲。提倡体育从学校走向社会,竭力主张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是湖南从1914年第三届至1926年第九届体育运动会的组织者。1923年任湖南体育代表团领队参加首届华中运动会;1924年任第二届华中运动会编配部总干事并由他拟订《华中体育联合章程草案》。还先后率领湖南体育代表团参加华中及全国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SITESERVER_PAGE] 20年代担任长沙教职联合会执行主席,曾组织省城教职员和进步学生投入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逃往江西赣州,先后任小学体育教员和校长,1940年创办赣州县体育场并兼任场长。建国后仍任校长兼市体育场场长。1950年被评为赣州市文教系统劳动模范。
李惠迪主要著作有《游戏教材》、《体育教材》,协助黄醒创办了《体育周报》,为长沙《大公报》撰写体育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1923年发表的《湖南体育史略》、1925年的《十年来之湖南体育》和《运动员运动的目的》等,系统地记述了自清末到1925年间,湖南体育事业发展的概况,
黄醒(1898-?),又名黄胜白。,湖南长沙人。新民学会会员,《体育周报》主办人。1912年毕业于长沙市师范学校,后任长沙市楚怡学校体育教员。1918年他辞去教员职务,联合湖南体育界人士陈奎生等30多人,共同筹组创办《体育周报》,该报以普及国民体育知识,研究体育学术,促进体育事业为宗旨,是湖南最早出版发行的全国性体育刊物,撰稿人遍及全国,国内发售点有17处之多。《体育周报》创刊于1918年12月9日,1920年10月25日停刊,历时1年零10个月,共出刊60期。办报时间虽不长,却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20年与李惠迪组织长沙市体育会。次年任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湖南预备会筹备员,赶上海参观远东运动。回湘后参加筹组华中运动会、华中体育联合会。1924年任湖南省第七届运动会编辑部总干事,次年任长沙《大公报》副刊编辑,编辑出版《体育特刊》。
涂文(1896-1975),原名涂传宪,别号奇峦。湖南浏阳县人。体育教授。青年时代就读于长沙市长郡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1918年毕业后,任江苏省常州市五中体育主任。1919年赴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所办的体育专门学校深造。1920年起先后出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助教,河南师范体育科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体育教员。1933年考取公费留学,在美国艾奥华州立大学攻读体操和韵律体操。学成回国后,仍回清华大学任教体育。“七七”事变后,南下任长沙临时大学副教授。此后又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兼体育科主任、湖南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
[SITESERVER_PAGE] 袁浚(1901-1989),湖南岳阳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体育教授。少年时代的袁浚随父学习驾船,13岁才开始上学,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获教育学士学位。后赴德留学,1932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国立体育大学,取得德国国家游泳联合会和救生会会员资格。学成回国后,1937年被聘为体育教授,先后任四川省体专校长和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体育系主任等职。他在教学上多有建树,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开展学校体育运动竭尽心力,获得显著成绩。主要著作有《田径规则》、《游泳》和译著《游泳力学分析》。
曾福盛(1902-1988),湖南新化县人。体育副教授。1924年2月由湖南复初中学保送到上海华东体育专科学校读书。1925年12月毕业后,历任湖南复初中学、妙高峰中学、省立一中、四川体育专科学校、湖南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湖南大学、云南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国立商学院等院校体育教员、讲师、副教授。1948年至1949年兼任湖南省立体育场场长。1925年在上海读书时,代表中国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1927年再次人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
何家声(1906-1990),江苏南京人。中国首批国家级田径裁判。长沙市第二至六届人大代表。1981年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长沙市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少年时代热爱体育运动,192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育系体育科,应邀来长沙明德中学任教体育,他不顾世俗偏见,坚持上好体育课,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组织球赛,使该校的体育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篮、排、足、网球运动成为本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校址设在长沙市泰安里,故有“泰安球王”之美称。建国前何家声所带的网球队曾蝉联六届长沙市网球赛冠军。排球、棒球、网球曾代表湖南参加过两届华中运动会,其中排球两次夺冠。1933年在雅礼任教时培养的足球队是当时长沙地区的佼佼者,多次获全省冠军,还代表湖南参加华中和全国运动会。
[SITESERVER_PAGE] 何泾渭(1909-1946),字公望。湖南湘潭人。1914年随在明德中学任教的父亲来长沙就读于明德小学和中学。1920年,选派到东南大学体育系深造,毕业后回母校任体育主任,提出了全面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措施,把体育视为德育、智育的基础。十分重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制定了《明德中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规章》,使该校的田径、球类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技术水平随之提高。1932年正式确定排球为明德校球,使该校的球类运动在校际、省市运动会的比赛中不断获得好成绩。1925年至1934年10次参加省市及华中运动会,共获26次冠军。排球自1926年起连获9次冠军,享有“泰安球王”称号,何泾渭亦因之颇负盛名,常在许多中学作专题讲演,并帮助兄弟学校训练球队,1935年第六届全运会被聘为国家裁判。他在明德任体育主任多年,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注意美化校园,改善卫生设施和保健工作,使学生在品德修养和学业成绩方面逐年进步,升学率提高,成为一所全国闻名的中学,有“北有南开,南有明德”的誉称。
陈嘉钧(1912-1955),女。湖南湘阴人。民主促进会会员。从小就争强好胜,爱好体育活动。1922年考入周南女中,1928年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一起组织了女子足球队,在湖南最早的女子足球赛上获得冠军。1929年在周南毕业后投考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20年代末,上海举行有美、英、德、法参加的“西青”运动会,以陈嘉钧为主力的两江体专女子篮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比赛获得冠军。从两江体专毕业赴四川任教一年后,回到周南任体育教员,在开展球类、田径运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其他体育活动,除定期举办校运动会外,还每年举行班级篮、排球赛。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体质,为解放妇女思想,开发妇女智力创造了条件。在她的努力下,周南女中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曾多次代表长沙市、湖南省参加省级、大区和全国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新中国建立前第十五届省运会上,曾获篮球、排球赛冠军,在第十六届省运会和第七届全运会上夺得女子排球冠军。
丁子骙(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40年代任湖南复兴银行总行仓库主任。当时湖南职工篮球运动在长沙、衡阳等城市兴起,先后成立了复兴银行等4个篮球队。其中以丁子骙为教练兼运动员的复兴银行男子篮球队,先后出征武汉、广州、香港等地,与众多强队较量,共取得13胜2平2负的成绩。在第十六、十七届省运会上,分别获得亚军和冠军,名噪一时。1948年代表湖南参加了1日中国第七届全运会。
[SITESERVER_PAGE] 黄凤岐(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30年代著名体育教员。湖南省公共体育场场长。毕业于长沙师范,曾参加1917-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两届体操训练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湖南体育会成员并任交际干事、理事,主持体育会工作开展体育活动。1928年秋,黄凤岐与体育界同仁以长沙励志体育会名义邀请长沙各中、小学体育教员在楚怡学校集会,商定各校每天下午课后进行校代表队的训练,是为湖南业余体育训练之始。在任省公共体育场场长期间,曾任湖南体育代表团总领队,率队参加1930年第四届、1933年第五届、1948年第七届旧中国全国运动会。1929年筹办并主持长沙市首届秋季运动会。1948年第十七届省运会上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
王经武(生卒时地不详),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攻读体育专业,回省后带回了国外的先进体育知识和技术,在学校任教体育,是湖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拓者。1911年王经武自动发起设立湖南体育会,是为湖南体育会之始。体育会的设立对开展湖南的体育运动,繁荣湖南的体育事业,起到了领导与推动作用。
蒋宝三(生卒时地不详),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攻读体育专业,回省后在长沙学校任教体育。1906年任长郡中学兵式体操课教员,他利用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体育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运动,是湖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拓者。1919年发起成立了女子体育会,专门研究开展女子体育运动的问题,对开展湖南女子体育运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陆吉霈(生卒时地不详),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攻读体育专业,1914年回国在长沙学校任教体育,传授柔软体操,以及唱歌、游戏及轻器械体操、哑铃、球杆、棍棒等。在教学中传授国外先进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是湖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拓者。1924年任华中体育会评议员,他曾以指导员身份,率湖南体育代表团参加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SITESERVER_PAGE] 彭泽沛(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著名的体育教员。曾参加过1917-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体操、田径、体育教学法训练班。20年代在长沙学校任体育教员、湖南体育协进会干事。
1925年开办暑期女子体育研究会,主持教务并教柔软体操。1928年他和黄风岐出面以长沙励志体育会名义邀请各中、小学体育教员在楚怡小学集会,研究长沙市体育教材、教法和商定各校每天下午课后进行校代表队的训练,是为湖南业余体育训练之始。1929年筹办和主持长沙市首届秋季运动会。1948年任第十七届省运会竞赛委员会副主任。
曹羽仪(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20年代长沙学校的体育教员。曾参加过1917-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体操、田径及体育教学法训练班。1926年任复初中学体育专修科体操教员。1925年在暑期女子体育研究会任教田径、球类。20世纪20年代发起筹备成立湖南体育会,并任筹备处副主任,体育会成立后任该会评议员。
盛国俊(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30年代著名体育教员。毕业于长沙师范,曾参加过1917-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体操、田径及体育教学法训练班。1923年被推为发起筹备成立湖南体育会,该会成立后任评议员。1933年,湖南体育代表团参加第5届全运会任指导员。1937年在第一师范音体班任教体育。
张家勋(生卒时地不详),毕业于北师大体育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体育教员。1926年在第一师范任教体育。1929年筹备长沙市首届秋季运动会,并负责裁判和组织工作。1930年在湖南省第10届运动会上,任田赛裁判主任。1933年和1948年湖南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和第七届全运会,任指导员。
郑扬新(1905-?),湖南大庸人。8岁入学,1928年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9年毕业于苏州成烈体专。毕业后先后在淮安中学、隽新中学、兑泽中学、明德中学、大庸县中、省立茶洞师范、省立十中、洪江中学任教体育、体育主任、总务主任、校长等职。
郑扬新读书时,十分爱好体育运动,尤其喜爱足球和短跑,曾在建国前湖南省运动会上获得过好成绩。在成烈体专读书时,曾与泰国、新加坡、槟榔屿几位华侨组织了“余乐”体育研究会,并任文书部长。
[SITESERVER_PAGE] 1931年以教练员身份率湖南选手参加第五届华中运动会。1933年任常德体育代表队总领队,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
范慕英(生卒年月不详),女。上海人。1908年毕业于上海女子师范学堂体音专修班,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1910年应聘来湖南周南女校任音体教员。她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在湖南担任体育教学的第一位女教师。1912年在周南女校八周年校庆运动会上担任组织领导工作,指挥井井有条,节目扣人心弦,盛况空前,长沙市为之轰动。她在体育教学中,有创新,有发展,在该校教学时间虽不长,但对湖南学校体育运动的倡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陆鸿仪(生卒时地不详),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攻读体育专业,回省后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知识和体育技术,来到学校任教体育,与体育界同仁率先在湖南发起设立体育会和女子体育会,是湖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拓者。
周召南(生卒时地不详),湖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拓者。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攻读体育专业,回省后带回了国外的先进体育知识和技术。在学校任体育教师,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并与体育界同仁率先在湖南发起设立体育会和女子体育会。1912年办了一所私立体育学校。
杨兰阶(生卒时地不详),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攻读体育专业,回省后带回了国外的先进体育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并与体育界同仁率先在湖南发起设立体育会和女子体育会,是湖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拓者。
周作霖(生卒时地不详),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攻读体育专业,回省后带回了国外的先进体育知识和技术,在学校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并与体育界人士率先在湖南发起设立体育会和女子体育会,是湖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拓者。
[SITESERVER_PAGE] 阎家笃(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二三十年代湖南有名的体育教师。先后在明德中学和周南女中任体育教员。毕生全力投入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在周南女中任教时,除认真上好体育课外,还积极组织篮球、排球、足球校代表队训练,使该校球类运动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多次在省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曾一度名冠三湘。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女体育教师,1928年在周南女中组织了湖南最早的女子足球队并担任教练,因陋就简进行训练。次年长沙市秋季运动会,女子足球列为比赛项目,周南女中获冠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湖南仅有的一次女子足球比赛,对冲破封建制度,争取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阎家笃在教学之余和体育界人士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推动了湖南体育运动的开展。
方季平(1898-1985),湖南平江县人。体育副教授。毕业于上海华东体育学院(现上海体院),抗战时期在长沙妙高峰(现第十一中学)中学任训育主任,1948年到湖南大学任体育教师,擅长武术和田径。一生从事体育教学,为湖南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著名运动员
杨仁(1912-?),女。湖南省湘潭县人。自幼好活动,上周南附小时,就和大姐姐们一块玩篮、排球。升入周南女中后,更加喜爱体育运动,参加了校篮球、排球、网球、女子足球队,体育成绩显著。1929年在长沙市秋季运动会上,获田径赛个人总分第一名及网球单打冠军。1930年在第十届省运会上,获田径赛个人总分第一名,她作为主力队员的周南女中篮球、排球、网球队均分获冠军。同年在第四届华中运动会上,获个人田径赛总分第二名;她所在的周南女中排球队获冠军,并代表湖南参加同年举行的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获亚军。
1930年考入上海两江体育专科学校,在校运会上曾在田径、球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加入了校篮球队。1931年该队东征日本、朝鲜,出国共比赛13场,战果辉煌,洗雪了“东亚病夫”的奇耻,是中国最早出国比赛的女子篮球队。回国后,她曾写过《东征忆语》的小册子,现存湖南图书馆。在上海两江体专毕业后,留校半年,仍回周南女中任教体育,以后曾去北京、四川中学任教。1946年又回周南女中。1950年随夫调北京光华女中(北京39中前身)教体育,后担任副教导主任。1955年及1956年,获北京市教育局及教育工会颁发的奖状和奖金。
[SITESERVER_PAGE] 龙翥(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20年代湖南著名游泳运动员。在兑泽中学读书时,参加1924年第七届省运会获50米自由泳和100米俯(蛙)泳第一名;参加第二届华中运动会获50米、100米、1500米自由泳三项第一名,代表湖南参加第三届全运会,一人获4项游泳名次。1925年在第八届省运会上获400米、1500米、5000米自由泳第一名,同年参加第三届华中运动会获50米、400米自由泳第一名。
宁仕斌(生卒时地不详),20世纪20年代湖南著名游泳运动员。1925年在省立二师读书时,参加第七届省运会获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参加第三届华中运动会又获100米自由泳第一名。1926年参加第九届运动会分获50米、100米、1500米自由泳第一名。
李森(1914-1942),女。湖南省衡南县人。著名田径运动员。人称“四木小姐”。自幼爱好体育活动,12岁考入省立女中,被体育教师选进了该校田径和排球队。在校运会上获50米赛跑冠军。在新中国成立前第十至十二届省运会上,蝉联三届100米跑冠军,还获得50米跑、200米跑冠军各一次。1934年考入上海爱国女子体育学校。在该校读书时曾参加有中、美、法、俄等国参加的第五届上海国际田径赛,夺得50米跑、100米跑两项冠军,并获个人总分第一名。1935年参加第六届全运会,获5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三项冠军,并打破了三项全国纪录,成为中国田径史上的空前盛举。为表彰她在这一年为中国体育事业所建树的殊勋,全国体育界遂将1935年称为“李森年”。1936年李森代表中国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是中国田径队中唯一的女运动员,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女子田径选手。1937年春她应聘担任湖南国术馆体育教师,同年秋到成都任中学教师。1942年因产后流血过多,逝世于成都华西医院。
原载:《三湘体育人物志》,世界华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次序有调整